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覺得,如果《風林火山》一直沒有上映的話,可能它會一直是我心中最想看的港片。
但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在苦等了近十年之后,對這部影片預期也會越來越高。甚至會覺得,這會不會是港片的一個新巔峰呢?
事實證明,期望真的不能太高。
很顯然,《風林火山》無法成為巔峰,甚至,都遠遠無法達到麥浚龍當年《僵尸》的水平。
是啊,都是因為當初的《僵尸》讓人太過驚喜,才會如此期待《風林火山》
麥浚龍出于他對恐怖片的愛,雜糅出一部融合了日式恐怖、港式僵尸以及美式血漿的混合型的恐怖片,也確實給到了我們很多驚喜。
而《僵尸》的成功之后,麥浚龍就開始鼓搗這部《風林火山》,結(jié)果,一折騰就是快10年。
從2015年開始構(gòu)思劇本,到2017年正式開機,期間經(jīng)歷了各種風波,包括疫情、后期制作的困境、資金難題等等,一直到2025年,影片才得以正式上映。
也是因為拖了這么久,我們對影片的期待越來越高。
包括在制作層面,確實有很多值得期待本片的理由。
比如,金城武、梁家輝、劉青云、古天樂與高圓圓組成的主演陣容,確實很少見,其實配角更是很多熟悉的面孔。
連片方的宣傳語都號稱是“華語絕版陣容”。
尤其是,還能看到那個,如今幾乎淡出影壇的金城武,而且,還是幾年前的那個帥氣的金城武,總是很難得的事情吧。
而且,影片使用了大量的特效鏡頭,去打造那個異世界的香港(這也是影片成本過高、制作周期過長的原因)。
特別是1:1復刻銅鑼灣,并去摧毀那里??赡軙歉燮谶^去、現(xiàn)在、將來都很難再看到的一幕了。
而影片的投資更是號稱4億港幣。
總之呢,期待《風林火山》的原因有很多,但,實際的成片,確實很難對得起這樣的期待。
之前影片在戛納首映之后,評價就不太好。不過那時候的差評,主要是說人物關(guān)系太亂、缺少背景和關(guān)聯(lián),有些看不懂。
那時還以為,是因為外國人不懂中國,可能理解起來有些吃力。尤其是,影片粗剪版據(jù)說有7個小時,所以剪成兩個小時的上映版之后,可能在取舍當中,是會造成敘事的和人物關(guān)系的缺失,導致影片變得晦澀難懂。
但是,事實證明,還是我們太包容了。
這個片子的問題,根本不是出在過度刪減導致的內(nèi)容缺失上。其實,就算是按7小時的時長,剪成一部7集的迷你劇,我也不認為,這部電影會有什么本質(zhì)的變化。
因為影片總體的制作態(tài)度就很讓人不舒服。
整部影片看下來,最基本的觀感就是,裝逼。
也許是這幾年心境發(fā)生了太多變化吧,確實很難再接受這種完全放棄敘事,只是為了造型和裝酷的電影了。
真的,不想再信《風林火山》這種鬼話了。
整部影片在氛圍中,都彌漫著一種慢裝逼的風格。所有人說話都是慢吞吞的,且?guī)еc文藝腔,有種45度的憂傷。而且大家都喪喪的,一副活不起的樣子。
為什么會這樣呢?
造型感嘛。
就好像金城武第一個亮相的鏡頭,就是睡在馬路中間,隧道里的一個大床上。
就是圖下的大床:
我們當然知道,這種方式不是寫實的拍法,是一種意象,是這個角色權(quán)力的展示,或者是他內(nèi)心孤獨感的外在呈現(xiàn)。
但最直觀的感受,還是那個:創(chuàng)作者在裝逼。
而整部影片,其實都是此類裝逼風的場景組合起來的。
之前我是很抗拒一個對電影的描述的,那就是影樓風。
但《風林火山》真的就會讓我反復想起這個詞,因為影片太強調(diào)造型了。你就看片中角色們的狀態(tài),影片光影風格,其實都是在擺造型,而非寫實的。
不是說電影都應該是寫實的,也不是說全片擺造型不好。
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吧,真的看膩了這種明明沒什么內(nèi)涵,卻非要靠擺造型來顯得自己很酷的設(shè)定。
大家為什么不能更真實一點呢?
