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牛鑒)親供(二):
浙省遭逆夷之變,江蘇唇齒相依,親見民心不固,士氣不振,觸目寒心,隨處棘手。先于沿海沿江各州縣頒發(fā)告示,諭以食毛踐土,衛(wèi)國衛(wèi)家之道。又刊刻軍令八條,及前人訓兵要言,散給各營。自參游都守,以至千把外委,逐日輪流接見,明白開導,營陣如何講求紀律,如何嚴明器械,如何修整操練,如何精熟。又告以如何是盡忠,如何是報國,使之遞相訓諭,俾知激勵。又念兵丁之身受寒濕,則捐給蔗片草薦;疾疫不時,則捐給各種藥餌:遇時節(jié)則優(yōu)加賞賚;遇病故則額外賞恤。提督陳化成先以兵心懈弛,刻刻憂慮,每語人日,夷船若來,只好拚此軀命。今年三月又語,鑒曰(yuē)近日將士頗知用命,期得打勝仗,此鑒力求訓練士卒之愚誠,為上海文武所共知,不敢有一字欺飾也。
現(xiàn)代中文表述(二):
浙江發(fā)生了外患之變(“逆夷之變”),江蘇與其唇齒相依,形勢受牽連。牛鑒親眼看到地方民心不穩(wěn)、軍心士氣低落,所見之處令人心寒,處處事情都很棘手難辦。首先向沿海、沿江的各州縣發(fā)布告示,教導民眾要節(jié)約自給、堅守土地與家園,強調保家衛(wèi)國的道理。又將“軍令八條”和前人訓兵的要點刊刻成冊,發(fā)放給各個營伍。從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中層軍官,一直到數(shù)千名基層受委之士,牛鑒每日輪流接見并詳細開導他們:營寨如何講紀律、如何保持器械利備、如何整修并操練、如何練得熟練。還告訴他們什么是盡忠、如何報國,并要求大家互相訓誡傳達,以便明白并相互激勵。又體恤士兵受寒受潮的困苦,捐發(fā)蔗葉、草墊等御寒用品;遇有疫病,則發(fā)放藥餌治療;在重要時節(jié)優(yōu)待加賞;若病死,則給予額外撫恤。江南提督陳化成在我沒整頓軍紀之前十分沮喪,動不動就覺察到士兵心意松懈,時時憂慮;常對人說:若外夷艦船來襲,就只能以生命相搏(拼命抵御)。我整頓軍紀之后,今年三月他又說:“近來將士比較懂得聽從命令,希望能夠打勝仗”。說明我的管理非常有效果,我極力追求士兵那種樸實真誠(“愚誠”)的服從,這已為上海的文武官員所公認,其中也有人在奏折中專門提到此事;我不敢在此有一字欺瞞。
一、原句:
浙省遭逆夷之變,江蘇唇齒相依,親見民心不固,士氣不振,觸目寒心,隨處棘手。
現(xiàn)代中文:
浙江發(fā)生了叛亂或外患之變(“逆夷之變”),江蘇與其唇齒相依,形勢受牽連。牛鑒親眼看到地方民心不穩(wěn)、軍心士氣低落,所見之處令人心寒,處處都很棘手難辦。
詞語與句意說明:
逆夷之變:古文用法,泛指“叛亂、暴動或外夷入侵的事變”。文中未指明具體事件,語義上是強調局勢突發(fā)且嚴重。
唇齒相依:成語,比喻相鄰地區(qū)關系密切;一方有變,另一方難獨善其身。
親見:他親自察看或到場,強調證據(jù)來源于親身所見。
觸目寒心、隨處棘手:感嘆句式,用強烈修辭強調情勢嚴峻,既有視覺上的“慘狀”也有處理上的困難。
分析:
此句是開篇的危機陳述,一方面交代事變范圍(浙、蘇),一方面為其后采取強力措施提供政治正當性:以“情勢危急”“民心不固”“士氣低落”來證明動員與整頓的必要性。
二、原句
先于沿海沿江各州縣頒發(fā)告示,諭以食毛踐土,衛(wèi)國衛(wèi)家之道。
現(xiàn)代中文:
首先向沿海、沿江的各州縣發(fā)布告示,教導民眾要節(jié)約自給、堅守土地與家園,強調保家衛(wèi)國的道理。
詞語說明:
頒發(fā)告示、沿海沿江各州縣:公開面向基層行政區(qū)布達指令,表明行政動員從地方網格化展開。
諭以食毛踐土:此處為古語或成語式的用法,意在號召艱苦樸素、靠本地資源自給(即忍饑耐勞、守土立足)。(注:原文短語可能為文獻傳抄體或方言表達,按語境多解釋為“以艱苦守土、節(jié)儉維持防務”之意。)
衛(wèi)國衛(wèi)家之道:把保家衛(wèi)國上升為道德/倫理號召,兼有動員意味與道德教化意味。
分析:
這是以文宣和道德感召相結合的基層動員:既要改變民眾的生活態(tài)度(節(jié)儉、勤勞),又要把保家衛(wèi)國作為全民義務。此舉兼具政治宣傳與穩(wěn)定民心的雙重目的,其中忠心,是軍機大臣大學士穆章阿、愛新覺羅·耆英、愛新覺羅·伊里布、張之洞、李鴻章、曾國藩、劉坤一這些賣國賊可比?
