最近逛街時不難發(fā)現(xiàn),以前隨處可見的眼鏡店,不少都悄悄掛出了“轉讓”招牌。
在某二線城市的商業(yè)街上,曾經(jīng)擠著8家眼鏡店,如今只剩3家還在勉強支撐,老板們碰面嘆氣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
這不是個例,天眼查數(shù)據(jù)顯示:從2022到2025,才三年功夫,全國倒下的眼鏡店鋪飆升到6萬家,平均下來,每天有55家店拉閘關門。
可誰能想到,就在幾年前,眼鏡店還是大家眼中“一本萬利”的香餑餑,一副眼鏡的利潤,堪比普通工薪族大半個月的工資。
一邊是曾經(jīng)的暴利神話,一邊是如今的關店潮,眼鏡行業(yè)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
一提起眼鏡店有多暴利,就繞不開一個地方——江蘇省的丹陽市。
這個縣級市中僅有8平方公里的產(chǎn)業(yè)園區(qū),卻塞下了全國七成、全球一半的鏡片產(chǎn)能。
業(yè)內(nèi)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丹陽的鏡片,和蘿卜白菜一樣是論斤稱的?!?/p>
事實的確如此,同樣一種鏡片,批發(fā)價格不到門店標價的20%。
更讓人驚訝的是,很多國際大牌的A型眼鏡,在丹陽200元就能拿下,可一旦擺上城市商圈的柜臺,轉眼就能翻上幾十倍。
因此在十年前,開一家眼鏡店,幾乎等于開了臺“印鈔機”,老板干一年,回老家能買套房不是傳說。
支撐起這份暴利的,首先是“信息差”這座高墻。
過去消費者對眼鏡一竅不通,完全分不清“非球面”“漸進多”這些鏡片好在哪,也不懂防藍光功能是不是真有用,店員說什么就信什么。
數(shù)據(jù)十分扎心:博士眼鏡2016年單片進價才28元,門店標價高達280元;明月眼鏡在招股書中披露,成本6塊7,零售價敢標998。
其次渠道的壟斷,讓消費者別無選擇。
網(wǎng)購眼鏡沒興起之前,線下醫(yī)院視光中心也少,大家配眼鏡只能選街頭的“老字號”。尤其是學校、醫(yī)院附近的眼鏡店,簡直是“躺著賺錢”。
某縣城重點中學旁邊的眼鏡店,鏡片至少要千元起步,鏡框還要另算。
店員聲稱“進口鍍膜,能保護視力”,家長一邊心疼錢包,一邊擔心孩子度數(shù)加深,只能咬牙買單。
更關鍵的是,“偽專業(yè)”還在不斷抬高溢價。
很多人認為驗光是高深技術,愿意花幾百元買“專業(yè)服務”,可實際上,全國真正有專業(yè)資格的驗光師只有3萬人,離30萬的行業(yè)標準還有巨大缺口。
不少門店的驗光師只是經(jīng)過簡單培訓的銷售員,驗光儀半年不校準也不稀奇。即使驗光數(shù)據(jù)誤差50度,他們照樣敢收200元專家費。
曾經(jīng)眼鏡店的暴利,從來不是因為產(chǎn)品本身有多值錢,而是過去的消費者既不懂行也別無選擇,所以才被當成“冤大頭”。
誰承想,曾經(jīng)開一家火一家的眼鏡鋪,會在短短幾年內(nèi)遭遇“大洗牌”。
最先打破行業(yè)平衡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信息透明。
以前配眼鏡,店員說“這是進口鍍膜鏡片,值2000元”,顧客只能無奈點頭。
可現(xiàn)在不一樣了,年輕人配眼鏡前,總會先在小紅書、抖音查攻略,鏡片的出廠價、阿貝數(shù)、折射率這些專業(yè)參數(shù)一搜便知。
打開社交媒體,“59元丹陽直發(fā)”的配鏡套餐喊得震天響,連蔡司鏡片也只要299元,還送鏡框。
更狠的是“云驗光”,醫(yī)院驗光單直接上傳到顧客手機,還有能測瞳距的APP,30秒就能搞定相關配鏡數(shù)據(jù)。
年輕人大多先去線下試鏡框,再回到線上下單。
某平臺統(tǒng)計,這種“白嫖試戴”的訂單已占四成,老板花幾萬塊租的旺鋪,活生生變成了免費展廳,人流看著不少,實際成交卻寥寥無幾。
而信息透明的另一面,是消費者越來越清醒的消費觀。
“進口鍍膜”“設計師聯(lián)名”這些以前能唬住人的話術,現(xiàn)在對00后根本不管用,他們配鏡前會逛知乎、B站,把鏡片好壞的評判標準摸得門兒清,再也不會為模糊的“專業(yè)概念”買單。
各大直播間里“9.9元配鏡”的鏈接一上,立馬有萬人蹲搶,目倉眼鏡就靠這招,2024年線上銷量直接沖到總銷量的七成。
反觀那些街頭店鋪,客流肉眼可見地腰斬,有社區(qū)店老板苦笑:“以前每月能賺15萬,如今8萬都難,連房租都交不起了?!?/p>
更別說醫(yī)院視光中心也來搶生意,驗光加配鏡一套流程下來,價格比街邊店便宜一半,有更專業(yè)、更實惠的選擇,誰還愿意去門店當“韭菜”?
