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掃過邊境鐵絲網,一側是霓虹閃爍的現代化都市,另一側是漆黑一片的村落,這真的是相鄰的兩個國家嗎?”
哈薩克斯坦國家電視臺《直面現實》節(jié)目中,主持人將鏡頭對準中哈邊境的霍爾果斯口岸,畫面里的強烈反差讓嘉賓沉默良久。
屏幕上清晰呈現:中國霍爾果斯口岸高樓鱗次櫛比,雙向八車道公路上貨車絡繹不絕,海關智能查驗通道 10 秒即可通關,夜晚的免稅商圈燈火如晝;
而僅一河之隔的哈薩克斯坦努爾饒爾口岸,低矮的磚房雜亂分布,坑洼的土路積滿塵土,傍晚七點后便陷入黑暗,唯一的海關通道還在使用人工登記。
“我們?yōu)槭裁礊碾y性地落后于中國?” 主持人的發(fā)問,像一記重錘砸在哈薩克斯坦觀眾心上,也揭開了兩個鄰國半個世紀的發(fā)展分野。
一、歷史逆轉:從 “向往之地” 到 “差距顯現”
這場差距并非與生俱來,甚至在半個世紀前,雙方的位置還截然相反。
上世紀 70 年代,蘇聯(lián)時期的哈薩克斯坦憑借計劃經濟的傾斜政策,工業(yè)基礎遠超中國新疆。
當時新疆的年輕人以能赴哈務工為榮,哈薩克斯坦的拖拉機廠、集體農莊里,時常能看到中國務工者的身影。那時的哈國,人均 GDP 是中國的 3 倍,基礎設施更是遙遙領先。
轉折點出現在中國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實施以來。2000-2023 年,中國對新疆的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 12 萬億元,僅霍爾果斯口岸就建成 13 個現代化查驗區(qū)、5 條跨境鐵路專用線。
而哈薩克斯坦在 1991 年獨立后,雖繼承了蘇聯(lián) 40% 的工業(yè)遺產和豐富資源,卻陷入了 “資源依賴陷阱”,發(fā)展逐漸失速。
如今的對比觸目驚心:2023 年中國 GDP 達 18 萬億美元,哈薩克斯坦僅 2200 億美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 GDP 總量,已相當于哈薩克斯坦的 1.5 倍。曾經的 “向往之地”,成了反思差距的參照系。
二、差距根源:三重維度的發(fā)展分野
邊境兩側的景象,是兩國發(fā)展理念、治理能力與戰(zhàn)略定力的集中投射,具體體現在三個關鍵維度:
(一)戰(zhàn)略規(guī)劃:“全國一盤棋” vs “資源依賴癥”
中國的發(fā)展密碼藏在 “長遠布局與持續(xù)投入” 中。西部大開發(fā)不是孤立政策,而是與 “一帶一路” 倡議深度銜接的系統(tǒng)工程:
- 政策連續(xù)性:從 2000 年第一版西部大開發(fā)規(guī)劃到 2025 年最新實施方案,25 年間 8 個五年計劃持續(xù)加碼,僅 2023 年就安排西部專項債 4500 億元;
- 資源統(tǒng)籌力:東部發(fā)達省份對口支援新疆,江蘇幫扶伊犁、廣東支援喀什,累計投入援助資金超 3000 億元,帶動 1200 個產業(yè)項目落地;
- 精準發(fā)力點:聚焦基礎設施與產業(yè)升級,建成中哈原油管道、天然氣管道等戰(zhàn)略通道,讓新疆從內陸邊疆變成開放前沿。
反觀哈薩克斯坦,獨立后始終未能擺脫對資源的依賴:
- 經濟結構單一:石油、天然氣出口占 GDP 的 40%、財政收入的 60%,2024 年因全球油價波動,經濟增速從 5.1% 下滑至 4.1%;
- 政策反復搖擺:20 年間更換 8 任總理,產業(yè)政策從 “農業(yè)優(yōu)先” 到 “工業(yè)興國” 再到 “數字經濟”,缺乏長期堅持;
- 資源紅利流失:豐富的煤炭、鈾礦資源多由外資把控,本土企業(yè)僅能參與初級開采,2023 年資源出口利潤留存率不足 30%。
(二)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 vs “瓶頸制約”
基礎設施的差距直接決定發(fā)展效率。哈薩克斯坦的交通網絡短板尤為突出:
- 路網殘破:全國僅 37% 的國道、9% 的地方公路路況良好,多數為三級公路,車輛通行時速不足 40 公里;
- 鐵路滯后:鐵路密度僅為中國的 1/5,主要干線年久失修,2023 年雖有 2830 萬噸貨物經中哈鐵路運輸,但因軌道標準不統(tǒng)一,換裝時間長達 8 小時;
- 口岸薄弱:努爾饒爾等邊境口岸僅有 3 條查驗通道,高峰期貨車通關需排隊 3 天,而霍爾果斯口岸已實現 “一站式通關”,日均通行貨車 2000 輛。