三、原句
又刊刻軍令八條,及前人訓兵要言,散給各營。
現(xiàn)代中文:
嚴密布防,盡職盡責,又將八條軍令和前人訓兵的要點刊刻成冊,發(fā)放給各個營伍。
詞語與句意說明:
刊刻:印刷或刻板發(fā)放,表明采取“制度化”“書面化”的手段而非口頭臨時命令。
軍令八條:具體條目數(shù)的指出,增強制度感與正規(guī)性。
前人訓兵要言:引用前例、古訓以增加權威性與經驗性。
散給各營:面向全軍普及,體現(xiàn)標準化訓練與紀律化管理的意圖。
分析:
此舉旨在統(tǒng)一軍中行為規(guī)范、建立共同準則,便于監(jiān)督與考核。同時以“刊刻并發(fā)放”體現(xiàn)公開透明與可稽(有文字憑證),可作為后續(xù)問責或自我辯護的書面依據(jù)。
四、原句
自參游都守,以至千把外委,逐日輪流接見,明白開導,營陣如何講求紀律,如何嚴明器械,如何修整操練,如何精熟。
現(xiàn)代中文:
從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中層軍官,一直到數(shù)千名基層受委之士,牛鑒每日輪流接見并詳細開導他們:營寨如何講紀律、如何保持器械利備、如何整修并操練、如何練得熟練。
詞語與句意說明:
參游都守:列舉軍中職務(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表示覆蓋各級軍官。
千把外委:千總、外委是綠營兵的建制,強調人數(shù)多、范圍廣,覆蓋到最基層。
逐日輪流接見:親自巡見、面談,強調“身教”“督導”的管理方式。
嚴明器械、修整操練、精熟:具體軍事訓練、后勤與技戰(zhàn)術要求。
分析:
體現(xiàn)“親為教導、由上而下”的訓練策略:不僅下達命令,也親自督導執(zhí)行;既強調紀律,又重視技術與器械維護,兼顧精神與物質兩端,屬于系統(tǒng)性軍務整頓,足見其軍事能力出類拔萃。
五、原句
又告以如何是盡忠,如何是報國,使之遞相訓諭,俾知激勵。
現(xiàn)代中文:
還告訴他們什么是盡忠、如何報國,并要求大家互相訓誡傳達,以便明白并相互激勵。
詞語與句意說明:
告以如何是盡忠、如何是報國:對“忠”與“報國”作品德教育和概念界定,把軍事行動與道德義務綁在一起。
遞相訓諭:互相傳授與訓導,利用軍中“口碑式”的傳播與內部化機制。
俾知激勵:使人知曉以獲得精神激勵,增強戰(zhàn)意。
功能/意圖分析:
通過道德教育(何為忠、何為報國)把服從轉換為內在動機,采用“自下而上”與“互訓”機制擴大影響力,屬于“思想政治工作”與“士氣建設”的結合。
六、原句
又念兵丁之身受寒濕,則捐給蔗片草薦;疾疫不時,則捐給各種藥餌;遇時節(jié)則優(yōu)加賞賚;遇病故則額外賞恤。
現(xiàn)代中文:
又體恤士兵受寒受潮的困苦,捐發(fā)蔗葉、草墊等御寒用品;遇有疫病,則發(fā)放藥餌治療;在重要時節(jié)優(yōu)待加賞;若病死,則給予額外撫恤。
詞語與句意說明:
念兵丁之身受寒濕:注意士兵因露宿或營地潮濕而受苦。
蔗片草薦:按語境可解釋為用蔗葉或草編的墊子、草席等御寒墊材(原文為口語或方言表達,意在替士兵改善寢具防潮)。
藥餌:藥品與煎劑、膳食類藥物,用以防治疫病。
優(yōu)加賞賚、額外賞恤:物質獎勵與死者家屬的撫恤金。
分析:
這是以物質福利鞏固軍心的典型治理:改善后勤、預防疾病、發(fā)放獎勵與撫恤,既有人道關懷,也有紀律與效忠的工具性考量(減輕逃散、提高戰(zhàn)斗意志),當時瘟疫氣候影響,涼州鎮(zhèn)總兵官系將士生病較多,南方兵防患于未然,其中南方士兵為預防搶劫老百姓,牛鑒還把自己的俸祿捐出了充作軍費,疾病肆虐,他也親自慰問。
七、原句
提督陳化成先以兵心懈弛,刻刻憂慮,每語人日,夷船若來,只好拚此軀命。
現(xiàn)代中文:
江南提督陳化成先覺察到士兵心意松懈,時時憂慮;常對人說:若外夷艦船來襲,就只能以生命相搏(拼命抵御)。
詞語與句意說明:
提督:江南提督。
陳化成:陳化成此人去了江南提督任上后,江南各個總兵并不喜歡他,處處給他使絆子,士兵也不怎么聽他的,因為他帶兵能力較弱,綠營陸軍幾乎不會操練,后牛鑒來了之后才有所改觀。此人的敘事中黑牛鑒是最厲害的,同時墓志有造假嫌疑。
