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車密集上市,它們帶來了更強的動力、更先進的智能駕駛系統(tǒng)、更高檔的內飾材質以及更豐富的舒適性配置,但令人驚訝的是,價格標簽卻幾乎維持不變。
這種“增配不加價”的策略,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陽謀”,正悄然重塑著市場的競爭法則。這不再是赤裸裸的價格拼殺,而是一場關于成本控制、供應鏈管理、技術儲備和品牌價值的綜合實力比拼。
它像是一場隱晦的“內卷”,將車企逼入一個全新的、更加考驗內功的戰(zhàn)場。這究竟是車企在激烈競爭下回饋消費者的短期福利,還是一種不可持續(xù)的、飲鴆止渴式的商業(yè)策略?
“增配不加價”并非簡單的營銷口號
作為新能源市場的領導者,比亞迪是“增配不加價”策略最堅定的踐行者。從2025款海豚到宋L EV,比亞迪明確打出了“升級不加價”的旗號,依托其強大的垂直整合供應鏈和規(guī)模化生產(chǎn)帶來的成本優(yōu)勢,使其能夠在不犧牲過多利潤的前提下,持續(xù)提升產(chǎn)品力。
以理想、小鵬、智己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同樣是這場競賽的核心玩家,在進行年度改款時,也往往會在保持價格穩(wěn)定的前提下,對芯片、屏幕、座椅舒適性等方面進行升級,以此回應市場反饋和競爭壓力。
這種做法滿足了消費者對科技感和新鮮感的高要求,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熱度。麥肯錫的報告也指出,超過80%的消費者認為單純的價格戰(zhàn)對購車決策沒有積極作用,他們更關注品質和價值。所以面對自主品牌的強大攻勢,合資與傳統(tǒng)品牌也不得不加入這場“價值戰(zhàn)”。
福特銳界L在推出新款車型時,就通過增加配置的方式提升性價比,使其在同級SUV中更具競爭力。同樣,領克品牌的多款車型在更新?lián)Q代時,也采用了增加科技配置、優(yōu)化動力總成而不大幅提價的策略。
在整個市場向“價值”看齊的大背景下,即便是擁有深厚品牌積淀的傳統(tǒng)車企,也必須放下身段,積極迎戰(zhàn)。并且隨著新能源滲透率持續(xù)上升和市場增速放緩,存量市場的博弈也變得異常殘酷。
同時,監(jiān)管層面對惡性價格戰(zhàn)的警示,也讓車企傾向于采用更溫和、更隱蔽的競爭方式。而消費者在經(jīng)歷多輪市場教育后,變得愈發(fā)成熟,他們不再僅僅關注絕對價格,而是更加看重質價比和綜合價值。
當然車企敢于推行此策略的底氣來源于技術進步和成本控制。隨著供應鏈的成熟和規(guī)模效應的顯現(xiàn),電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也在持續(xù)下降,平臺化、模塊化的研發(fā)與生產(chǎn)模式也大幅降低了新車型的開發(fā)成本。
利潤被侵蝕的“流血”競爭
雖然“增配不加價”策略為車企在不提高售價的前提下增加配置,提供了寶貴的利潤空間。但是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為消費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甜蜜”的同時,也給車企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煩惱”。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黃金時代。他們能以相同的預算,購買到配置更高、技術更先進的汽車產(chǎn)品,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價值提升。這種策略精準地迎合了消費者的心理,極大地提升了產(chǎn)品的吸引力和購買意愿。
對于車企而言,這是一個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絕佳機會。通過主動提升產(chǎn)品價值,企業(yè)不僅能夠有效刺激銷量、提升市場份額,還能塑造一個“厚道”“寵粉”的品牌形象,積累寶貴的口碑資產(chǎn)。
然而,這份“甜蜜”的背后,是車企正在承受的巨大財務壓力。中國汽車行業(yè)本就面臨盈利難題,行業(yè)整體利潤率僅為4.1%,遠低于工業(yè)企業(yè)平均水平,這正是“增配不加價”策略對財務報表的直接投射。
