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邪修”一詞悄然破圈,其內涵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武俠小說中的奇詭功法,而被重新釋義成一種打破常規(guī)的處事方式。這種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與公安工作也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共鳴。浦東公安亦涌現(xiàn)出了一批“邪修”民警,他們不拘泥于傳統(tǒng)工作方式和方法,而是開辟出了屬于自己的守護“真經”。 社區(qū)“顯眼包”張偉峰:用“鏡頭”敲開千萬家門
2020年,羅山新村派出所民警張偉峰從治安崗位轉到了社區(qū)。從雷厲風行破案到家長里短處理,這次轉崗,就像一腳從油門踩到了剎車,充滿了“水土不服”。作為新任社區(qū)民警,他懷揣著一腔熱血,試圖用最“笨”也最真誠的方式——上門走訪,來敲開社區(qū)工作的大門。然而,現(xiàn)實很快給了他兩記“悶棍”。白天,敲開的門后大多是賦閑在家的老人,而社區(qū)里占大頭的中青年人群早已融入城市的朝九晚五,一面難見;而他對著老百姓一遍遍講著寬泛的宣傳語句,大家根本提不起興趣,心里的距離一點沒拉近。“人沒認全,話沒講透”,張偉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
既然傳統(tǒng)的路走不通,何不另辟蹊徑?張偉峰想起自己過去在治安崗位上,打擊辦理的那些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這些案子,受害人是轄區(qū)居民,作案手法“接地氣”,遠比網絡上的故事更具警示性,簡直就是現(xiàn)成的最佳劇本。于是,他開始自編自導自演,和同事一起用手機拍下了一系列“土味”十足卻干貨滿滿的反詐宣傳微視頻,生動直觀地還原了這些發(fā)生在老百姓身邊的真實案例。果不其然,當視頻在小區(qū)業(yè)主群里傳開,效果立竿見影?!斑@不就是我們小區(qū)的張警官嗎?”“哈哈,這個演得太像了!”……一時間,張偉峰成了社區(qū)里的“顯眼包”。他再次上門,迎接他的不再是戒備和疏離,而是諸如“張導,下部短片什么時候更新?”的親切問候,老百姓遇到困難也會第一時間想到他這個“網紅”警察。這塊由張偉峰親手鍛造的“敲門磚”,敲開了千家萬戶緊閉的門,也敲開了融入社區(qū)的堅冰。
反詐“咖啡師”陸學淵:在虛擬數(shù)據中“萃取”真相
對于浦東反詐中心研判打擊大隊副隊長陸學淵來說,案件就像是未經烘焙的生豆,而他就是那個尋覓最佳風味的反詐“咖啡師”。生活中的他,酷愛手沖咖啡,每一種豆子,從產地、海拔到處理法,都有其獨特的脾性,需要用不同的沖煮手法去激發(fā)其深藏的靈魂。這份對細節(jié)的極致追求,被他無縫銜接到了偵查辦案的工作中。在他看來,每一宗詐騙案,都如同一款風味獨特的咖啡豆,梳理線索和數(shù)據的過程就像了解豆子的脾性,只有掌握了這些關鍵信息才能用最適配的手法去“萃取”真相。特別是在詐騙手段日益復雜、向非接觸式演變的當今,這就像是遇到了一批前所未見的新品種豆子,充滿了未知的挑戰(zhàn)。
前不久,反詐中心接到了一起案子:一名年輕人在網上買賣游戲賬號時被騙。小眾的聊天軟件、匿名的游戲ID、虛擬的賬號信息……無一不增加了破案的難度。案子到了陸學淵手上,他卻像發(fā)現(xiàn)了一款新品咖啡豆一樣興奮。他將那些零散的數(shù)字ID在不同平臺間進行碰撞比對,分析聊天記錄中的用詞習慣,追蹤資金流向的微弱痕跡……經過數(shù)個晝夜的“精細研磨”,他終于從海量的數(shù)據迷霧中“萃取”出了嫌疑人的真實坐標,成功將嫌疑人抓獲。
