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萬河谷這地方,就在中印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海拔高得嚇人,周圍全是冰雪高原和峽谷,平時巡邏都費勁。歷史上,這片區(qū)域從1962年中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后,就沒消停過。印軍老愛在這兒搞小動作,修路搭橋,派兵站崗,目的就是一點點蠶食空間。中國邊防部隊呢,一直在正常巡邏,維護主權,但印方總覺得這兒是他們的后花園,得占著才安心。2020年,這事兒終于鬧大,釀成45年來最嚴重的肢體沖突。帶頭沖在前的那個印軍上校桑托什·巴布,就這么在混亂里丟了命。
2020年4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西段動作頻繁。部署在印控克什米爾的第14軍下屬第3步兵師,開始在加勒萬河谷西北角大興土木。公路拓寬、橋梁搭建、哨所加固,這些工程點位全選在中國一側實際控制線內。印方說這是為了改善后勤,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想制造既成事實,壓縮中方活動區(qū)。河谷地形險要,峽谷斷崖交錯,印軍選這兒下手,不是為了運輸方便,而是奔著戰(zhàn)略布局去的。工程隊推土機轟鳴,士兵挖溝壘墻,很快就修起臨時工事。5月5日凌晨,印軍干脆越線行動,一個連隊趁夜色進入中方控制區(qū),設路障堵巡邏路。地點就在那座沒封頂?shù)姆欠蚋浇?。橋還沒修成,他們的挑釁就從動土變成堵人。
中方當然沒坐視不管。邊防部隊按流程派出小隊交涉,要求拆除設施、撤回人員。印軍口頭答應得痛快,行動上卻拖拖拉拉,繼續(xù)加固據(jù)點。想用時間換空間,磨掉中方耐心。這套路印方玩兒了多年,從克什米爾到阿魯納恰爾邦,到處是這種修橋開路的把戲。僵持到6月上旬,雙方通過熱線和外交渠道協(xié)調。6月6日,中印軍長在楚舒爾會晤,達成脫離接觸共識。印方表面后撤,實際小動作沒停。6月14日,偵察顯示印軍又返回橋頭,加派人手鋪鐵網(wǎng)、搭帳篷。下午,印軍車輛運材料,錘擊聲不斷。中方加強布控,巡邏隊推進警戒。
6月15日夜間,事情徹底炸了鍋。印軍第16比哈爾營,在營長桑托什·巴布上校指揮下,出動約50人向橋頭集結。巴布這人,1983年出生在印度特倫甘納邦蘇里亞佩特鎮(zhèn),泰盧固人,家里獨子。父親在銀行上班,條件一般。他2000年進國防學院,2004年畢業(yè)分配到比哈爾團,從少尉干起,升遷穩(wěn)當。2019年升上校,指揮800來號人。之前參與過克什米爾反恐,風格果斷,但也愛在爭議區(qū)推工程。這次,第3步兵師師長下令,讓他帶隊前出,升級據(jù)點,從臨時營地變常設陣地。巴布的營隊攜帶鐵棍、木棒、石塊,推進到現(xiàn)場后,直接動手拆中方帳篷、構筑障礙。意圖是借夜色一推,徹底占點,還能拍照取證,當成政治籌碼。
中方小隊上前攔截,印軍不退反進,沖突瞬間升級。印方兵力多達數(shù)百,但組織亂套,沒戰(zhàn)術配合,就靠人堆情緒發(fā)。戰(zhàn)斗用棍棒石塊,沒開槍,但強度大得像陣地戰(zhàn)。巴布走在最前,指揮沖鋒,卻在側翼撤離時失足摔下山坡,重傷不治。頭部鈍器傷,身體扭曲,當場死亡。親信士兵查看時,戰(zhàn)斗已失控,整個營隊潰敗。印軍后續(xù)潰退中,很多人不是死在正面,而是滑坡落水、未及時救治?,F(xiàn)場清點,印方20人陣亡,包括巴布在內,傷76人,被俘10人(后釋放)。一個連隊編制被打散,打穿,打俘。印軍第16營是老牌精銳,號稱紀律嚴明,這次卻栽了跟頭。
這事兒一出,印度國內炸了。軍方先公布3人死亡,后逐步承認20人。巴布遺體6月16日運回德里,政府組織葬禮,追授馬哈維爾·查克拉勛章,這是印度第二高軍事榮譽。媒體把事件包裝成“雪豹行動”英勇犧牲,稱巴布領導部隊抵御入侵。但內部記錄顯示,這次行動沒戰(zhàn)略目標,純屬誤判升級。巴布家屬拿撫恤,妻子桑托希是德里教師,9歲女兒阿布尼娜、4歲兒子阿尼魯?shù)略趯W校獲紀念獎。特倫甘納邦給他立銅像,2021年6月15日揭幕,當?shù)貙W校改名。但德里街頭也有人質疑:一個失敗行動,值不值國家二等軍功?國際媒體挖出,印方一度封鎖數(shù)據(jù),直到曝光才松口。
中國這邊,反應克制。外交部和國防部多次表態(tài),強調主權原則、和平處理。6月16日,中印外長通話,同意調查。事件后,中國沒大張旗鼓宣傳傷亡,直到2021年2月19日,才公布4名官兵犧牲:陳紅軍(上校,營長)、陳祥榕(列兵)、王焯冉(列兵)、肖思遠(上等兵)。陳紅軍是祁發(fā)寶團長副手,帶頭反擊時重傷不治。其他三人是年輕戰(zhàn)士,犧牲時20出頭。中國媒體以“衛(wèi)國戍邊”角度報道,表彰事跡,不炒輿情。相比印方的高調追授、情緒轉移,中國壓低聲調,穩(wěn)定大局。
為啥印方這么高調?說白了,是想轉移視線。2020年印度疫情重,經(jīng)濟下滑,莫迪政府需要民族主義提振士氣。加勒萬沖突正好用上,媒體天天播巴布故事,稱中方“野蠻襲擊”。但事實是,印軍先越線,打破共識。衛(wèi)星圖顯示,5月以來印軍增兵上千,工程侵入中方區(qū)。國際觀察家指出,印方數(shù)據(jù)混亂,有人說中方傷亡更大,還扯“通訊截獲”,可印軍連戰(zhàn)前部署都摸不清,哪來的截獲?中國堅持不越線,全程用棍棒反制,沒火器。印軍占人數(shù)、地利、物資優(yōu)勢,結果帶隊軍官死,士兵成群俘。
7月起,多輪軍長會談,拉達克地區(qū)部隊逐步后撤。2020年7月5日,第一階段協(xié)議達成,印軍拆除增建帳篷,中方停止巡邏對抗。9月,第二階段完成,緩沖區(qū)建立。2021年2月,第三階段,雙方恢復巡邏,但敏感點避開。2022年12月9日,又有小摩擦,輕傷脫離。2024年10月,中印軍長第22輪會談,同意巡邏規(guī)則,避免誤判。到2025年,邊境相對平靜,但基礎設施競賽沒停。中國修路建橋,印方跟進增兵。拉達克村民疏散,軍用機場擴建,喜馬拉雅這道墻,摩擦隨時可能重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