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后的陽光斜照在御果園的桃樹上,枝頭罕見的雪桃泛著紅白相間的光澤。趕路已久的趙匡胤被這反季景象吸引,忍不住摘下一顆品嘗。
清甜的汁液瞬間緩解了他的饑渴,當(dāng)他正準備摘下第四個桃子時,園主母夜叉已提著鐵錘怒氣沖沖地現(xiàn)身。這場看似普通的偷桃糾紛,卻意外成為趙匡胤命運轉(zhuǎn)折的伏筆。
母夜叉,就是褚氏,村里都曉得這號人,身子骨結(jié)實,力氣不是蓋的,那張臉不笑的時候就透著一股厲害勁,她守著那片御果園,里頭的貢桃金貴著,規(guī)矩也是她定的,誰敢亂動桃子,甭管什么理由,先挨一頓罰再說,這事沒得商量,趙匡胤那天就怪了,不跟你來硬的,嘴一閉,把銅錢串好了往樹枝上一掛,按市價賠,這人做事有章法,不欠賬也不耍賴,碰上個不好惹的,他也不是光知道動拳頭,那份從容不迫的氣度,后來在朝堂上講什么“寬仁治天下”,那股勁兒,好像打根上就有了。
那母夜叉就是個認死理的,說這貢桃是給皇上的,誰都不能碰,你給再多錢,動了就是犯了大忌,趙匡胤呢,他心里有桿秤,算的是個值不值,錢給你了,這事就算過去了,兩不相欠,兩個人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氣場不對,那動手就是早晚的事,錘子都掄起來了,趙匡胤腳下挪得快,三兩下就把人給制住了,順手折了根桃枝,對著母夜叉就是一頓抽,打得她嗷嗷叫,這叫什么,這就叫用你的法子治你,嘴上沒說,心里門兒清。
這事鬧到最后,收場還挺有意思,母夜叉給打服了,嘴里冒出一句“再摘倆吃去”,算是認栽了,打不過,理也說不通,只能退一步,趙匡胤看她這樣,也就收了手,沒再追著不放,他做事曉得輕重,贏了也不得意忘形,知道什么時候該停,在外面闖蕩,沒這點眼力見和分寸感可不行。
后來這事還有個彎,《飛龍全傳》里頭寫了,趙匡胤走到村口才曉得,這母夜叉哪里是什么外人,正是自己的舅媽褚氏,這御果園是他舅舅杜二公管的,前面打得熱鬧,到頭來都是一家人,他外婆出來說了幾句和氣話,大家一笑,這事就算過去了,本來就是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繞了一圈,還得是人情來化解,這世上的事,有時候人情比規(guī)矩管用。
這故事看到這里,一下子就感覺不一樣了,趙匡胤這個人,他講道理,也知道退讓,遇上事不急著上火,碰上難纏的,心里也有譜,打得過你,也給你留面子,事后不往心里去,這些品性,對照他后來在朝堂上杯酒釋兵權(quán),沒搞什么殺戮,那心里頭的標準一直都在,權(quán)力要收回來,人也不能都趕盡殺絕,什么叫適可而止,這件小事里頭全看明白了。
那件雪桃的事,外人看是個熱鬧,其實是一個人怎么跟規(guī)矩周旋,怎么跟人情打交道,怎么跟自己較勁,這里頭的火候怎么掌握,早年吃的這些苦頭,受的這些磨礪,后來都成了他的本錢,他后來定下“不殺士大夫”的規(guī)矩,估計也是從這些小事里悟出來的,這人世間的事,光來硬的不行,也得有軟的,誰都清楚,單靠規(guī)矩辦事,走不遠,人得學(xué)會變通,得懂得讓步。
這段老故事能傳下來,不光是因為好玩,也不全是因為打得精彩,是里頭有些東西,你說不清也道不明,但凡經(jīng)歷過事的人,都能咂摸出點味道來,什么是江湖,什么是朝堂,說到底都是怎么做人,那個冬天,御果園里的那場小風(fēng)波,在趙匡胤心里,恐怕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