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永夏
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稱的濟南趵突泉,向以美麗壯觀聞名于世。它的美,固然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歷代對它的修治也起了重要作用。
宋代以前,趵突泉尚屬自然狀態(tài)的泉。那時它偏居荒郊野坡,伴的是牧童野老,多的是鄉(xiāng)間野趣,很少有文人墨客前來吟詩賞泉,因此也就鮮見詠贊趵突泉的詩文。直到宋朝前期,這種狀況基本未變。
北宋熙寧年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出任齊州知州(即濟南太守)。雖然他在任只有兩年時間(1072—1073),卻為濟南做了許多好事,尤其在城市建設上,他疏通了濟南的河道,使各路泉水皆入當時的“西湖”(今大明湖),并在北面修建了北水門調節(jié)湖水;他還在趵突泉旁修建了歷山堂、濼源堂這兩座著名古建筑。從此,趵突泉的地位也發(fā)生了變化,在自然形勝之上又增加了人文色彩。
對于齊州二堂的修筑,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這樣寫道:
齊濱濼水,而初無使客之館。使客至,則常發(fā)民調林木為舍以寓,去則撤之,既費且陋。乃為之徙官之廢屋,為二堂于濼水之上以舍客,因考其山川而名之。
在建“二堂”以前,趵突泉邊并無賓館之類的固定建筑,如有官方的使者來濟南辦事,就在泉邊搭建臨時性住所,使者走后再拆掉,這樣既浪費工料,住所又很簡陋。有鑒于此,曾鞏便在拆除的廢屋基礎上建起了永久性的賓館——歷山堂和濼源堂。此后,這里逐漸成為游覽場所。
隨著趵突泉影響的日益增大,人們對它的修治也不斷加強。盡管有些情況史志未載,但從留存下來的詩文中,仍能看到一些明清時代對趵突泉的修治情況。
明代天順年間,趵突泉上又建起一座觀瀾亭。對此,明代人王麟在《建觀瀾亭記》一文中作了專門介紹。文中寫道:
天順辛巳欽差中貴重臣韋公、吳公來濟公干,時往觀焉。愛其清冷特異,有如玉壺瓊樹,幻化蓬萊閬苑之間,洗心滌目,襟懷為之豁如也。乃于泉之旁得隙地構亭,以壯憩息觀覽之勝。時欽差巡撫山東都憲賈公,巡按侍御楊公、李公,因名其亭曰觀瀾。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這樣一段史實:明天順五年(1461),欽差大臣韋公、吳公來濟南公干,閑暇時到趵突泉游覽,眼前的景象令他們眼界大開:那洶涌澎湃的三股水如同蓬萊仙境中的玉樹瓊枝,又像玉壺倒懸,讓人看了頓感賞心悅目,襟懷豁然開朗。他們深深愛上了獨特奇妙的趵突風光,便令地方官員在泉邊建亭,以便于游客在此觀泉、休息。亭建好后,欽差巡撫山東都憲賈公和巡按侍御楊公、李公共同商定,給亭起名為“觀瀾亭”。對這個亭名,作者又進一步作了解釋:
若夫亭之所謂觀瀾者,瀾乃水之湍急處,是言其水之有本,其立名昭示之義,於穆淵徵。凡登斯亭觀瀾之際,又當求斯理于言外。
亭之所以叫“觀瀾”,是因“瀾”有水流湍急之義,以此來昭示趵突泉水來源之深遠。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時任山東監(jiān)察御史雍麓原見泉亭傾圮、泉脈淤塞,便會同都御史沈公方、歷城縣令李從宜、郡守項守禮等,籌集資金,調集力量,于翌春動工,對趵突泉及其周邊進行疏浚整修。對此,清代山東巡撫周有德在《重修趵突泉記》一文中作了以下描述:
