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墊底。
口碑第一。
國慶檔的最大反轉(zhuǎn)在這里——
畢正明的證明
票房1456萬,不及其他國慶檔一半的票房。
天崩開局。
但誰也沒想到。
爭議,反倒壓低期待,成為彎道超車的優(yōu)勢。
豆瓣7.5,目前全場最高。
為什么?
Sir今天就來聊聊——
這部片到底做對了什么?
01
還是得從故事說起。
首先承認,《畢正明》的基調(diào)是刻板的。
它講了一個貓捉老鼠的故事——
剛從警校畢業(yè)的畢正明(王安宇 飾)申請加入反扒小組,特殊的童年經(jīng)歷,讓他有一個抓賊的夢。
正直、勇敢,更是成績第一的數(shù)值怪。
但他輸在哪?
太耀眼。
而反扒的重點,是藏。
要抓賊,你得比賊更像賊。
不會藏,讓畢正明第一天出任務就遭了殃。
白天。
他與以大白桃(張?zhí)鞇?飾)為首的榮門小賊過招,以光溜溜的褲兜告終。
晚上,撞見賊幫里的“調(diào)白”,頂級老偷花手(王彥霖 飾)潛逃,兩人在鐵軌纏斗,被對方一個反手挑斷了腳筋。
第一場,畢正明輸?shù)猛疙敗?/p>
這反而激起觀眾的興趣——
貓沒了爪子,還能做貓嗎?
影片的回答是:
將計就計。
畢正明沒經(jīng)驗是真的。
但小偷對他臉生,也是真的。
沒人會懷疑瘸子是條子。
不如以此為引,成為最好的鉤子。
堅信“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的畢正明,還是那個畢正明。
他懷著對花手的憤怒,接近大白桃,打入敵人內(nèi)部——
真賊偷錢,假賊偷心。
-我?guī)煾复蟀滋叶疾恢?/p>
你就敢上161?
他成功了。
但問題是,埋伏了,然后呢?
畢正明是生瓜蛋子不說。
八九十年代,能在警察眼皮子底下發(fā)展壯大的賊幫,又何止是臥虎藏龍。
畢正明的潛入,不光對他,對整個反扒大隊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
以榮門為代表的賊幫。
那是個包括觀眾在內(nèi),所有人都急于一窺的新世界。
02
可以看出,《畢正明》的故事其實并不特別。
它很像老港片的延續(xù)。
比如畢正明的臥底身份,以及與罪犯之間的情愫,很容易讓人想起早年吳宇森、林嶺東之類的臥底片,它是“高秋”的掙扎。
或者反派花手,當他囂張掀桌時,很容易讓人想到另一個經(jīng)典的角色:東興耀揚。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甚至比《風林火山》更“港片”。
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港片”這個招牌,人們已經(jīng)厭煩了俗套,甚至厭煩了致敬。
可為什么《畢正明》卻能成功偷師?
或許和前段時間的《捕風追影》一樣,故事本身或許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掉鏈子就行,重點是電影能給我們提供什么樣的“視覺奇觀”。
它就是小一號的《捕風追影》。
具體來說,《捕風追影》所營造的奇觀,當然是動作。
而《畢正明》,則是“偷”——
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
偷和京劇一樣,講究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
步驟則有探、開、摳、夾,行云流水。
必要時還得借助道具。
刀片、鑷子、煙餅、安眠藥,甚至美女。
這是小。
大到組織脈絡的三六九等——
榮門。
三橫五縱,八支隊伍,王不見王。
互不爭搶地盤,輕者罰財,重者剁手。
火車是賊的獵鹿場。
從警局門口的攤販到車站的小賣店老板,人人都能是他們的眼線和鷹犬。
畢正明加入大白桃的第一晚,就被她留了一個高難度作業(yè):
三分鐘內(nèi)完成“偷芯”。
啥是偷芯?
第一招,青龍出海。
把錢包從口袋里悄無聲息地拿出來,不驚動主人。
第二招,偷梁換柱。
將真鈔換成點鈔用的練功券,以免錢包癟下去被迅速察覺。
第三招,完璧歸趙。
把錢包放回口袋,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一樣,整個過程越快越好。
為了完成這一招,畢正明日夜苦練,最終也只能達到3分14秒。
而3分鐘,也是賊幫練家子的記錄。
是不是很“奇觀”?
所以該算是《驚天魔盜團》版的《捕風追影》?
不止。
它和當年一大批比如“黑社會揭秘”、“地下社會揭秘”一樣,還試圖揭露出一整個“小偷江湖”的體系出來,讓這視覺奇觀多了真實的基底。
比如,影片會強調(diào)小偷內(nèi)部的黑話——
富人叫橫子,錢包叫皮子,鈔票叫蒿子。
準備叫哈風,下手叫困風。
片中聶遠飾演的反扒隊長被榮門親切地稱呼為“周叔叔”,畢正明則被挑釁地稱為“小奶貓”。
可見不光失主,榮門對反扒系統(tǒng)也有明確的劃分。
片中更有這樣一場戲——
當三橫五縱的一支隊伍因為偷了軍用物資,換來警方對火車線路的嚴打時。
斷了兄弟們財路的人,被榮幫要求賠付每條線路三萬,八條一共二十四萬。
負責帶隊的是花手。
他只花很短的時間就摸到了差不多的數(shù),僅僅差幾萬。
那時的二十四萬是什么概念?
