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是練出來的”,這句話放在太極拳上再合適不過。無論是為了技擊防身,還是追求強身健體,不下苦功練習,終究是鏡花水月。正如老話所說,“拳打千遍,其理自見;拳打萬遍,活靈活現(xiàn)”,“練” 是太極的根基,唯有日復一日地積累,才能在一招一式中漸入佳境。
縱觀古今成大事的太極名家,無一不是“晨昏無間,寒暑不易”。他們用長年累月的堅持,將簡單的招式打磨成融入骨髓的本能,最終達到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但太極拳的精妙,遠不止于 “練” 這一個字。
不同于一目了然的田徑運動,太極拳被稱為 “哲拳”“智拳”,它體用兼?zhèn)洌挤▋葦?,其中的玄機往往 “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強調 “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恰恰點出了太極的另一重核心 ——“悟”。不悟,則難窺其功、難見其神、難知其精深玄妙。
練與悟,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
初學太極時,老師手把手糾正動作軌跡,反復叮囑 “要放松”。我們一邊模仿招式,一邊默默揣摩:如何沉肩墜肘才算到位?怎樣才能讓腰胯帶動四肢?這份 “邊練邊想”,就是最初的 “悟”。
到了推手階段,這種 “悟” 會變得更具體。剛學推手時,明明老師示范得行云流水,自己一搭手卻手腳僵硬,腰胯像被釘住一般。這時候,先得把基礎圈練熟、把樁功站穩(wěn),再慢慢找掤、捋、擠、按的勁法。而真正的門道,藏在一次次練習中的 “四悟” 里:
悟 “正”:被外力推搡時,如何穩(wěn)住身形,做到中正安舒、不偏不倚?
悟 “連”:招式銜接如何才能行云流水,沒有卡頓和生硬轉折?
悟 “勻”:用勁時怎樣才能不丟不頂,始終保持均勻圓滿?
悟 “松沉”:在粘化對方力道時,如何松沉自如,真正做到 “舍己從人”?
這些玄機,光靠老師講解遠遠不夠。就像 “舍己從人” 的心神意氣,非要自己在千百次推手時親身體會,才能從 “刻意模仿” 到 “自然而然”。
說到底,“悟” 離不開 “練” 的根基。沒有日復一日的盤架、推手,所謂的 “悟” 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只練不悟,終究是照貓畫虎,難以觸及太極 “以柔克剛、以靜制動” 的精髓。
練是 “行”,悟是 “知”,知行合一,方能在太極路上走得遠、探得深。畢竟,太極的魅力,從來都在汗水與思考交織的過程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