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訪莫高窟:洞窟里的文明守望
清晨六點的敦煌還浸在戈壁的涼意中,我踩著碎石路往莫高窟的崖壁走去,遠處的三危山在晨光中泛著淡金輪廓,崖壁上密密麻麻的洞窟如蜂巢般靜臥,千年前的畫工們或許也曾在這樣的晨光中開啟一天的勞作。這片開鑿于鳴沙山東麓斷崖的石窟群,藏著絲路文明最璀璨的密碼,第 156 窟的 “張議潮出行圖” 還在訴說著歸義軍收復(fù)河西的壯闊往事。
跟著講解員走進幽暗的洞窟,適應(yīng)了光線后,壁畫上的色彩漸漸鮮活起來。第 196 窟的 “勞度叉斗圣變” 壁畫前,講解員指著飛天反彈琵琶的衣袖說:“你看這衣袂的流轉(zhuǎn),相傳是畫工李工兒畫壞十張紙才定下的造型?!?墻壁上的礦物顏料歷經(jīng)千年仍鮮艷如初,赭石的沉穩(wěn)、石青的清亮、金粉的璀璨,都是古人用智慧從大地中萃取的精華。角落里的供養(yǎng)人畫像中,一位胡商的服飾帶著波斯風情,正是當年畫工妻子阿瑤根據(jù)西域商人模樣所繪。
在藏經(jīng)洞陳列館,展柜里的殘卷字跡泛黃卻清晰可辨,其中一卷記錄著李工兒夫婦的生活:春天在洞窟外種榆樹苗,秋天幫僧侶翻譯經(jīng)文,還有顏料調(diào)配的秘方。“壁可毀,色可褪,心之所向,即文明不熄” 的字句,在燈光下透著穿越千年的力量。走出洞窟時,陽光已灑滿崖壁,守窟人正用軟毛刷清理棧道上的沙塵,他說:“這些洞窟每天要見光、控溫,就像照顧老人一樣?!?此時的莫高窟,沒有午后的人潮,只有壁畫的低語與風沙的輕吟,是絲路最厚重的文明印記。
二、午探鳴沙山月牙泉:沙海中的千年約定
上午十點,往鳴沙山月牙泉走去,腳下的黃沙漸漸溫熱,遠處的駝隊如黑色剪影在沙脊上移動,駝鈴清脆地穿過熱風。這座被沙漠環(huán)抱的泉眼,像一彎碧玉嵌在金色沙海間,難怪古人會說 “沙夾風而飛響,泉映月而無塵”。順著中門的步行道往前走,1.7 公里的路程里,夫妻柳的枝葉在風中搖曳,祈福長廊的經(jīng)幡獵獵作響,遠處的月牙泉已在沙山褶皺中顯露出輪廓。
走到泉邊的古柳樹下,幾位老者正坐在石凳上閑談,他們說這泉水千年不涸,即便風沙肆虐也從未被掩埋。泉邊的木質(zhì)棧道上,攝影愛好者正等待最佳光線,陽光穿過沙粒,在水面投下細碎的金光。不遠處的駱駝乘騎點,牧民牽著駱駝緩步走來,駝峰上的氈墊繡著精美的花紋,“清晨的駱駝最溫順,能帶你走到東邊山的半山腰?!?牧民的吆喝聲與駝鈴交織,成了沙海最特別的旋律。
爬上沙山的 1 號登山梯,雖有些陡峭,卻能直面月牙泉的全貌。坐在沙脊上休息時,賣水的小販遞來一瓶杏皮水,酸甜的滋味瞬間驅(qū)散了燥熱。他指著遠處的沙丘說:“晚上這里有星空演唱,無人機表演能在天上拼出月牙泉的模樣?!?風掠過沙面,卷起細碎的沙粒,落在皮膚上帶著微癢,遠處的月牙泉靜靜臥在那里,守著與沙海千萬年的約定。此時的鳴沙山,沒有日落時的擁擠,只有沙的滾燙與泉的清涼,是戈壁最靈動的自然饋贈。
三、暮賞張掖丹霞:溝壑間的大地調(diào)色盤
下午三點,從敦煌驅(qū)車數(shù)百公里來到張掖丹霞地質(zhì)公園,剛下車就被眼前的色彩震撼 —— 赭紅、明黃、橙紫、青綠的巖層順著溝壑鋪展,像大地被打翻了調(diào)色盤,在夕陽下泛著溫潤的光澤。這片形成于 600 萬年前的丹霞地貌,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留下的杰作,不同礦物質(zhì)的沉積讓山體有了 “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的景致。
順著棧道往觀景臺走,腳下的巖層觸感粗糙,指尖能摸到風蝕的痕跡。1 號觀景臺的 “七彩云海臺” 最是壯觀,云層掠過山體時,光影在巖層上流動,紅色的更艷,黃色的更亮,仿佛整個山體都在呼吸。幾位地質(zhì)愛好者正拿著羅盤測量,“這里的巖層每一層都藏著氣候密碼,紅色是氧化鐵,綠色是含銅礦物?!?他們指著巖層的紋路說,那是千萬年雨水沖刷的印記。