八九十年代,三萬元能買一套房,坪數(shù)可抵今天的好幾百萬。
只一趟車,就是一場大劫案。
而這也是榮門看似等級森嚴,實則暗流涌動的原因。
利益大到撼動了一切。
于是你可以看到,榮門內(nèi)部斗爭激烈——
花手與少爺都想爭奪榮門老大的位置,而少爺手下的大白桃又由前任掌門曼姐親手養(yǎng)大,而大白桃之下,還有眾多叫不出名字的小雜魚,每一個都可能為了利益成為三橫五縱上的隱雷,一旦發(fā)作,可轟掉周遭攸關(guān)的一切……
所以沒錯。
《畢正明》的成功并不在于它講了個多精妙的故事。
而在于它刻畫了一個有說服力的地下江湖。
在這個地下江湖里,你可以看到完整的架構(gòu)、隱秘的暗語、神奇的“技藝”、真實的人性,這些都是創(chuàng)作者下了苦功的地方。
也同樣,是國產(chǎn)片極少涉及的部分。
它能夠取得國慶檔的口碑第一,并不意外。
03
當然,Sir之所以對《畢正明》偏愛,并不在于這些“有心”的部分。
而在于它的“無意”。
就像它的片名,“畢正明的證明”,本來說的是畢正明為了證明自己能當反扒警察而拼命抓賊,是個確定性的事件。
它證明的是“正義之道”。
但Sir看重的卻是畢正明的“不確定”。
是他的懷疑與動搖。
怎么說?
其實如果你光從角色態(tài)度上來看,會覺得這是一個黑白分明的故事,正義的一方畢正明一直純良,邪惡的一方花手則是邪惡到底,這其中并沒有多少模糊的空間,相當符合當下追求“確定”的潮流。
但故事到了后半部分,畢正明卻動搖了。
尤其是當他了解大白桃、江米條(石云鵬 飾)、二寶(于白水 飾)這個團伙后,開始明白這個家里有的不是賊,更有一個不被愛的女童,一個天南地北的方言都會說兩句的漂子,一個被毒啞的殘疾人。
畢正明意識到,他們的確是罪犯。
但犯罪不一定是因為惡,也有可能是無可奈何。
甚至到了最后。
當江米條和二寶看見拐帶自己的人販子時,罪犯變成了受害者,同仇敵愾的畢正明也產(chǎn)生了那個危險的想法——
盜亦有道。
正義與邪惡不能定義人,只能定義罪,正邪是可以被辯證看待的。
當然,這種思想隨后就被隊長駁斥。
他說,年輕人,你這樣很危險啊。
隊長有錯嗎?
沒錯。
就像一個電影中的細節(jié)——
當小偷們被抓時,大多都是沖著警察哈哈大笑,有的甚至嚇唬起圍觀群眾。
少有痛哭流涕甚至是磕頭認錯的場景。
這里可以看出《畢正明》一以貫之的態(tài)度是——
好人一定是好人。
壞人一定會付出代價,但他們不會改。
但隊長沒錯,畢正明其實也沒錯。
畢正明作為一個新人,出入警隊和賊窩的他,體會到的不光是世俗觀念里的正邪不兩立,更是一種中間帶的堵塞。
貧窮、意外、災難都可能讓一個好人犯罪。
這其實是現(xiàn)實的殘酷。
就像最有意思的一組對照,畢正明和花手。
他們從電影一開場就羈絆到最后。
講的是一個人在岔路口的選擇,帶來的是善與惡的有始有終——
小時候畢證明因為在警察抓賊的時候憋不住尿,長大用一泡尿反擊了賊人。
而小時候的花手用180度翻轉(zhuǎn)的手殺了警察,喜歡音樂的他卻再回不去學琴的路。
最后兩人在火車廁所的那場打戲,其實是對這種“人生抉擇”的一種悲劇性反思。
二十年后,兩人又一次會面。
故交、敵人、警匪的三重身份,放大了這場戲的可看性。
但也讓畢正明明白——
中間帶的堵塞,關(guān)閉了罪惡走向光明的最后一條路。
于是留給罪犯的只能是相同的結(jié)局。
所以怎么說呢?
《畢正明》的分數(shù),顯然說明了在當下的商業(yè)片市場里,真正的“畢正明”太少。
以至于哪怕只是做好基本功,都有成為黑馬的潛力。
題材會過時,但好作品不會。
從這個方面來講。
畢正明和《畢正明》做的其實是同一件事——
對待舊事物不是一味淘汰,而是想辦法革新。
只要承擔99%失敗的風險,就能做出1%的奇跡。
在不被看好的洼地里。
哪怕耗盡氣力,也要翻出新的水花為止。
只要有一絲“畢正明”的努力。
流量也好、口碑也好、小眾題材也好。
不光國慶檔,乃至整個中國電影,就都能繼續(xù)前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