真是膩了。
也是因為對這種造型感的極度癡迷,使影片基本上成為了一部擺姿勢的大片。
整部片子的狀態(tài)都太慢了,不光是節(jié)奏慢、說話的方式、動作,各方面都慢吞吞的,當然是為了呈現(xiàn)一種逼格。
甚至,就連影片宣傳最多的,那個銅鑼灣槍戰(zhàn)戲,也是加入了一些慢鏡頭,使得影片缺少一些真正讓人感到有快感的動作戲,一直都很壓抑和磨蹭。
另外,在看《風林火山》的時候,確實會想起諾蘭,想起他的蝙蝠俠系列。感覺麥浚龍似乎有意在模仿諾蘭版蝙蝠俠的一些風格以及色調(diào),包括銅鑼灣那場戲的兩個槍手,頭套麻袋面具的造型,也非常稻草人了。
而且,我看評論里,也有人將影片里的香港稱為哥譚香港,也就是一個全員惡人,缺少希望的異香港。
但,還是想說,諾蘭的動作片,尤其是蝙蝠俠系列,可沒有這么難看,尤其是,諾蘭可是很會處理緊張感與影片的動作節(jié)奏的。
可不像本片這樣只有慢裝逼,沒有快速的動作作為調(diào)節(jié)(也就是說,快慢是要有個互動的)。
另外,影片雖然請來這么多優(yōu)秀的演員,但給人的感覺其實只有,浪費……
不是說他們演得好不好,而是影片其實也并沒有給他們多大的空間來表演。
這些角色更像是提線木偶,一個個都被抽出了靈魂,是一群幫導演講臺詞的工具人,尤其是,那些臺詞還經(jīng)常是沒頭沒腦的。
當然,這一部分,可能確實是刪減的原因,也許7小時的版本,會給這些演員更多的空間,去拓展和豐滿自己的角色。
當然,這時問題也就來了,如果一部電影需要7小時才能講得清,那你拍的也根本不是電影,而是電視劇,或其他什么形式的東西。
剛好看到金城武的一個訪談,也提到這點。
你看,他會說這根本不是一部電影的體量,幾乎每個角色都是主角。
很顯然,演員也意識到這是個問題了。
如果,你的劇本根本不是一部電影的體量,卻硬要當成一部電影來拍,那只能說明,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出了問題。
最終,影片大概也自然要放棄敘事,剩下所謂的風格和造型了。
當然,你也可以說野心和敘事,以及背后的寓意。但其實那些都挺膚淺的,別看他們吹得天花亂墜,其實并不復雜。
這就是典型的末世設(shè)定的影片。
你想想,影片里的香港是一個街頭始終飄雪的地方,甚至還存在輻射區(qū),同時,毒品泛濫,人心皆惡。
這都是最典型的末世影片設(shè)定了。
于是,你可以說,影片將都市的氛圍做得冰冷壓抑,暗示人內(nèi)心的冷漠,世界如地獄一般。
同時,里面的角色也都是斗來斗去,殺來殺去的,毫無希望。
尤其是,影片最后對幕后黑手的描述,以及幾個角色的最終命運,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也不言而喻了。
當然,創(chuàng)作者是有他的主題和訴求的。
但還是那樣,既然你選擇電影這種方式,就應該把一些最基礎(chǔ)的事情做好,而你的觀點、表達、訴求、氛圍、造型感等等,都應該是在這之后的。
但《風林火山》顯然沒做到。
作為導演的麥浚龍當然是有野心的,當年的《僵尸》就是在重新定義他的港產(chǎn)僵尸片,而這次的《風林火山》顯然也是想重新定義香港犯罪片,比如什么末世氛圍,賽博香港之類的說法,其實是想把傳統(tǒng)的香港警匪犯罪片,加入一點點末世科幻的感覺。
所謂賽博香港警匪大片,一則末世寓言故事。
但很可惜,現(xiàn)在呈現(xiàn)的僅是一部關(guān)于造型的電影,是創(chuàng)作者有錢任性之后的所謂風格化。
而且,都是包裝而已。
除此之外,毫無亮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