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樹媽媽,來源:小樹媽媽(ID:tree2050)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叫《金榜題名之后:大學生出路分化之謎》。
作者采訪了62位大學生,均來自清華和復旦兩所頂尖高校。按理來說,能考入同一所大學,這些孩子的天賦、資質都差不多。但畢業(yè)后,他們的人生境遇卻相差甚遠:
有的人畢業(yè)就拿到了年薪50萬的offer; 有的人四年,都沒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迷茫下選擇讀研讀博; 有的人更慘,考研失敗;履歷空白,就業(yè)困難,只好選擇延畢。
為什么,同一所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就業(yè)會天差地別?細細回顧,其實背后有很多隱秘的因素。
1
直覺依賴模式:
不懂規(guī)劃的孩子,最吃虧
提到畢業(yè)后發(fā)展差異,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家境和階層不同”。
對這個62個名校畢業(yè)生的追蹤,確實也證明了,個人的發(fā)展和家庭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這些孩子里,那些早早樹立職業(yè)目標的孩子,往往出身中產,家境不俗,父母替他們提供、篩選信息。
而依靠直覺探索的孩子,大多出身寒門,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學生,父母很難提出指導性的建議。
這兩種孩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信息鴻溝。
圖片來源:電影《寄生蟲》
書中一個叫冰倩的孩子,讓我印象很深刻。
她從湖南鄉(xiāng)下考到了復旦,是家里第一個大學生,并且打心里覺得:“考上大學后,就能松一口氣,完全跟著自己的興趣學習了?!?/p>
生活中我們可能也都見過冰倩這類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所有心思都花在學習上,只以考名校為目標。
在整個小學到高中階段,老師和家長也許都會跟孩子說:“現(xiàn)在緊張一點,等到了大學就輕松了?!?/strong>
但是當這些孩子真的步入到大學,就會很容易失去目標感,在迷茫和焦慮中跌跌撞撞,憑著自己的感覺兜圈子。
這一類孩子的行為,也被稱之為“直覺依賴模式”。冰倩就是個典型代表。
圖片來源:電影《墊底辣妹》
一上大學,她就幾乎放棄了對成績的要求。
大學前兩年,冰倩跟著室友刷劇,上一下自己喜歡的課,時間就這樣荒廢過去了。
轉眼到大三,同學們開始考慮就業(yè)或者考研了,冰倩才突然意識到:“我?guī)缀鯖]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東西?!?/p>
大學成績不夠好,沒有資格免推考研,想就業(yè),又沒有任何的實習經歷和行業(yè)履歷。
匆忙下,她開始準備考研,半年后因為幾分之差落榜,進入大四,無書可讀,無業(yè)可就的她只能選擇延畢。
冰倩被采訪時,曾不止一次感嘆自己“好傻”,傻在不懂得績點的重要,傻在傻在輕信了那些鼓吹,自由與興趣的雞湯。
圖片來源:電視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其實,像冰倩這類孩子,他們在就業(yè)上的“尷尬”,并不是因為“傻”,或者“能力不行”。
而是并不知道“成為好學生”和“找到好工作”,完全是兩件不同的事。
高考前,大多數(shù)孩子被極力培養(yǎng)成一個“好學生”,但進入大學后,游戲規(guī)則變了,卻沒有人告訴他們。
圖片來源:電視劇《你好舊時光》
“好學生”們遵循著以前的經驗,卻又隱約覺得不對,只能跟著感覺走。
這種“直覺依賴型”的孩子,上大學時往往可能走向2個極端:
要么是過于專注于學習,不社交也不重視實習經歷。
要么是像冰倩一樣,認為大學就是放松,不再努力學習,也沒有長遠規(guī)劃。
這類“直覺依賴”型的孩子,可能要走很遠的彎路、付出更多的精力,花費更多時間,才能表現(xiàn)得足夠優(yōu)秀。
圖片來源:電視劇《三悅有了新工作》
2
目標掌控模式:
想清楚要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在62位學生的采訪中,還有個叫澤斌的孩子走得是跟冰倩完全不同的路。
