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說樓市經濟,萬達的新聞一出來,樓市又成了熱議話題。有粉絲問我,以后房價到底會怎么走?真能像有人說的那樣便宜得跟大蔥似的嗎?更關鍵的是,房價還在高位晃悠,經濟又起起伏伏,我們普通人該硬著頭皮買房,還是踏踏實實租房?今天我用幾組關鍵數據為大家進行一次清晰、務實的梳理和分析。
先看最核心的供需關系,買房的主力基本是30歲左右的人,他們要結婚,要組建家庭,不得不考慮房子。翻一下過去的數據,80年代出生的人有2.23億,到了90年代就降到2.09億了。
很明顯,能買房的核心人群一直在變少。再看房子的供給情況,拿商品房待售面積來說,2015年全國是7.18億平方米,到2024年就漲到7.53億平方米了。這就說明,一邊是生孩子的人越來越少,買房的需求在降,另一邊是房子還在增加。
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咱們國家一年出生人口可能就剩836萬左右了。而高盛算過,全國每年新建的商品房面積大概有1.6億平方米,相當于160萬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市場長期供過于求的趨勢已經很清楚了。
接著看房地產投資的變化,全國房地產開發(fā)投資總額2015年是9.6萬億元,2020年漲到14.14萬億元,可2024年又落回10.03萬億元。單看這些數字好像波動不大,但要是結合廣義貨幣M2來看就全明白了。
2015年M2總量是139萬億元,2020年變成218萬億元,2024年直接突破313萬億元。算一下房地產投資占M2的比重,2015年是6.9%,2020年升到8.8%,2024年卻跌到3.4%。很顯然,房地產在整個經濟里的分量已經大不如前了。
第三組數據看居民的房貸情況。央行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新放的個人住房貸款有2.99萬億元,年底貸款余額是34.33萬億元。可到2024年,全年新增房貸只剩1.31萬億元,年底余額37.68萬億元。對比一下就知道,2015到2020這5年,房貸余額漲了20多萬億元,而2020到2024這四年只漲了3萬億元左右。這最能說明大家買房的念頭已經越來越淡了。
綜合這些數據能得出一個結論:想讓房價短期內跌到“蔥價”,基本不可能。從穩(wěn)定經濟、保住金融安全的角度說,沒有哪個國家能扛住房價斷崖式下跌。要是房價真崩了,肯定會有大批人還不上房貸,法拍房變多,房價再接著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到時候銀行壞賬變多,企業(yè)裁員縮招,大家收入下降,整個經濟都會被拖垮。所以能看到,國家一直在出政策穩(wěn)市場。2020年以來,“房住不炒”和各地“因城施策”提了一遍又一遍,最近推的“租售同權”,也是想讓租房和買房的人能享受差不多的資源。未來房價大概率會在政策引導和市場供需的作用下慢慢調整,回歸理性,既不會暴漲,也不太可能崩盤,房子“用來住的”屬性會越來越突出。
現在回到最實際的問題,普通人到底該買房還是租房?咱們拿實際例子算筆賬。比如2020年在江西南昌買一套100萬的房子,首付30萬,剩下的貸款當時貸款利率一開始是5.9%,后來跟著LPR調到3.6%,貸款60萬還30年,每個月要還3065元,總共本息加起來是108萬,加上首付30萬,一共要花138萬。
可30年之后,這房子還能不能值100萬,誰也說不準?,F在同類型的房子已經跌到65萬左右了。再看租房,現在南昌這邊一套房子一年租金平均大概2萬,30年下來就是60萬,和買房的138萬比差了78萬。要是再算上利息,把30萬首付存?zhèn)€30年定期,年利率2%,能拿20萬左右的利息。
這么一來,租房和買房的成本只差2萬。但最關鍵的是,租房能留下一大筆錢,這筆錢能派上大用場。在這個到處都是不確定的時代,手里的錢能靈活支配可能更重要。現在很多創(chuàng)業(yè)項目兩三萬就能做起來,要是手里有二三十萬,能嘗試的機會就多了。
現實里,不少80后、90后連5萬存款都沒有,與其早早背上30年的房貸當房奴,不如給自己的人生多留些選擇。從生活質量來講,背上房貸就等于被綁住了。簽合同那天起,生活就多了個沉重的包袱,不敢隨便跳槽,不敢辭職創(chuàng)業(yè),生病了都要算半天開銷,每天過得緊巴巴的。這種沒有松弛感的日子,真的是你想要的幸福生活嗎?
現在的年輕人早不像爸媽那輩兒一樣,非買房不可了。要是你正糾結要不要掏空雙方父母的錢,背上30年房貸,真的得好好想清楚。租售同權政策落地后,租房也能享受到升學、看病、落戶這些以前只有買房才有的權益,沒必要非得買房。當然,要是你手里有不少閑錢,想多給孩子備一套房,那買房也沒問題。
總的來說,在現在的市場環(huán)境里,租房說不定比買房更劃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