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xiāng)下,你一定見過那種纏繞在樹木、籬笆,甚至電線桿上的長長藤蔓。寬大的葉子,青綠成片,藤上掛著一顆顆褐色的小疙瘩,看似果子,其實卻是“珠芽”。
有一天,我在雙峰梅龍山游歷時,就被這樣的一株藤蔓吸引住了目光。山間小溪旁,流水潺潺。正值黃獨開花之際,穗狀花序如同青色的珠簾,又像輕盈的舞者,在晨風里輕輕搖曳。陽光透過山谷,打在花穗上,竟讓人覺得無比耀眼。
說實話,平時走過這種藤蔓,我從未為它駐足。它的葉子雖大,卻不算奇特;它的藤蔓雖粗,卻并不稀罕。唯獨這一次,花穗成排懸掛高處,帶著一種意外的驚喜,讓我不由生出好奇:這到底是什么植物?
正想著,一位老農(nóng)走來。我順手拉起一條藤,特意問他:“老人家,這是什么?”老人脫口而出:“這不是野山藥嘛,遍地都是,還能采小果子吃?!?/strong>
我心頭一震!因為我知道——這可不是野山藥,而是黃獨!
兩者同屬薯蕷科薯蕷屬,長相相似,卻有天壤之別:
- 野山藥無毒,可以入食;
- 黃獨有毒,輕則腹瀉,重則中毒。
倘若真的把黃獨當山藥吃下去,后果不堪設想。一株藤蔓,一次誤認,竟可能演變成一場危機。
黃獨,葉片寬大,互生,卵狀心形;藤條粗壯,常能纏繞高物而上。它的花,極小,單獨看不起眼,但成排的穗狀花序一旦懸垂,就像山谷間的綠色珠簾,別有風姿。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藤上的“小果子”。這些褐色疙瘩其實是珠芽,一旦掉落地上,來年便能生長出新的植株。也正是因為這點,黃獨在山野間常年繁盛。
黃獨與野山藥太過相似,極易混淆。怎么辨別?
- 看葉片:黃獨葉互生,卵狀心形;野山藥葉對生或輪生,細長心形。
- 看珠芽:黃獨珠芽大,紫棕色,表面粗糙;野山藥珠芽小,灰白色,表面光滑。
- 看塊莖:黃獨一根藤只結一個塊莖,卵圓形,外皮黃褐色;野山藥塊莖修長,表皮較光滑,切開內(nèi)部潔白。
若在野外,徒手刨根極難,所以誤認極多。這是民間口耳相傳的“野山藥”,往往暗藏危險。
黃獨有毒,為何古人還要吃?因為——在荒年,它是最后的無奈。
宋代黃庭堅就有詩句:“夜提長镵掘黃獨”,寫盡饑荒時靠黃獨充饑的辛苦。唐代杜甫更是直白:“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shù)挽不掩脛。”當時的評注說:“黃獨狀如芋子,肉白皮黃,可蒸食,荒歲可以充糧?!?/p>
那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食物選擇。能填飽肚子,但口感粗劣,且稍不注意就會中毒。黃獨的名字里,寫著饑餓,也寫著辛酸。
可奇妙的是,黃獨又常出現(xiàn)在詩人的田園夢想里。
- 元代王冕詩云:“膏土栽黃獨,開渠引碧流。
- 宋代王柏寫道:“恨無百畝地,相與種黃獨。
在他們筆下,黃獨不再只是荒年的無奈,而是田園生活的象征。它扎根泥土,頑強生長,象征著一種自足與清貧的自在。
一株黃獨,在饑荒時是救命糧,在詩人心里卻是理想田園。
黃獨還有一個特殊點:雌雄異株。
- 一株藤上,要么全是雄花,要么全是雌花。
- 若缺少異株授粉,就不會結果。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山野里常見花穗,卻未必能見到真正的果實。
黃獨,到底是一株怎樣的植物?
它有毒,卻能在饑荒時救命;它粗陋,卻能在詩人心中寄托理想;它尋常,卻因一次誤認,可能致禍。
它是自然的悖論,是歷史的注腳,也是文化的象征。
在鄉(xiāng)下,它被誤認無數(shù)次;在歷史,它伴隨過無數(shù)饑餓的靈魂;在詩歌,它化身為田園的影子。
也許,這正是植物的魅力:它們不僅是自然的產(chǎn)物,也是人類歷史與情感的見證。
所以下次當你在山野中遇見藤蔓繁盛、花穗搖曳的植物時,別急著下定論。那可能是野山藥,也可能是黃獨。而它們背后,藏著的是一段危險的警醒,一段饑荒的記憶,一段詩意的寄托。
那么,問題來了:
你是否能一眼辨出黃獨和野山藥?
在你家鄉(xiāng),是否也有過“以訛傳訛”的植物故事?
歡迎留言分享,讓這株“矛盾的藤蔓”,在記憶與文化中繼續(xù)生長。
參考文獻:
-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杜甫
- 《戲和于寺丞乞王醇老米》黃庭堅
- 《和立齋書懷二首》王柏
- 《寫懷》王冕
- 《本草綱目》薯蕷科相關記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