他屬于畢業(yè)后就業(yè)待遇比較好的那類人,畢業(yè)后起薪就是20萬,每半年還會調薪一次。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澤斌原本是學光電工程,從事的卻是某游戲公司的商業(yè)營銷崗位。這一切,都是他自己做的規(guī)劃和選擇。
澤斌很早就意識到:自己不喜歡搞科研,相比專業(yè)知識,自己更對商業(yè)營銷感興趣。
圖片來源:電視劇《天空之城》
于是上大學時,澤斌更多把精力放在了企業(yè)實習上。他選擇的行業(yè),也是自己想從事的商業(yè)營銷。
同時他也明白,工作能力再出眾,也需要文憑這塊敲門磚。
大學四年,他靠考前突擊和有技巧的選課,把成績維持在上游,卻又主動放棄了保研的資格。
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是成績,還是實習,澤斌一切的行為都是為將來從事的行業(yè)服務的。
正如他自己所說:
“我一直堅信就是所有東西都是,我想最重要,我想往哪邊發(fā)展。我一直都在慢慢地往自己想要的那個目標靠近。漫無目的地生活其實是一件沒有效率的事情。”
圖片來源:電影《墊底辣妹》
澤斌這種,很早就有清晰的職業(yè)規(guī)劃,并能根據(jù)目標科學分配時間和精力的行為方式,稱為“目標掌控模式”。
這些知道哪里要用力,哪里能省力,省去了試錯時間的孩子,在個人成長方面,往往會比同齡人起步更快。
3
不同的大學模式
差距在于信息鴻溝
其實看無論是“目標掌控者”還是“直覺依賴者”,從本質上看,他們之間不是能力的差距,而是眼界和認知的差距。
不可否認,這種差距跟家庭密切相關。
因為認知本身,是親身經歷、成長環(huán)境、父母教育長時間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我們也許很難給孩子提供太多的金錢和物質,但是還是可以通過很多方面的努力,盡可能的減少這種差距。
?1、盡量給娃好的教育,但以身心健康為前提
知識能改變命運沒錯,但是往死里雞娃,卻忽視孩子的承受能力,往往會得不償失。
一是怕雞娃大業(yè)未成,孩子心理就中道崩殂;
二是怕內驅力消磨殆盡,上大學沒人盯著,孩子直接擺爛躺平。
我們平時可以多給孩子提供一些課本之外的引導,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孩子有對生活的熱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成功。
?2、從小培養(yǎng)孩子“厚臉皮”
越往上走,接觸的人越多,孩子會意識到: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們很可能會被別人在眼界、思維等高度上“吊打”。
《金榜題名之后》這本書中,就有寒門學子表示:
大學陌生的環(huán)境,讓他感到無所適從;同齡人豐富的經歷,讓他感到自卑和羞赧。
同樣的境遇,有的孩子會走出來,有的孩子會被情緒裹挾。
區(qū)別就在于,他們的內心承載能力不同,抗挫力不同。
而這種內心的強大,是父母用鼓勵、接納和愛從小澆灌出來的。
?3、放開手,讓孩子勇敢自己去闖
之前這樣聽過一句話:
“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至少要三代。 第一代通過踩坑改變認知,踏出一條血路;第二代在第一代的認知的基礎上積累原始資本,第三代才有可能改變階層?!?/blockquote>父母在自己能力范圍內,該給錢,給資源,當然是最好的。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有些認知差距,可能是我們這代人,很難突破和改變的。所以,不要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指手畫腳,不要用自己的標準評判孩子的人生。
圖片來源:電視劇《我在未來等你》
這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勇敢走自己的路。
也許孩子會比同齡人花更多的時間試錯,磕得頭破血流,但只要他還有心氣兒,還愿意向上努力,那他的人生就不會太差。
讓孩子只管努力,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繼續(xù)閱讀:
作者簡介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里都有答案。微信號:tree205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