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退伍軍人飛踹打人者”這件事,發(fā)生在中國某地街頭。
2025年9月份,一段視頻在網(wǎng)絡(luò)上廣泛傳播。畫面顯示一名男子在街頭對一名女子進行毆打和拉扯,行為及其粗暴。就在這時,一名身穿迷彩短袖的男子(后被確認為一名退伍軍人)迅速沖上前,抬腳果斷地將施暴男子踹翻在地,制止了暴力行為。
最初視頻迅速引爆網(wǎng)絡(luò),多數(shù)網(wǎng)友為退伍軍人的果斷出手和“軍魂”點贊,稱贊其是“英雄”,是路見不平的典范。
但事件發(fā)酵不久,輿論迅速反轉(zhuǎn), 因為施暴男子和被打女子被曝出是父女關(guān)系。該女子的父親,當時正在“教育”或“管教”女兒。
這事在網(wǎng)上鬧得沸沸揚揚,就像即將來臨的冬天,那片冰封邊緣的蘆葦蕩。風一吹,嘩啦啦全都是聲音,可若真想探個究竟,底下全是爛泥巴,誰都不想濕鞋下腳。
掌聲的急剎車
一開始,大家伙兒拍手叫好,那叫一個痛快淋漓!正義橫空出世,比夜市里剛出爐的烤串兒還熱乎。誰曾料到,劇情迅速來了個急剎車,緊接著一個甩尾漂移——“那是人家親爹教訓閨女!家事!你一個外人,踢什么踢?”
你看,事情就是這么古怪。那只正義之腳還沒收回來呢,慷慨的掌聲就變成了嚴苛的審判。
可是,他出腳的時候,如何能知道那不是陌生人施暴?
難道要邊踹邊翻《民法典》?你能要求一個在火燒眉毛時,基于本能反應去制止暴行的人,還要像精密的數(shù)學家一樣計算出腳的力度和角度?見義勇為是瞬間的電光火石,是對正義的肌肉記憶。事后用法律條文的冰冷“刻度尺”去挑剔?知道荒謬這個詞怎么寫嗎?
街頭巷尾,沖突之前誰會先報上血緣關(guān)系?他那一刻,看到的只是強橫和霸凌。
舉起的手機與無人敢勸的溫柔
很多人事后說,面對如此家事,應該上前溫柔地勸阻。
可現(xiàn)場有嗎?
我沒看到有人走近去“溫柔地”勸阻,因為那太麻煩了。風險這個東西,比爛泥巴還容易沾身。
就這樣,圍觀的人群,一個個佇立在原地,伸出去的不是手,而是窺探的脖子和高舉的手機。
那橫空出世的一腳,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陣雨,澆醒了麻木的街道。然后,他要面對的,是比施暴者更難纏的網(wǎng)絡(luò)審判。
別把勇氣當成少數(shù)群體的“日常供給”
總有人熱血沸騰地贊美“軍人天生更勇敢”。我一聽這話,就知道套路又來了。其實就是把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像沒人要的皮球一樣,悄悄踢給這個少數(shù)群體。
但現(xiàn)實很骨感。全國每年退伍軍人幾百萬,真正因見義勇為上新聞的,一只手都數(shù)得過來。絕大多數(shù)人脫下軍裝,進城找工作,擠地鐵、背房貸,頂多在飯桌上跟朋友吹一吹“當年部隊的事”。勇氣這種東西,不是沒有,它是一種慣性,但慣性一旦停下來,就像皮球滾到城市角落的草叢里,再也沒人去撿。
我們總是在回避一個殘酷現(xiàn)實——路見不平愿意出手的人,本就是懸崖邊上,那朵稀缺的野花。
歷來是有事的時候沒人站出來,事情平息了,“事后諸葛亮”洶涌而來。他們拿著放大鏡,對著那一腳的力量、角度、分寸開始精確測量。
最終在放大鏡下,任何人的勇氣都會被解析得支離破碎,碎成一地的玻璃渣。
追問:誰來為“孤勇”兜底?
其實退伍軍人的那一腳,不該是社會秩序的日常供給,它是意外的火花。我們總把希望寄托在“有事總會有軍人上”,好像他們是天生的替身。錯了。
真正的追問應該是:
當我們一邊熱淚盈眶地鼓掌,一邊又用最嚴格的標準去挑剔他的“不完美”時,那份勇氣就會在恐懼中慢慢沉下去,像一塊石頭沉入海底。
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那只腳踢得對不對,而是:
如果那個踹人者惹了法律或經(jīng)濟麻煩,我們能不能一起幫他兜底,讓他不至于孤立無援?
只有當我們愿意分擔風險,讓勇氣不再成為一個人的“孤勇”,這份稀缺的血性,才不會在放大鏡下悄然消失。
但實際上,截止到2025年10月2日,所謂“父女關(guān)系”是大量自媒體和網(wǎng)絡(luò)評論所稱,此說法在較權(quán)威的新聞源中沒有找到確切證據(jù)支持。目前來看,較為可信的官方通報與主流媒體版本:二人是前同事,并非父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