經(jīng)始舊亭,加崇基礎,增翼宇棟,稍廣廊舍,以止屬從。又于亭之北對立二碑樓,以屏風雨。亭之南開疏夾河,架以小橋,遠引白龍、黑虎二泉流其下,環(huán)亭東西而北溯。又掏挖趵突三泉,稍使浚發(fā),大會眾泉……
這次修治的規(guī)模較大,不但重修了舊亭,增建了廊舍,還在亭北建了兩座碑樓,亭南開挖夾河,河上架了小橋,將白龍、黑虎兩泉的水引進河中,繞過亭的東西兩面,向北流去……同時還掏挖了趵突泉底,疏浚三個泉眼,使泉水噴涌更旺,更通暢地與眾泉匯聚……
明萬歷初年,歷城知縣張鶴鳴在趵突泉上建了一座名為“來鶴橋”的木橋。明天啟末年,此橋已嚴重損壞,濟南知府樊時英又對此橋進行了重修。清順治年間,監(jiān)察御史程公再次重修。時任山東提督學政施閏章參加了重修工作,他在《重修趵突泉記》中作了較詳細的記述。文中這樣寫道:
壤居都會,群兒裸浴為水嬉,飲馬踐蹂,沙石阻淤,向所稱涌起數(shù)尺者,今僅尺許。又其橋材弗良,旋構旋圯,游人惴惴失墜,臨觀不歡。監(jiān)察侍御程公來按是邦,布令流膏,修舊舉廢。既數(shù)月過泉上,詫曰:“何泉之昔壯今弱也?”亟出俸錢,命浚之。
這里先交代了重修趵突泉和來鶴橋的原因。當時的趵突泉缺乏管理,又因來鶴橋原來使用的木材質量較差,游人走在上面提心吊膽,擔心掉進水中,因此難以安心觀泉。新上任不久的山東監(jiān)察御史程公深感驚詫,趕忙將自己的俸錢拿出來,讓人修橋挖泉。
接著,作者又寫了籌劃建橋的情景:
閏章為之經(jīng)始,上自中丞許公及藩臬郡僚諸大夫,咸有助焉。于是疏壅決滯,所去沙石成丘;劍拔雷轟,復泉之舊。召工師,詢橋材,對曰:“柳可三年,榆槐可十年,松杉可數(shù)十年。杉為上,然南產(chǎn)也,其直數(shù)倍?!蔽釣槠潆y且久者,遂橋以杉;施丹涂漆,輔檻以磚,橋下橫置聯(lián)鎖,飲馬者不得至;禁民毋褻污。凡楔桷垣甓之頹缺漫漶者,皆治而新之。又為橋于漱玉亭前,三月落成。
當時,施閏章全面負責這項工程,巡撫、布政使及各級官員大力協(xié)助。由于泉池淤塞嚴重,他們先找人進行清淤、疏浚,挖出的沙石堆成了小山丘;又召來工匠,向他們打聽建橋的材料。工匠說用柳木只可維持三年,用榆木、槐木可維持十年,松木、杉木可維持數(shù)十年。其中杉木最好,但它產(chǎn)自南方,價錢比普通木材貴數(shù)倍。施閏章決定選用難以置辦卻持久的杉木來建橋,并在后來建起的橋上描紅涂漆,進行裝飾;橋頭用磚鑲輔,橋下橫置鐵鎖,使飲馬者不能隨便來泉上飲馬;禁止周圍居民污染泉池。對泉邊殘缺破敗的建筑,一律加以整修,使之煥然一新。同時又在漱玉亭前建一小橋。整個工程用了三個月建成。
文章末尾,作者寫了百姓的反應:
齊人踴躍來觀,咸謂其事舉工速,同吾樂而不吾役也。為之歌曰:“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潛蛟出蟄兮,飛虹蜿蜒?!庇指柙唬骸靶魧в伲瑵捎貌凰?;選材濟危,功用不隳。君之戾止,飲酒燕喜。小人忭舞,歌此樂土?!?/p>
此后,趵突泉又經(jīng)過多次整修,其周邊的建筑越來越多,人文色彩越來越濃,逐漸成為濟南的主要名勝和游覽勝地。
(作者為濟南出版社編審、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原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