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在機場見過這樣的場面:一群金發(fā)碧眼的老外,背著鼓鼓囊囊的大包,像搬家似的壓彎了腰,卻愣是不拖個行李箱?再看咱們中國人,清一色拉著輕巧的登機箱,“轱轆轱轆”走得那叫一個瀟灑。
那為啥大多數(shù)老外寧可背死沉的背包,也不用行李箱?
其實很多外國城市的路面,真的不適合拉箱子,尤其是歐洲那些歷史悠久的老城,像羅馬、布拉格、里斯本,街面鋪的是幾百年前的石板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
你要是拖個四輪行李箱走上去,那感覺就像在玩俄羅斯方塊:輪子卡縫里出不來,箱體晃得像要散架。更別說那些窄巷子、臺階多的小坡路,一個箱子能讓你爬十分鐘都不一定挪二十米,這種環(huán)境下,背個雙肩包反而是最省事的選擇。
美國的情況稍好些,但很多老城區(qū)和大學校園照樣是“無電梯+樓梯多”的配置。學生黨上課跨樓跑,地鐵站沒直梯,誰還敢拖個20寸箱子來回折騰?久而久之大家干脆養(yǎng)成習慣:出門就背包,輕便靈活還不費勁。
在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很多人日常通勤靠公交、地鐵、步行或自行車,不像國內大城市地鐵電梯普及率高、無障礙設施齊全。
你試過在紐約地鐵扛著箱子下三層樓梯嗎?或者在倫敦換乘站爬上爬下五個轉口?那不是旅行,那是體能測試。
而且國外很多民宿、青年旅舍、甚至酒店房間都在老建筑里,沒有電梯不說,走廊窄得兩人錯身都費勁。這時候,一個可以塞進床底的背包,比啥都實用。
再加上不少人喜歡“一包走天下”的極簡旅行方式,隨身帶夠幾天換洗衣物和洗漱用品,全程不托運,既省錢又省心,這種模式下,背包自然成了首選。大多數(shù)短途國內旅客選擇隨身攜帶全部行李,其中絕大多數(shù)使用雙肩包或手提包,而非登機箱。
北歐國家冬天動輒零下二三十度,地面結冰濕滑,輪子一碰就打滑,拉箱子等于給自己找摔。加拿大、俄羅斯這些地方更是常年積雪,人行道上堆著雪堆,箱子根本推不動。
在這種環(huán)境下,雙肩包不僅能穩(wěn)穩(wěn)當當背上身,還能騰出手來拿鏟子、扶欄桿、抓圍巾。而在山地國家如瑞士、奧地利,徒步文化盛行,人們習慣背著大容量戶外包進出火車站,直接轉場去登山。這種生活方式下,行李箱反倒顯得多余。
歐美社會普遍推崇“獨立自主”的出行理念,尤其年輕人喜歡自由行、背包客式旅行。從東南亞到南美,從青旅到搭車,一個大包走天涯是很多人的青春記憶。
這種文化催生了一大批專為長途背負設計的高性能背包,比如某Osprey、某Deuter這些品牌,幾十升容量還能貼合腰背,背一天都不怎么累。相比之下,行李箱雖然省力,但在靈活性上差了一大截。
你要趕火車、擠公交、穿小巷,箱子拖在后面就像個累贅,而且西方人對“形象管理”也有不同理解,背著專業(yè)戶外包,顯得干練、接地氣;拉著閃亮行李箱,反而可能被人當成“ tourist”(游客),不夠接地氣,這不是偏見,而是長期形成的社交認知。
國外不少廉價航空,比如某安、某捷、精某航空,對托運行李收費極其嚴格,隨身行李尺寸也卡得死。一個超重哪怕一公斤,就得掏上百歐元補票。這種情況下,精打細算的人寧愿把東西塞進背包,確保萬無一失。
美國消費者報告曾分析,近五年來因行李費用產生的額外支出平均每次航班達45美元,促使越來越多旅客轉向“全隨身攜帶”模式。
而背包不僅容量彈性大,還能分攤重量,背上身后重心穩(wěn),長時間行走不容易疲勞。現(xiàn)代背包設計也越來越人性化,有胸帶、腰帶、透氣背板,甚至帶USB充電口,實用性遠超傳統(tǒng)印象中的“書包”。
老外不用行李箱,真不是因為他們“抗造”或者“不懂享受”,而是他們在不同的城市環(huán)境、交通條件和生活節(jié)奏中,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出行方式。我們看著覺得費勁,對他們來說卻是順理成章,這回知道咋回事了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