雪上加霜的是,傳統(tǒng)眼鏡店的運營成本還在不斷飆升,進一步壓縮了盈利空間。
一線城市商場里,30平方米的小鋪月租就要好幾萬;驗光師的月薪漲到了一萬,還得繳五險一金;庫存的鏡片更是“定時炸彈”,款式半年就過時,壓在手里只能貶值。
再加上房租、水電等固定開支,一家店每個月最起碼要賣10萬才能不賠本。
可現(xiàn)實是,大多數(shù)中小店鋪拼死拼活也只能進賬6萬左右,離保本還差一大截。
更悲催的是,不少老板還抱著過去的“暴利夢”不肯醒,既不肯降價貼近消費者,也不肯做服務升級,甚至連店里壞了的燈管都嫌換得貴,等到現(xiàn)金流一斷,除了關門,再無別的選擇。
說到底,眼鏡店的消失,從來不是“被電商逼死”,也不是“被成本壓垮”,而是那些只靠“信息差”“渠道壟斷”賺錢的店,徹底跟不上“消費者要透明、要實在”的新時代了。
就在大量眼鏡店倒下的同時,也有一批門店找到了新出路,它們的轉型方向,或許能給整個行業(yè)帶來一些啟發(fā)。
走“專業(yè)深耕”路線的寶島眼鏡,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前寶島也靠賣高價眼鏡賺錢,后來轉型做“視健康服務”,尤其聚焦兒童近視防控。
他們推出“360°視健康管理”,為孩子建立專屬視力檔案,每月免費復查,還會給家長做家庭用眼指導。
雖然這里的防控鏡片賣1200元一副,但家長覺得“花錢買放心”,復購率高達70%。
換了賽道之后,寶島部分門店的兒童配鏡業(yè)務大幅增加,畢竟線上再方便,也代替不了線下如此貼心而周到的服務。
還有靠“性價比”出圈的目倉眼鏡,用低價打開了市場。
他們在社交媒體打出低價引流套餐,通過優(yōu)化供應鏈、壓縮中間環(huán)節(jié),把成本壓到最低。
雖然單副眼鏡利潤沒多少,但銷量非?;鸨?,不到三年,門店數(shù)量已有30多家,一年流水高達千萬。
還有河南的寶視達,先讓顧客在網(wǎng)上驗光,再到店里拿眼鏡。
雖然鏡片價格直接砍掉三分之一,2024年收入照樣多了3成,證明“薄利多銷”在眼鏡行業(yè)同樣可行。
也有門店嘗試“場景延伸”,直接把眼鏡店升級成“網(wǎng)紅打卡點”。
有網(wǎng)紅眼鏡店在店里設了咖啡區(qū)和打卡墻,鏡框按“復古風”“通勤風”分類陳列,消費者配眼鏡的同時,還能順便喝杯拿鐵,朋友圈九宮格一發(fā),流量自來。
自從增加咖啡業(yè)務后,客流量漲了40%,咖啡收入成了新的盈利點。
一些店在老花鏡的業(yè)務中加入助聽器,以及防藍光護目鏡,挖掘同一客群的衍生需求,單客價值從800元提升到1500元,拓寬了賺錢渠道。
從“一副鏡片吃半年”到“3年關店6萬家”,眼鏡行業(yè)的起落,其實是消費市場理性化的縮影。
如今的行業(yè)大換血,是消費者用錢包投票的結果——大家不再為“偽專業(yè)”和“虛高定價”買單,只愿意為真正的價值付費。
未來的眼鏡店,拼的不再是“能賺多少差價”,而是“能提供多少價值”:要么做深專業(yè),要么做高性價比,要么做新場景。
對整個行業(yè)來說,關店潮不是終點,而是告別暴利、回歸本質的新起點。畢竟,任何行業(yè)想要長久發(fā)展,最終都要回到“服務消費者”這個核心上來。
參考資料:
1.半月談《眼鏡業(yè)暴利水深?“生存危機”倒逼他們轉型》
2.快刀財經(jīng):《天下苦“眼鏡貴”久矣》
3.中國新聞網(wǎng):《一副眼鏡動輒上千,誰在“收割”近視眼?》
作者:橘子皮
編輯:柳葉叨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