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選擇一個地方建城,主要出于以下個方面考慮:利于防守,交通便利,靠近水源和風(fēng)水講究。
城池要利于防守的話,盡量避免孤零零立在平原地帶,這樣很容易被圍困和攻破,開封城就是這樣的例子。
依山面水,就是古人建城最好的選擇。背后有山,可以儲備大量柴薪,不至于斷炊。前面河流的話,就為城池提供了一條寬闊的護城河??拷恿鞯某鞘校蚓∷埠苋菀?。
兩江交匯的地區(qū)更是建城的首選,古代的交通主要靠水運,兩江交匯處不僅能讓城池三面環(huán)水,增加攻城難度,而且交通便利,有利于糧草源源不斷輸入。
從風(fēng)水角度來看,古人以水為財,講究“ 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河流被視為“龍脈”或“玉帶環(huán)腰”。
因為北方地形比較單一,上述原則,在中國南方古城中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我們來看看一些古城的地圖。
這是明朝的重慶城,三面朝江,又卡住了水路咽喉地帶。
我們再來看看讓“上帝之鞭”蒙古大汗蒙哥折戟的釣魚城。除了西面一點陸路通道以外,幾乎是四面環(huán)水,這種地形怎么進攻?正是這種絕佳的防守地形,釣魚城能抗住蒙古大軍36年時間的進攻。
同樣扛住了蒙古大軍三十多年時間進攻的還有襄陽城,古襄陽城如下圖:
襄陽城也是三面朝江,背后還有峴山作為依靠,漢水還能不斷提供后勤支援,這樣的地形也是很難找的。
上圖是石達開動三十萬大軍,圍攻了2個月仍然沒有攻下的寶慶城(邵陽),也是兩面環(huán)水。
上面是明洪武年間修建的惠州府城,基本上四面環(huán)水。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時圍困了一年都沒有攻下來,而且是在現(xiàn)代槍炮的加持下都沒有攻下來。第二次東征時,組織敢死隊從北面的五眼橋強攻,才攻占惠州。攻下來以后,蔣某下令直接把城墻拆了,以免被割據(jù)勢力再占領(lǐng)。
贛州古城的選址與重慶城、釣魚城的選址如出一轍,選在章江和貢江的交匯處,三面環(huán)水。
上面是武昌古城的地圖,也盡量利用天然江河作為外圍防御。
盡量選擇兩江交匯之處建城的例子,還遠不止以上幾座,南方的城市,幾乎全部選擇江河作為天然防線。
古城的選址還有一個特點,盡量選擇河流的凸出部位,而不是凹入的地方。除了防御的考慮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河流的凸出部位河水較為緩慢,而凹入的部位水流湍急容易沖刷城墻。
你們家鄉(xiāng)的古城,是這樣的嗎?
原創(chuàng)不易,敬請關(guān)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