例如理想汽車,其財報便顯示毛利率從2023年的22.2%下降至20.5%左右。財報分析指出,這與產(chǎn)品組合變化及定價策略調整有關,部分車型為了增強競爭力進行了降價或變相的價值提升。
盡管理想仍保持著健康的盈利狀態(tài),但毛利率的下滑已然敲響了警鐘。與理想不同,比亞迪憑借其龐大的規(guī)模和垂直整合能力,在推行“增配不加價”的同時,依然維持了相對穩(wěn)健的財務表現(xiàn)。
其2024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顯示,盡管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其毛利率仍保持在17%~19%的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壓力,而是其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單車利潤的下滑。
“增配不加價”作為“內卷”的高級形態(tài),加劇了行業(yè)效益下降的困境。對于那些在品牌、技術、規(guī)模上均不占優(yōu)勢的車企而言,跟進這一策略意味著“流血”求生,不跟進則意味著被市場邊緣化,陷入兩難境地。
綜合來看,“增配不加價”策略是一場典型的“消耗戰(zhàn)”。短期內,它能夠為車企帶來銷量和口碑的增長,幫助其在殘酷的淘汰賽中獲得喘息之機。然而,從長期來看,這種以犧牲利潤為代價換取市場的模式是不可持續(xù)的。
從“內卷”到“進化”的價值升維
如果說“增配不加價”是當前市場“內卷”的必然產(chǎn)物,那么行業(yè)的長遠健康發(fā)展,則必須尋找到超越這種低維度競爭的破局之路。單純堆砌配置的“價值戰(zhàn)”終將走向同質化,真正的勝利屬于那些能夠創(chuàng)造并引領新價值的企業(yè)。
它考驗的不僅是車企的營銷智慧,更是其全方位的體系能力。從研發(fā)端的平臺化降本,到采購端的供應鏈議價能力,再到制造端的精益化生產(chǎn)水平。這場“煩惱”的游戲最終將導致市場加速洗牌。
麥肯錫《2024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報告明確指出,中國車市正在經(jīng)歷一場深刻的“進化”,而非簡單的“內卷”。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在下降,對產(chǎn)品品質、技術創(chuàng)新和品牌體驗的追求在上升。
這意味著,競爭的終局將從“性價比”轉向“品價比”和“心價比”,即從單純的硬件堆砌,轉向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核心、以品牌生態(tài)為護城河、以卓越體驗為目標的更高維度的價值競爭。
比亞迪、長城等中國品牌在2024—2025年期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guī)模進軍歐洲、東南亞、南美等市場。通過在海外市場建立品牌、渠道和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消化國內的過剩產(chǎn)能,還能在一個相對藍海的市場中獲取更豐厚的利潤,反哺國內的研發(fā)與競爭。
“增配不加價”所引發(fā)的行業(yè)震蕩,實際上是一場深度的壓力測試,它正在倒逼所有參與者重新思考“價值”的定義。未來的汽車市場,將不再是單一維度的競爭。單純依賴“增配不加價”的策略,最終會因為邊際效益遞減和成本壓力而失效。
成功的企業(yè)必須是“多面手”,既要有比亞迪那樣深厚的技術和成本護城河,也要有理想那樣清晰的品牌和用戶心智占領,同時還要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和運營能力。從“內卷”走向“進化”,是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這把雙刃劍,在為消費者帶來短期紅利的同時,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壓力重塑著整個行業(yè)的生態(tài)。車企在這場“游戲”中,如同在鋼絲上行走,既要滿足消費者日益挑剔的胃口,又要守住企業(yè)生存的利潤底線。
長遠來看,依賴此策略無異于飲鴆止渴。行業(yè)的未來,屬于那些能夠率先完成從“配置競爭”到“價值創(chuàng)造”轉型,在核心技術、品牌價值、用戶生態(tài)和全球化戰(zhàn)略上建立起真正護城河的企業(y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