走到 4 號觀景臺時,夕陽已將山體染成暖金色。一對情侶正對著丹霞寫生,畫布上的色彩濃烈而奔放,“相機根本拍不出十分之一的美?!?女孩的話語里滿是驚嘆。不遠處的山腳下,村民趕著羊群往家走,白色的羊群與彩色的山體相映,成了最動人的田園景致。晚風掠過溝壑,帶著泥土的氣息,遠處的村落亮起了燈光,與丹霞的余暉交相輝映。此時的張掖丹霞,沒有游客的喧囂,只有色彩的交響與大地的靜謐,是河西走廊最絢爛的地質(zhì)奇觀。
四、晨攀定西太白山:絕壁上的云海茶席
次日清晨六點,往定西渭源縣的太白山走去,這座被譽為 “隴中小華山” 的山峰藏在晨霧中,海拔 3300 米的山體如利劍般刺破云層。石階沿著絕壁蜿蜒而上,鐵索棧道懸在半空,腳下是深谷,風聲在耳邊呼嘯,每一步都帶著輕極限的刺激。沿途的金背杜鵑開得正艷,粉紫色的花朵點綴在青灰色的巖壁間,巖羊在遠處的山脊上跳躍,添了幾分野趣。
爬到半山腰的 “云歇亭” 時,霧氣漸漸散去,幾位當?shù)厝苏龂谑琅灾蠊薰薏琛4痔展拮釉谔炕鹕瞎距阶黜?,茶香混著紅棗、枸杞的甜香漫開,“來嘗嘗,這是咱定西人的待客茶?!?一位大叔遞來茶杯,淺嘗一口,苦香中帶著回甘,配上油香饃,渾身的疲憊都消散了。他們說這山的云海最是奇妙,有時清晨起來,整座山都泡在云里,像仙境一樣。
繼續(xù)往上爬,登頂時恰逢日出,云海在腳下翻涌,金色的陽光穿透云層,將梯田染成亮綠色。遠處的村莊在霧中若隱若現(xiàn),炊煙裊裊升起,與云海交織成一幅水墨畫卷。幾位年輕人正對著云海拍照,他們說特意從蘭州趕來,就為了這懸崖邊的茶席和壯闊的云海。下山時路過黑木耳種植棚,農(nóng)戶正采摘新鮮的菌菇,露水打濕了褲腳,卻笑得格外滿足。此時的太白山,沒有景區(qū)的商業(yè)化,只有絕壁的險峻與茶席的愜意,是隴中最本真的山野風情。
五、午游臨洮熙州明園:湖光里的國風古韻
下午兩點,往臨洮縣的熙州明園走去,誰能想到這片亭臺樓閣環(huán)繞的園林,竟是由砂礦坑改造而成的。800 米長廊如綢帶般串聯(lián)起十個翡翠湖泊,飛檐斗拱倒映在水中,身著漢服的姑娘款款走過,裙擺與湖面的漣漪相映,恍若穿越回明清。廊柱上的楹聯(lián)字跡蒼勁,“洮水映月含清韻,明園流風蘊古香”,道盡了這里的雅致。
沿著湖邊的小徑往前走,洮硯制作的非遺攤位前圍滿了人,老藝人正用刻刀在硯石上雕琢,墨香與石粉的氣息交織?!斑@洮硯是‘四大名硯’之一,石質(zhì)細膩,發(fā)墨快。” 他指著硯臺的紋路說,那是洮河特有的水波紋。不遠處的戲臺正在上演皮影戲,光影在幕布上搖曳,唱詞帶著濃郁的西北腔調(diào),與湖水的流淌聲相映成趣。
待華燈初上,實景水幕劇《再現(xiàn)貂蟬》即將開演,工作人員正在調(diào)試設(shè)備,霧森系統(tǒng)營造出朦朧的意境。“這劇用光影講貂蟬的故事,還藏著咱臨洮的非遺呢?!?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道。坐在湖邊的石凳上,晚風送來陣陣花香,看著湖面的倒影與燈光交融,忽然懂得西北的柔情藏在何處。此時的熙州明園,沒有都市的喧囂,只有園林的清幽與國風的韻味,是隴原最雅致的人文景觀。
從莫高窟的文明守望到鳴沙山的沙泉相依,從張掖丹霞的色彩交響到太白山的山野茶席,再到熙州明園的國風古韻,甘肅的景點如散落在絲路之上的明珠,被歲月與風沙串聯(lián)。這里沒有過度的商業(yè)包裝,卻有著最厚重的歷史底蘊;沒有刻意的景致營造,卻處處是大地的饋贈。當離開時,石窟的墨香、沙海的駝鈴、丹霞的色彩仍在心頭縈繞,這座 “絲路之上的時光史詩”,早已將它的文明密碼刻進了記憶深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