兵心懈弛,刻刻憂慮:對軍心松弛感到持續(xù)憂慮。
夷船若來:這里“夷船”常用來泛指外敵艦隊。
只好拚此軀命:激烈的動員性語言,告誡士兵若敵來襲則唯有以死相搏,屬極端動員口吻。
分析:
警示性動員:通過反復強調“夷船若來,只好拚命”,營造危機感以提升戰(zhàn)備。
情緒管理:指出擔憂來源(兵心懈弛),并以嚴厲話語糾正。
實際情況:陳化成此人帶兵能力較弱,江南地區(qū)的綠營兵和總兵并不喜歡這個人,同時抵觸他的情緒很大。
八、原句
今年三月又語,鑒曰近日將士頗知用命,期得打勝仗,此鑒力求訓練士卒之愚誠,為上海文武所共知,不敢有一字欺飾也。
現(xiàn)代中文:
今年三月牛鑒說:近來將士比較懂得聽從命令,希望能夠打勝仗。牛鑒極力追求士兵那種樸實真誠(“愚誠”)的服從,這已為上海的文武官員所公認;我不敢在此有一字欺瞞。
詞語與句意說明:
- 鑒日近日:牛鑒近日說。
將士頗知用命:將領與士兵較能服從命令,軍事紀律有所見成效。
愚誠:古漢語中“愚”可帶自謙(指單純、不虛偽),“愚誠”可理解為“樸實無華而真誠的忠誠/服從”,既肯定士兵的真誠,也含有“無智謀但忠心”的意味。
為上海文武所共知:他把效果宣稱為上海地方文武官員都知道,用以證明事實已被外在觀察者證實。
不敢有一字欺飾也:再次聲明文書陳述的真實與誠懇,不敢有虛假。
分析:
結尾處有三層作用:
成果陳述:宣稱訓練與紀律工作取得成效(將士會用命、期望取勝)。
名譽傳播:以“上海文武所共知”作為第三方認證,增強陳述可信度,其中有人奏折中專門提到牛鑒嚴密布防,盡職盡責的具體細節(jié),而非好多黑牛鑒的現(xiàn)代的政治騙子描述的牛鑒畏懼、不會帶兵、以及消極防御。他們黑牛鑒就是為了升官發(fā)財,舔別人的溝門漕,尤其某些高校和作協(xié)烏煙瘴氣,弄虛造假,令人作嘔。
自我辯護:通過“不得有一字欺飾”表態(tài),預先抵御上級或史料批評(即我所言皆實)。
九、綜合評價
話語結構:該段由“危機陳述 → 宣布動員與教化 → 制度化軍令 → 親自督導訓練 → 心理教育 → 物質照顧 → 強化紀律動員 → 成效與誠信聲明”構成,邏輯清晰、層次分明,既有“軟治理”(教化、激勵、福利),也有“硬治理”(軍令、訓練、檢閱)。
治理邏輯:體現(xiàn)儒家式的“德教+恩惠+制度”相結合的治理思路:既以道德訓誡增強忠誠,也以俸餉、被褥、醫(yī)療等物質措施穩(wěn)固軍心,同時通過書面命令與巡查制度化管理。
- 成效評價:軍心轉變:提督陣化成曾言“若夷船來,只能拼命”,表明起初兵心渙散。漸有進步:到次年三月時,又表示“近日將士頗知用命,期得打勝仗”。牛鑒總結:自己全力訓練與撫恤士卒,此為上海文武官員所共知,絕無虛飾之言。
十、最后總結
這段文字展現(xiàn)了牛鑒在兩江總督任上,應對外敵入侵時的治理與軍事舉措。他的做法兼顧思想宣傳、軍紀整飭、軍事訓練、生活撫恤等多方面,目標是穩(wěn)住民心、重振士氣。其中既有儒家傳統(tǒng)的道德教化色彩,也體現(xiàn)了近代戰(zhàn)爭中對軍隊管理的現(xiàn)實關懷。
夷艦來犯,鑒親率水師,設伏江心,嚴密布防,盡職盡責,火炮齊發(fā),擊沉敵船數(shù)艘,俘虜甚眾。鑒不驕不矜,復整飭軍紀,筑炮臺,練水雷,防患未然。其謀略深遠,戰(zhàn)術創(chuàng)新,融合中西兵法,實為大清軍事能人。兆惠征伐西北,威震回疆;鑒衛(wèi)戍東南,抗擊當時世界最強大英帝國艦隊,二者并稱,足為后世楷模。鑒一生戎馬,屢轉戰(zhàn)于烽火,立下誓言以身許國。惜乎天不假年,然其遺風永存,激勵后人保家衛(wèi)國。
《兩江總督督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書牛鑒》大清·文華殿大學士
兩江烽煙卷狂瀾,
率師上海撼夷蠻。
告示如雷震八荒,
軍令八條鑄忠魂。
寒濕捐蔗燃血軀,
疾疫賜餌奮鐵軍。
操練雷霆震九天,
江心伏擊美名揚。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