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下午14:00,第二十四期“天津詩人讀詩會”暨“侯寶華新詩集《一生惜》分享會”,在天津濱海新區(qū)大港學苑路694號中國起鑫教育集團會議中心溫情啟幕。恰逢“天津詩人讀詩會”創(chuàng)立兩周年,這場匯聚京津冀文化力量的盛會,既是《一生惜》的詩意亮相,更是詩友們以心赴約的“精神團聚”,亦是讀詩會兩年耕耘的深情回望。
本次活動由天津詩人讀詩會主辦、中國起鑫教育集團協辦,吸引來自詩壇、學界、藝術界及企業(yè)界的嘉賓與詩歌愛好者共160余人——其中既有侯寶華、大衛(wèi)、劉劍、郭巍等詩壇名家,也有胡元祥、張智中、王振良等天津地方文化的推手,和丁泉海等政務代表,更有《天津詩人》讀本總編輯、讀詩會創(chuàng)辦人羅廣才領銜的核心創(chuàng)作團隊。眾人以詩為橋,共同走進侯寶華筆下“棉帛軟糯,果肉兼得”的詩意世界,也見證讀詩會從“一句邀約”到“精神家園”的成長蛻變。
一程詩意滿徑:從少年聲到詩人心
活動伊始,中國起鑫教育集團董事長王鑫致歡迎詞,以“教育與詩歌共筑精神沃土”的理念,拉開盛會序幕;濱海新區(qū)文聯黨組書記方吉潮隨后發(fā)言,肯定讀詩會“為濱海文化注入詩意活力”的價值。緊,一場跨越年齡的“詩意接力”點燃現場——濱海新區(qū)大港十一小學的鐘嘉馨、邢盛浩然等同學誦讀《少年中國說》,少年聲振聾發(fā)聵,喚醒家國情懷;天津現代職業(yè)培訓學校學子演繹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以深情訴盡赤子心;王佳瑩、楊芝睿同學誦紀伯倫《花之歌》,陳茜同學敘《伊犁之美》,王若維同學念兒童詩《黑墻上的白手印》,孩童的純凈與青春的熱忱,讓詩歌有了更鮮活的傳承底色。
當現場氛圍漸濃,活動核心環(huán)節(jié)——侯寶華新詩集《一生惜》分享正式開啟。作為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詩歌委員會成員,侯寶華的詩作屢登《詩刊》《中國作家》《天津詩人》等權威期刊及讀本,其新著《一生惜》由華僑出版社出版,以“凝練語言藏深情,淺白字句見哲思”的風格,探尋生命、時間與情感的本質。詩人銹水贊其詩“安靜、柔和、很治愈”,清揚婉兮稱其句“如月光般深情而感傷”,月宛初喻其文字“棉帛軟糯,果肉兼得”;著名詩人胡茗茗在序言中評價“對語言的精準把握、對事物的敏感度、對自我與人性的深思,已臻成熟境界”。而侯寶華本人的分享更顯真摯:“詩歌是為自己私開的一扇小窗,是心靈的修行;而詩友,就是這窗口里掌燈的人。”他坦言,《一生惜》的許多靈感,正源于與詩友的線上互動與情感沉淀。
隨后的誦讀與點評環(huán)節(jié),嘉賓們輪流讀出《一生惜》中的精選詩作,文字在聲音里蘇醒,情感隨韻律流淌;中國詩歌學會原常務副秘書長大衛(wèi)、北京天使媽媽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劉劍、亞歐科技發(fā)展集團董事局主席郭巍三位點評嘉賓,從“詩意提煉”“情感共鳴”“時代價值”三個維度解讀詩集,讓在場者對《一生惜》有了更深層的理解?;顒又卸?,一場書畫贈送環(huán)節(jié)更添文化意趣:“中國點子大王”何陽向中國起鑫教育集團,胡元祥、許紅球、況清利三位領導為點評嘉賓,南開大學張智中教授向侯寶華分別贈送了書畫家谷軍老師書畫作品,筆墨與詩行相映,成了現場最動人的文化印記。
詩人、《都市》文學月刊原副主編甲子發(fā)言
在讀詩會品鑒《一生惜》:侯寶華詩歌的獨特魅力( 甲子)
