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一點,我刷到一條微博:女生給男同事發(fā)“哥,幫我改個PPT”,男同事回“叫老公才改”。
評論區(qū)炸了,一半人說油膩,一半人說“她先撩的”。
我盯著手機笑出聲,笑完又有點涼——原來現在叫人“哥”都能被當成暗號,那我還怎么正常點外賣?
我把這事甩進閨蜜群,七嘴八舌炸出一大堆真料。
阿May說,她點外賣必寫“快遞哥”,騎手反手給她備注“姐,門牌再寫不清就真送不進”。
00后表妹更絕,她們宿舍互稱“哥”,連晚安語音都是“哥睡了沒”。
我順手翻了去年報告,平臺數據啪啪打臉:疫情后“哥/姐”稱呼用量漲了兩成多,可六成五的人坦言那就是嘴甜,別多想。
北大今年新實驗更狠,腦掃描顯示一句“哥”能讓信任區(qū)亮18%,但連叫七次后,大腦直接“哦,就這”,興奮度掉得比股票還快。
我盯著屏幕突然懂了——原來“哥”就像免費券,第一次用真香,第七次就過期。
可現實比實驗精彩。
上周公司團建,新來的實習生沖我們主管連喊三聲“王哥”,主管笑得見牙不見眼,轉頭把最難纏的客戶甩給她。
小姑娘私下吐槽:我以為叫哥能拉近距離,結果距離拉到加班到凌晨。
我拍拍她肩膀,一句話總結:職場里的“哥”是潤滑劑,不是升降梯,想靠兩個字換資源,不如直接交干貨。
生活里更離譜。
我媽跳廣場舞,隔壁大叔天天叫她“梅姐”,她回家念叨“這人挺尊重我”。
我提醒她注意銀行卡,她這才反應過來,那大叔已經借走兩千塊沒還。
代際差異活生生擺在這兒:長輩把稱呼當情分,年輕人把稱呼當工具,Z世代干脆把它當表情包,用完即焚。
所以我現在給自己定了條死規(guī)矩:
外賣、快遞、客服,對方愛叫啥叫啥,我回“謝謝”就完事,不腦補。
同事第一次喊“哥”,我禮貌笑笑,再喊我就看行動,改PPT、遞文件、一起背鍋,一次不到位,稱呼自動降級為“喂”。
至于曖昧場景,我更懶,直接數行為:深夜發(fā)消息、主動接送、記得我咖啡不加糖,三連擊出現我才考慮要不要心跳,光一句“哥”連濾鏡都不配加。
清華李教授那句話我剪成手機備忘錄——“三次原則”:一次是客氣,三次是信號,十次以上才配叫故事。
省得我天天猜,頭發(fā)都少掉幾根。
說到底,稱呼只是開場白,真正的劇本寫在行動里。
下次再聽到“哥”,先別甜,也別煩,把它當門鈴:響一下,看看是誰,再決定開不開門。
畢竟,成年人不缺稱呼,缺的是真心換真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