糾紛“解題人”黃泳:用換位思考架起溝通橋梁
三林派出所綜合指揮室副主任黃泳是個邏輯推理迷。在他的世界里,工作與愛好早已融為一體。每一件糾紛,都是一道邏輯嚴密的謎題,調解的過程,就是解題的過程。他享受抽絲剝繭,從看似混亂的“題干”中,找到矛盾的“題眼”,最終給出一個讓雙方都能接受的“最優(yōu)解”。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近年來“題庫”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尤其是當“00后”開始成為糾紛的主角,許多“新題型”讓這位老“解題人”也感到了挑戰(zhàn)。
近日,黃泳就遇到了一道“超綱題”:一名“00后”女孩因為癡迷二次元文化,購買了大量周邊產品來裝飾自己的“痛包”,結果與父母發(fā)生了矛盾。父母認為她“不務正業(yè)、胡亂花錢”,女孩則覺得“這是一種排解壓力的方式,同時也是她的興趣愛好”,兩代人之間互不理解、情緒激動,難以達成一致。在調解之初,由于黃泳對“痛包”不甚了解,讓女孩同黃泳之間也感受到了年代的隔閡,難以打開心扉真誠交流,“解題”思路一度停滯下來。第一次調解不成,黃泳默默上網搜索、咨詢周邊年輕同事,嘗試融入了解“00后”年輕人的興趣愛好。當他再次面對糾紛雙方,已然成為了一名“翻譯官”。一方面,他向女孩父母解釋,“痛包”其實就像他們年輕時候的集郵、追星,是孩子的一種情感表達和社交方式;另一方面,他向女孩建議,要找到興趣愛好和學習生活之間的平衡點,不能過于沉迷。通過這種換位思考,將兩代人之間斷裂的溝通橋梁重新連接,一場家庭糾紛就此平息。
馬路“活地圖”季鑫宇:用雙腳丈量“生命通道”
身為交管支隊二大隊的民警,季鑫宇的日常是與車流和道路打交道。對他來說,城市不只是鋼筋水泥的“森林”,更是一張由美食、風景和人情味交織的“地圖”。他熱愛健身,更熱愛美食,最大的愛好便是在工作之余,用跑步的方式穿行在轄區(qū)的大街小巷,打卡那些隱藏在街角巷尾的美食店鋪。久而久之,那些導航軟件上尚未更新的捷徑、正在施工的臨時改道、高峰期車流的微妙變化,全都刻進了他的腦海里,讓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轄區(qū)“活地圖”。這種看似“不務正業(yè)”的愛好,在關鍵時刻,迸發(fā)出了挽救生命的力量。
那是一個早高峰,交管支隊接到群眾求助報警,一名兒童突發(fā)昏迷,急需送往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救治,但早高峰期間多條道路車流緩行,家屬無法快速前往醫(yī)院。時間就是生命!接到指令的季鑫宇沒有絲毫猶豫,跨上警用摩托為家屬車輛開道指路。轄區(qū)的地圖在他腦中浮現(xiàn),一條“最優(yōu)路徑”逐漸清晰。他像一柄利刃,引領著家屬車輛在車流中一路疾馳,每一個轉彎,每一次并線,都精準得像是提前演練過。原本預計要至少半小時的車程,硬生生被他壓縮到了9分鐘,為搶救孩子贏得了寶貴的“黃金時間”,孩子最終成功脫離生命危險。
這些“邪修”民警們,用各自的“獨門絕技”,回應著時代的考題。形式在變,工具在換,而那份守護平安、服務人民的赤誠初心,如同淬煉出的“真經”,始終未變。正是這股“走火入魔”的鉆研勁頭,這股“不走尋常路”的創(chuàng)新勇氣,讓藏藍警服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溫暖、更加智慧、也更加堅韌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