很榮幸受羅廣才、余數兩位兄弟之約,來到第二十四期“天津詩人讀詩會”現場,使我有機會面對面地向侯寶華老師及在座的各位專家老師學習。雖然我已過花甲之年,寫詩四十多年,從事文學刊物編輯工作也三十多年,但我始終覺得自己在詩歌創(chuàng)作與理解上還有許多需要深入學習的地方。因此,我非常珍惜這次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侯寶華老師的詩集《一生惜》我剛拿到手,尚未通讀。此刻,僅就匆匆瀏覽的幾首詩,談一點粗淺體會。
一、強烈的畫面感:詩與畫的意象交融
這或許與他身為畫家的身份有關,其詩作如筆墨丹青,寥寥數筆便能勾勒出鮮活意境。
比如: “身體的近郊,是一處別院/有梔子花搖影/橙色草的低頭一香/離心不遠”
梔子花的綽約影姿與香草的含蓄芬芳交織,近景的植物與遠景的別院層次分明,恰似一幅留白恰到好處的小品畫。
再如:“多景樓,魚兒咬進紅影、香絮 / 微聲的小曲兒,輕晃/漾開的琥珀色時光”
魚兒、紅影、香絮與晃動的時光構成動態(tài)畫面,色彩從實到虛漸次暈染,詩與畫在意象中交融。
二、鮮明的個性:不可替代的“這一個”
在當下詩歌創(chuàng)作中,“千人一面”的現象并不少見,許多作品讓人感到似曾相識。而侯老師的詩卻能保持獨特的個人風格,其意象選擇與表達邏輯極具辨識度,這在今天是難能可貴的。
比如: “不是每一滴淚水都等于悲傷 / 撩開眼簾兒它生出四肢/下來時,它長了犄角/淚犄角,拱一下你的腮/然后揚淚蹄兒/告別你的臉界”
將抽象的淚水具象化為有四肢、犄角與蹄兒的生命體,打破常規(guī)認知的表達,充滿奇趣。
又如“往句子里種桃花,讓一朵與另一朵/相會就相愛。用粉紅色表白/到仕女圖下方,成為并肩的人”
把文字、桃花與古畫意象,編織成獨特敘事,這種將文學與視覺元素融合的創(chuàng)作方式,正是他個性的生動彰顯。也正是這種個性,使他成為詩人中不可替代的“這一個”。
三、侯寶華詩歌中的“文學自覺”精神
讀著侯寶華老師的詩,我聯想到文學史上一個關鍵人物——曹操。人們多知曉他在政治與軍事上的才干,卻往往忽略其文學貢獻。事實上,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魯迅),他的《短歌行》《觀滄?!贰洱旊m壽》等作品,不僅被收入語文教材,更開創(chuàng)了“文學自覺”的時代。
在曹操之前,詩歌多是民間歌謠或為政治教化服務的東西,如《詩經》《古詩十九首》,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何談個性?后來的雖然有名有姓,但都是為君主而作,屬于歌功頌德的獻媚之作,抒發(fā)不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如:賈誼《過秦論》。而曹操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將個人命運、現實觀察與生命感悟融入創(chuàng)作。他的詩,雖然采用了漢樂府的調子,但不再是附庸于政治或倫理的工具,而是發(fā)自靈魂的吶喊。正如魯迅所言,從曹操開始,文學走向了“自覺”——作品為表達自我而存在,為抵達心靈而書寫。
這種“文學自覺”的精神,也體現在侯寶華老師的創(chuàng)作中。他的詩不追隨流俗,敢于呈現個人的觀察與情感,將日常事物升華為充滿神秘感的意象,具備成為優(yōu)秀作品的潛質。
當我們的作品,只是為了觸達自己心靈的時候,藝術,才真正實現了意義上的不朽。我欣喜地看到,侯寶華老師的詩歌作品,部分具備流傳的條件,只要繼續(xù)努力創(chuàng)作,不斷打磨、完善自已的作品,一定會達到不朽的標準。祝侯老師成功!
最后,再次感謝天津詩人讀詩會的邀請,祝賀第二十四期天津詩人讀詩會暨侯寶華新書分享會圓滿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