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外地朋友來廣州旅行,相約喝早茶時,我才真切感受到,“茶位費”這三個字,在本地人與游客心中竟藏著截然不同的解讀,到底誰對誰錯呢?
于老廣而言,茶位費從不是簡單的“茶葉錢”,而是早茶文化里心照不宣的“社交入場券”。它裹著茶樓的煙火氣,藏著慢生活的密碼——不僅包含茶具的高溫消殺、服務員隨叫隨到的續(xù)茶服務,更承載著座位的“時間占用權”。回溯舊時,老廣州的茶樓里,一壺普洱配一碟咸香花生,茶客便能慢悠悠地“嘆”一下午:聊家常、看報紙、觀街景,時光在氤氳茶香里被拉得很長。那時的茶位費,是這種松弛社交的“隱性支撐”,是茶樓愿意提供“慢座位”的底氣,早已和蝦餃、燒賣一道,成了早茶不可分割的部分。
可在外地游客眼中,茶位費更像一筆“費解的支出”。他們習慣了餐廳里免費提供茶水的模式,難免覺得“不喝茶就不該收費”,甚至認為“強制收茶位費”是行業(yè)霸王條款。近年來,部分茶樓確實存在爭議——有的未提前告知茶位費標準,有的對明確表示“不飲茶”的顧客仍強制收費,這些亂象讓本就存在認知差的游客,對“茶位費”這個老規(guī)矩更添誤解,甚至將其歸為“不合理消費”。
其實,茶位費的爭議,本質是兩種消費習慣的碰撞。老廣念它的“人情味”,游客疑它的“合理性”。若茶樓能多些透明告知,游客也多些對地方文化的理解,或許這杯早茶里的“認知溫差”,能變成讀懂彼此的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