中國則以 “基建狂魔” 速度筑牢發(fā)展根基:新疆已建成 “五橫七縱” 公路網、4 條跨境鐵路,霍爾果斯口岸配備智能查驗系統(tǒng),集裝箱通關效率提升 10 倍。
這種差距直接體現在貿易數據上:2023 年中哈貿易額達 410 億美元,但 80% 的貨物需經中國一側完成中轉分撥。
(三)治理能力:“問題導向” vs “積弊難除”
軟環(huán)境的差距更具決定性。哈薩克斯坦面臨的治理難題由來已久:
- 營商環(huán)境不佳:世界銀行排名中位列第 81 位,腐敗感知指數得分僅 36 分(滿分 100),外資企業(yè)平均需應對 17 項行政審批;
- 生態(tài)危機凸顯:伊犁河下游水量減少導致巴爾喀什湖 40 年萎縮 2000 平方公里,農業(yè)灌溉用水缺口達 30%;
- 人才流失嚴重:近 10 年 20 萬專業(yè)技術人才移居國外,科技人員占比僅為中國的 1/3。
中國則通過精準治理破解發(fā)展難題:針對西部人才短缺,實施 “人才援疆” 計劃,每年選派 1 萬名技術人才;為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將企業(yè)開辦時間壓縮至 1 個工作日;在生態(tài)保護上,投入 200 億元治理伊犁河流域,保障中哈跨境水資源合理利用。
三、破局之光:“一帶一路” 中的合作希望
盡管差距顯著,但中哈合作正為哈薩克斯坦帶來轉機。這種合作不是 “單向輸出”,而是基于互補性的共贏實踐:
(一)互聯(lián)互通突破地理瓶頸
中哈共建的 “霍爾果斯 — 東大門” 無水港,讓哈薩克斯坦擁有了直達太平洋的出???;“中國西部 — 歐洲西部” 運輸走廊開通后,中歐班列過境哈國時間從 15 天縮短至 7 天,2023 年為哈國帶來超 40 億美元過境收入。托卡耶夫總統(tǒng)直言:“這條走廊讓哈薩克斯坦從內陸國變成了‘過境樞紐國’。”
(二)產能合作激活產業(yè)潛力
52 個總金額 212 億美元的合作項目落地生根:奇姆肯特煉油廠改造后,成品油出口能力提升 3 倍;扎納塔斯風電場每年提供 12 億千瓦時綠色電力,助力哈國向低碳轉型。中國還為哈國培養(yǎng)了 5 萬名技術工人,解決了當地產業(yè) “用工荒”。
(三)政治互信筑牢發(fā)展根基
2022 年哈薩克斯坦騷亂時,中國明確反對外部干涉,助力哈國恢復穩(wěn)定;兩國互免簽證政策實施后,2024 年 “哈薩克斯坦旅游年” 吸引超 100 萬中國游客。這種 “安全 + 經濟” 的雙重合作,讓哈國得以集中精力推進改革。
四、發(fā)展啟示:差距背后的深層邏輯
哈薩克斯坦主持人的疑問,本質上是對 “如何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的追問。中哈邊境的對比給出了三個關鍵答案:
- 戰(zhàn)略定力比資源稟賦更重要:中國用 25 年持續(xù)投入西部,而哈國因政策搖擺錯失機遇。正如哈國務顧問葉爾蘭?卡林所言:“友誼是財富,但把財富轉化為發(fā)展,需要長期堅持的戰(zhàn)略?!?/li>
- 制度效能決定發(fā)展效率:中國的 “全國一盤棋” 能集中力量補短板,而哈國的行政壁壘導致資源分散。2023 年哈國財政赤字擴大至 3.1%,卻仍有 20% 的民生項目因審批緩慢無法落地。
- 開放合作是后發(fā)國家捷徑:哈國通過 “一帶一路” 獲得資金、技術與市場,證明封閉發(fā)展沒有出路。但合作的效果,最終取決于自身的承接能力 —— 霍爾果斯對岸的努爾饒爾口岸,因配套不足仍未充分釋放潛力。
結尾:差距不是宿命,選擇決定未來
站在中哈邊境回望,半個世紀的發(fā)展逆轉告訴我們:國家間的差距從不是天生注定,而是戰(zhàn)略選擇、治理能力與改革決心共同作用的結果。哈薩克斯坦的落后并非 “災難性” 的終結,而是反思與調整的開始。
如今,托卡耶夫總統(tǒng)推動的政治改革與經濟多元化,正試圖破解積弊;中哈合作的持續(xù)深化,為其提供了外部助力。邊境兩側的景象或許仍有差距,但這種差距已從 “發(fā)展鴻溝” 變成 “進步參照”。
正如那位哈薩克斯坦主持人在節(jié)目結尾所說:“我們不必復制中國的道路,但必須學習那種長遠眼光與務實精神?!?/p>
畢竟,每個國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路徑,而邊境上的對比,正是最生動的教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