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地方都有中秋節(jié)吃鴨子的習(xí)俗。此時的鴨子肉質(zhì)鮮美,還有預(yù)防秋燥、清熱滋陰、補(bǔ)體養(yǎng)胃之功效,基本上老少咸宜。
鴨子可以煲湯,可以紅燒,可以掛爐烤,還可以上籠屜清蒸,各種吃法都讓食客大快朵頤,由此也留下了“鴨香四溢滿庭芳,肉嫩湯鮮味悠長”“紅燒鴨肉色如金,香氣撲鼻醉人心”“烤鴨金黃皮脆酥,肉質(zhì)鮮嫩滿口?!薄扒逭豇喨饽矍阴r,原汁原味美無邊”等諸多溢美之詞。陸游對鴨子烹飪方式自有心得:“但令爛熟如蒸鴨,不著鹽醯也自珍?!?/p>
在很多上海人家的中秋餐桌上,鴨子是不可或缺的,尤其以芋艿老鴨湯最為普遍,有的還會在煲湯時加進(jìn)扁尖和火腿。本幫八寶鴨在佳節(jié)里也是很撐臺面的,這道菜起源于清代宮廷,上世紀(jì)30年代經(jīng)城隍廟老飯店改良后廣泛流傳。不過,無論是老鴨煲還是八寶鴨,都是蠻考驗(yàn)廚藝的,嫌麻煩的話就干脆去買現(xiàn)成的烤鴨,省時省力,味道大多還算不錯。
夏轉(zhuǎn)秋,啖鴨肉。汪曾祺記憶中的秋滋味是這樣的:“高郵的麻鴨是名種。我們那里八月中秋興吃鴨,饋送節(jié)禮必有公母鴨成對。”在魯迅日記里,記載中秋之事時多次出現(xiàn)“烹鶩”二字,也就是食鴨。例如,1917年中秋,魯迅在京城紹興會館與友人聚,“烹鶩沽酒作夕餐,玄同飯后去。月色極佳……”又如,1930年中秋節(jié),他“煮一鴨及火腿,治面邀平甫、雪峰及其夫人于夜間同食”。難怪,有網(wǎng)友稱他為“文壇第一吃鴨男神”。
有一種說法,“鴨”“壓”同音,吃鴨有壓住邪氣、保護(hù)家庭平安的寓意。這種流傳于民間的祈愿,也不失為美好的文化情結(jié)。所以,中秋食鴨連接起時令、人情與民俗,讓各家的中秋餐桌成為時光里鮮活的生活注腳——最尋常的煙火滋味,恰是最綿長的歲月深情。
原標(biāo)題:《中秋食鴨滿口福丨新民隨筆》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