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回老家,我和我媽正好遇到一位嬸子,就閑聊了幾句。
聊著聊著,嬸子時不時就嘆氣:老人無論多寵孫子,到最后他還是跟他媽媽最親。
自從小孫子出生,嬸子就去兒子家?guī)兔φ湛春⒆印?/p>
嬸子的兒子和兒媳平時工作忙,小孫子的方方面面都是嬸子在操心。
從孩子的吃喝拉撒,到孩子玩,接送孩子去幼兒園,每天都是無微不至地帶娃。
小孫子一點大的時候,只要媽媽一下班,就往媽媽的懷里鉆,根本不讓嬸子抱。
現(xiàn)在長大點了,有啥好吃的,孫子自己舍不得吃,也要給媽媽留著。
嬸子怎么都想不明白:真是白疼他了,孫子明明是自己帶大的,怎么跟自己越來越不親了呢?
為什么很多孩子是奶奶帶大,長大后反而越來越不親?真不是誰教唆,而因為這3個原因。
孩子與媽媽親近是天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依戀對象”。
孩子和媽媽親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小的時候。我們小的時候一進屋,不也是先喊媽媽嗎?
“媽媽”永遠是孩子心里最溫暖的存在,這種親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們小區(qū)里有一位錢阿姨,她就非常想得開:
我的孫子,是我一手帶大的,小時候他總是粘著我。
但是從小到大,我和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當奶奶就不要計較付出多少,因為是你心甘情愿的。
站在媽媽的后面,也沒啥不好。能保持第二的位置,我覺得挺好的。
帶娃不是圖孩子們跟自己親不親熱,而是看著子女不容易幫子女一把。
所以,我也不用糾結(jié)這個問題,因為本質(zhì)上,老人都是為了幫助子女減輕負擔!
說真的,如果天下當奶奶的要都這么明事理,婆媳矛盾就不存在了。
我也一直認為,奶奶應該引導孩子和媽媽最親,這才是最健康的方式,而不是讓孫子和自己最親,好像很驕傲一樣。
誰對孩子好,孩子一般都是知道的,孩子很少會因為奶奶正常的陪伴,而完全不要媽媽。如果有,那一定是有人在引導。
微妙的婆媳關系,讓孩子的心理天平失衡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兒子上初中了,性格體貼又穩(wěn)定,大家都叫他小暖男。
有一次回老家,朋友兒子跟奶奶爆發(fā)了巨大的沖突。
朋友后來才知道:兒子跟奶奶發(fā)那么大的火,是奶奶一直在兒子面前數(shù)落媽媽的不是。
奶奶經(jīng)常在家里嘮叨,還總是當著孩子的面,說著對媽媽的不滿、否認和打壓。
說完了還要反問孩子:你說是不是?我說得對不對?
這個一向懂事的孩子,一開始在心里生奶奶的悶氣,替媽媽鳴不平。
可沒想到奶奶越說越過分,這一下,孩子心里的不滿、委屈終于爆發(fā)了出來,和奶奶大吵了來。
沒有哪個孩子不愛自己的媽媽;
在一個孩子面前說否定他的媽媽;
等于讓孩子否定自己的一部分。
所以,就算奶奶從小帶大自己,可誰念叨媽媽的不是,說媽媽的壞話,他就會本能的疏遠誰、討厭誰。
不是親情變淡了,而是孩子長大了
很多是因為代溝,爺爺奶奶只能照顧好一日三餐,但是跟不上時代,很多新型的玩的,吃的,給予不了孩子,思想也天差地別,慢慢地就會疏離。
與爺爺奶奶的疏遠,這是孩子長大了的具體表現(xiàn)。
孩子的慢慢長大,對于糖果玩具再也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了,他需要抽出時間來跟小伙伴們玩撒,需要抽出時間來學習。
還有孩子和老人溝通的頻道對不上了,當孩子熱衷于動漫、游戲等話題時,奶奶翻來覆去就那幾句話,孩子覺得沒意思,共同語言越來越少。
再加上與爺爺奶奶相處的時間也漸漸變少了,所以就顯得越來越疏遠了,親密感下降。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父母爺爺奶奶逐步退出的過程,這是必經(jīng)階段,看開了就好。
別說奶奶了,連父母子女之間都是漸行漸遠,何況是隔著輩的爺孫,很正常的人生規(guī)律。
孩子大了,他們需要更廣大的成長空間,認識新事物。
小時候的孩子,靠照顧就能親近;長大后的孩子,需要理解才能走近。
只是大人們執(zhí)念希望,自己成為孩子一生的全部,無法接受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事實。
那份情感只是被其他東西阻隔了,并不是消失了。
愛,也許會變換形式,但不會消失的。
也許有一天,它會亮出來,被孩子視若珍寶。成為孩子生活底色里,最溫暖的一部分。
你家孩子跟奶奶親嗎?你怎么看待孩子長大后“跟誰親”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qū)聊聊你的真實經(jīng)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