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至12月31日,2025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于山西晉城城市體驗中心呈現(xiàn)。作為一場以藝術為媒、煥活千年古建新生的文化創(chuàng)新實踐,本次活動以晉城城市體驗中心開館為契機,聯(lián)動推出群展“斗轉星移”與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家鄔建安個展“第八十天”。展覽匯聚12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立足國際化視野與多元當代藝術實踐,以“古建+藝術”的新范式,助力晉城建設全國“文旅康養(yǎng)樣板城市”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動古民居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進一步提升晉城作為“中國古建博物館”的城市品牌影響力。
2025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由晉城合為城市體驗中心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杰出現(xiàn)當代藝術機構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旗下的UCCA Lab領銜策劃。
晉城城市體驗中心開館暨2025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開幕現(xiàn)場。各方代表(左起)分別為晉城合為規(guī)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高青定,晉城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楊曉雷,中國城市規(guī)劃協(xié)會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工作委員會創(chuàng)辦人李錦生,UCCA館長兼CEO田霏宇,UCCA Lab總經(jīng)理吳奕萱。
晉城素有“中國古建博物館”之美譽,現(xiàn)存古建筑544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處,數(shù)量位居全國第四,宋金以前木構建筑更占全國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這些璀璨的歷史瑰寶共同構筑了這座城市“一步一千年”的厚重歷史底蘊。本次藝術展深度挖掘晉城古建的獨特基因與文化根脈,將古人對宇宙的洞察、文明的傳承與土地的敬畏,轉化為可感知、可觸摸的當代體驗。通過當代藝術語言的創(chuàng)新轉譯,重新解讀與詮釋古建文化的深層價值,全方位展現(xiàn)晉城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發(fā)源地的悠久歷史、人文精神與古建魅力,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藝術對話中煥發(fā)新生。
晉城陽城皇城相府 晉城市人民政府供圖
晉城澤州玉皇廟二十八星宿 晉城市人民政府供圖
群展“斗轉星移”:蒼穹之下,解開文明的宇宙觀密碼
展覽“斗轉星移”參展藝術家有陳哲、成瑞嫻(美國)、加布里埃爾·萊斯特(荷蘭)、聶士昌、石至瑩、童昆鳥、王凝慧(美國)、解群、葉梓頤、趙瀟瀟,以及空間設計師閻洲。
“斗轉星移”以中華文明的宇宙觀演進為核心,通過“蒼穹”“天機”“厚土”三個章節(jié),從神話原型到當代實踐,層層拆解古人對宇宙的認知邏輯,呈現(xiàn)“天人合一”的文明發(fā)展脈絡。此次展覽不僅是對晉城古建宇宙觀的視覺轉譯,更以玉版八角星紋和遠古洛書圖符為靈感,通過“八方”格局的空間設計,引導觀眾步入首尾相接的觀展路徑,回溯“上觀星象、下察厚土”的探索之路。
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斗轉星移”藝術家群展展覽現(xiàn)場,晉城城市體驗中心,2025。圖片由UCCA Lab提供。
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斗轉星移”藝術家群展展覽現(xiàn)場,晉城城市體驗中心,2025。圖片由UCCA Lab提供。
開篇章節(jié)“蒼穹”聚焦神話儀軌與古建空間中的宇宙象征,并將其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與空間體驗,揭示古人將天文想象系統(tǒng)融入生存實踐的深邃智慧。解群的《女媧山》以女媧補天神話為基礎,通過虛構的山水村莊與五色土的物質敘事,融合物質文化研究與人類學想象,探討神話如何源于人類對環(huán)境的適應與改造,進而升華為文明的精神象征;童昆鳥的《守護》融合斗拱形制與四象二十八宿秩序,將靜態(tài)建筑構件轉化為觀天象地的儀式,揭示古建作為宇宙微縮模型的深層聯(lián)結;成瑞嫻的作品則融合道教護符、科學插圖與原始巖畫元素,構建自洽新范式,展現(xiàn)古人如何將天地運行規(guī)律、神靈信仰與人類智慧濃縮于完整的解釋體系之中。
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斗轉星移”藝術家群展展覽現(xiàn)場,晉城城市體驗中心,2025。圖片由UCCA Lab提供。
