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本屆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周有什么特別的記憶點,那辜小軍導演的紀錄短片《月亮街》令我記憶深刻。
第十屆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周于9月22日-26日在甘肅嘉峪關進行影片展映。這場光影盛會匯聚了55部優(yōu)秀作品,含劇情短片16部,紀錄短片10部,動畫短片 5部,長片11部,大學生短片13部。其中紀錄短片單元分別是:《吹夢無蹤》《月亮街》《我的爺爺奶奶》《絕唱》《回家》《著陸倒數》《遠水接不了近渴》《笑甜甜》《論攝影》《守望·嘉峪關》,涵蓋家庭關系、青春成長、文化非遺、人文關懷等多元題材。
我與我相逢,月亮是我的眼 | 觀紀錄片《月亮街》
作者:琮琮
編輯:張勞動
《月亮街》以民族音樂紀錄片的形式,以第一人稱“我”的角度,講述大理白族八十多歲的視障樂師張樹先與楊繼花相識、相知、相守四十多年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人文關懷,從個體視角打撈故事,但是它沒有停留在張樹先與楊繼花現在生活中的瑣碎,而是深入挖掘了張樹先的成長經歷、家庭婚姻、音樂技藝等人生不同階段的故事,講述的不僅是張樹先的個人故事,也是大理白族鄉(xiāng)土文化與音樂史詩。搶救性的拍攝了以張樹先為主的大理白族田埂調的來歷和發(fā)展現狀,描繪和完善了在大理這片沃土上的文化圖譜。
紀錄短片《月亮街》改編自一部非虛構小說。2008年底白族作家又凡在中央音樂學院首屆國際三弦周活動上首次接觸張樹先,2009年又凡開始跟蹤采寫張樹先夫婦,2022年完成了這本9萬字的長篇小說“文學文本”《月亮街》,導演辜小軍拍出了30多分鐘“影視文本”。
在大理,在鶴慶,哪里有人唱“田埂調”,哪里就是最熱鬧最多情的“月亮街”。主人公張樹先就是在“月亮街”成長起來的,長期浸潤在洞經音樂與對歌聲中成長的張樹先,在父親的熏陶下先后學會了三弦、笛子、胡琴、嗩吶等樂器,后又融合了鶴慶一帶流傳的經典對歌、民歌曲調,張樹先對人生的獨特體驗使他對音樂有的獨特理解。
他在傳統(tǒng)演奏的基礎上,改進了三弦的彈撥方式和揉弦技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技藝,幾十年過去,張樹先早已經和阿佬留下的龍頭小三弦人弦合一了。
張樹先在梨花樹下彈龍頭小三弦
“田埂調”也叫做“創(chuàng)閑調”,“創(chuàng)”是白族話音譯,“到新鮮的地方逛閑游玩”的意思。大理白族的男的個個會彈,男女老少人人能唱。唱田埂調更像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聊天一樣。唱給山,唱給水,唱給云,唱給月,唱給田,唱給牛羊,唱給情人,也唱給自己。
“田埂調”的樂器眾多,有大三弦、龍頭小三弦、板胡、二胡、笛子、樹葉等。這些樂器都在影片中被使用,它們所呈現出來的聲音豐富了所描繪的場景,與張樹先的喃喃自述形成疊加,使觀眾更能沉浸其中。
《月亮街》的敘事也是以”田埂調”的形式,一問一答對唱的方式,雙線敘事,一條明線講老藝人張樹先夫婦的愛情故事和人生經歷,一條暗線講大理鶴慶白族田埂調的來歷和今天的發(fā)展,一實一虛,在虛實之間不斷變換。
《月亮街》并沒有選擇宏大的敘事結構和復雜的敘事邏輯,而是以張樹先從小的經歷說起,張樹先幼時生病到學藝再到唱田埂調遇到楊繼花作為敘事主體,按照時間順序展開故事。影片以搬演的形式回望張樹先年少和青年時期,在現在與過去不斷跳躍。張樹先小時候懷疑月亮嬤嬤不愛自己,因為自己看不見月亮,通過藏在缸里等各種方式尋找溫暖,實際上是在尋找看不見之后的安全感。
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大家都來對歌,無法忽視這些映著月光的年輕臉龐,在這樣的對歌中,音樂自然流淌,情愫也自然流淌。長大后的張樹先就是在一次對歌中結識了楊繼花,皎潔的月光下,張樹先用調子和琴聲打動了楊繼花的心,雖然調子的情感很真摯但是他躊躇,他沉默,他謙卑,頗有一種孤獨哲學的意味。
搬演部分整體色調是冷調色,冷靜而克制,而現實實拍的晚年部分則是暖色調,溫馨又幸福。冷暖色調的對比也使張樹先的故事更加具有神秘的色彩,貼合人物性格和人生經歷。
片中還有大量的山川、云月、花草、動物等畫面,是大理的自然景觀,也是張樹先心中的情感變化。實拍中的特寫鏡頭聚焦于張樹先演奏時的手部、耳朵、樂器局部的細節(jié),這些都是張樹先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張樹先的世界是彈著龍頭小三弦、唱著田埂調和小四妹在一起的世界。
這就是月亮街下白子白女的生活,月亮帶“我”回家,月亮是誰?對于張樹先來說,小四妹就是他的月亮,照亮了他的世界,最后成了他的眼。
紀錄片《月亮街》的同名片尾曲《月亮街》,采用了童聲吟唱,仿佛是張樹先在回望自己這一生,老年張樹先和幼年張樹先在對話,萬物不變,張樹先卻在月亮下相逢與對望,最終在腦海中找到了回響。這一路走來正是月亮和“我”的距離的變化。
“白月亮子白又白,
白白月亮照我還;
彎月亮子月亮彎,
彎彎月亮送我還;
圓月亮子月亮圓,
圓圓月亮伴我還。
月亮街,月亮街……”
影片介紹:
《月亮街》以大理民間失明藝人張樹先與愛人楊繼花的真實愛情故事為線索,通過白族調、田埂調等民族音樂,緩緩展開一幅大理風土長卷。影片以34分34秒的詩意影像,講述了一段跨越四十年的深情相守,被譽為“月亮帶人們回家”的溫暖之作。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