承接“蒼穹”對宇宙觀的揭示,第二章“天機”進一步探討人類探索宇宙方式的演進軌跡——從古代觀測工具、數(shù)理推演到當代科技與藝術媒介,展現(xiàn)人類以時代前沿工具持續(xù)探索宇宙真相的永恒努力。王凝慧的《角錐體與拋物線II》以拼貼手法融合自然旅行記錄、搭建NASA射電望遠鏡的實踐與歷史天文事件回望,對人類如何以有限生命感知無限宇宙展開哲學追問;聶士昌的新版作品《滴動儀》從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中汲取靈感,由唐鐵支持制作并采用晉城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鑄鐵工藝,以陰陽合歷為內核,借機械律動模擬星軌水波,揭示宇宙微觀與宏觀秩序;葉梓頤受此次展覽委任,赴山西張壁古堡、陶寺古觀象臺、晉城玉皇廟等地考察,以當代影像語言聯(lián)結古代觀星智慧,其作品不僅是對失落星空的視覺重建,更構建了觀天者與自然節(jié)律的新動態(tài)關系;加布里埃爾·萊斯特的《鄉(xiāng)間道路上的展望》等作品,以工業(yè)傳送帶循環(huán)運載微縮景觀,在機械律動中隱喻生命輪回與自然節(jié)律,同時亦提示技術迭代下人與自然深層共鳴的永恒性。
聶士昌,《滴動儀》(局部),2025,各種金屬(鐵、不銹鋼和銅)。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斗轉星移”藝術家群展展覽現(xiàn)場,晉城城市體驗中心,2025。圖片由UCCA Lab提供。
左:葉梓頤,《碎天書》,2025,單頻超高清視頻 (4K)、黑白、無聲,15'。右:葉梓頤,《觜參解譜》,2025,藝術微噴,哈內姆勒硫化鋇相紙、鋁板裱褙。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斗轉星移”藝術家群展展覽現(xiàn)場,晉城城市體驗中心,2025。圖片由UCCA Lab提供。
展覽終章“厚土”則回歸大地本源,通過“以身為度”的觀測實踐,到歷法、儀器直至古建智慧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身體、技術與環(huán)境互動如何共同催生文明的宏大進程。陳哲在《星骨儀》中將人體顱縫、出生星圖與多文明觀測儀結構交融,闡釋了“人體即第一個量天尺”的深刻理念;趙瀟瀟的《云圖》則通過傳感器實時捕捉晉城空氣質量數(shù)據(jù),驅動機械裝置變幻形態(tài)色彩,將不可見的大氣狀態(tài)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石至瑩的《觸覺1》從古建壁畫的細微之處出發(fā),將浮雕痕跡轉化為繪畫的形色節(jié)奏,在斑駁中尋找古今對話的密鑰。
趙瀟瀟,《云圖》,2022,鋁、電子元件、碳纖維桿。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斗轉星移”藝術家群展展覽現(xiàn)場,晉城城市體驗中心,2025。圖片由UCCA Lab提供。
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斗轉星移”藝術家群展展覽現(xiàn)場,晉城城市體驗中心,2025。圖片由UCCA Lab提供。
鄔建安個展“第八十天”:眾創(chuàng)補天,共筑文明的新篇章
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的發(fā)源地之一,晉城不僅是“中國古建博物館”,更承載著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等創(chuàng)世神話的原始記憶。作為本次活動的核心個展,鄔建安個展“第八十天”基于晉城“神話之鄉(xiāng)”的文化根脈,以特定場域大型空間裝置回應女媧補天的神話母題,在城市體驗中心1號展廳內構建神話與現(xiàn)實交織的沉浸式現(xiàn)場。
鄔建安,《第八十天》,2025,水牛皮、鋼絲、鋼架、巖石、光與聲音裝置。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第八十天”鄔建安個展展覽現(xiàn)場,晉城城市體驗中心,2025。圖片由UCCA Lab提供。
展覽聚焦于補天行動的第八十日——蒼穹即將完整的臨界時刻。藝術家運用天然材料與綜合媒材,塑造出象征“天空裂痕”的空間意象。作品通過高度感官化的藝術語言,將文本神話轉化為可觸可感的身體經(jīng)驗,邀請觀眾進入介于破壞與修復、混沌與秩序之間的閾限空間,串聯(lián)起遠古想象與當下感知的儀式現(xiàn)場。觀眾在穿行、觸摸中,不僅可以直觀感受到材料的生命力,更在互動中開啟一場跨越古今的時空之旅,思考與聆聽“文明回響”——古老智慧從未遠離,它始終與當代人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連。
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第八十天”鄔建安個展展覽現(xiàn)場,晉城城市體驗中心,2025。圖片由UCCA Lab提供。
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第八十天”鄔建安個展展覽現(xiàn)場,晉城城市體驗中心,2025。圖片由UCCA Lab提供。
2025晉城“古建新語”當代藝術展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通過古建與藝術的深度聯(lián)結,激活古建文化的當代生命力,以當代藝術語言推動古建文化走出歷史、融入當下,在感受有創(chuàng)新、有故事的文化藝術體驗的的同時,邀請觀眾共同書寫“古建之城”未來的嶄新敘事。
展覽特別項目
作為特別獻禮,UCCA Lab攜手獨家內容合作平臺看理想App,于展覽期間傾力推出免費系列音頻播客節(jié)目《古建新編》,邀請建筑師朱啟鵬、歷史學家段志強、博物館推廣者姜松、作家楊照、神話研究者方佳翮、建筑設計師王輝,為公眾打造“聽一檔播客,逛一座古城”的多維體驗。節(jié)目共分為五期,以“中國古建博物館”晉城為樣本出發(fā),內容涵蓋中西雕塑對比、神話與信仰溯源、古人生活體驗,直至探討古建保護的當代議題,以全新視角解碼古建背后的文明脈絡。
此外,展期內還將于城市體驗中心同步呈現(xiàn)“玲瓏匠心”晉城古建文創(chuàng)展,以晉城古建為靈感的創(chuàng)意設計作品延續(xù)“古建新語”的探索,展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創(chuàng)意對話。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黃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