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哪個角度去列一張中國歷代名將排行榜,韓信都是無論如何不可忽略且必須往前碼的一位;
漢高祖劉邦也由衷表示:“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strong>
作為“漢初三杰”之一、軍事成語制造機,韓信的天才、戰(zhàn)功和結局,因《史記》名篇《淮陰侯列傳》得以流傳,數千年來引發(fā)無數討論。
司馬遷是如何記敘韓信波瀾壯闊而又波詭云譎的一生的,又是如何以史圣的高妙手法,揭示“性格決定命運”這一道理的?
韓信與“三”,一世糾纏
韓信的一生沉浮,和“三”這個數字,有著解不開的緣。
·三個人影響了韓信的早年生涯
他們分別是下鄉(xiāng)南昌亭長、漂母和屠中少年。
韓信在亭長家蹭了好長時間的飯,但后來,亭長妻子嫌棄他,提前做飯吃完,不給他留;于是,韓信發(fā)達后,也只是賜給亭長一百錢,因其做好事有始無終。
下一位助人者是位洗棉絮的老太太,分飯給韓信吃,不求回報;韓信后來以千金之賞,報答恩情。
屠中少年,則以胯下之辱羞辱韓信,后來卻被韓信封為楚中尉。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能屈能伸,這都沒有什么問題。
·三個人讓韓信成為大將
第一個是夏侯嬰。韓信起初是跟著項梁,后來在項羽手下當一個衛(wèi)士,多次獻計,項羽卻不用。于是韓信轉投劉邦手下,當了一個管倉庫的小官,因為犯有過失要被斬,千鈞一發(fā)之際,吐露豪言,引起滕公夏侯嬰的注意,被釋放,薦給劉邦,但還是不受重視。
第二個是蕭何。劉邦前往漢中的路上,很多將領覺得沒有前途,都逃掉了,韓信也跟著逃跑。丞相蕭何聽說,馬上去追,把韓信拉回來了,死活說服劉邦,拜韓信為大將。
第三個,自然就是聽了蕭何的話,鄭重拜將的劉邦。拜將之后,韓信和劉邦進行了一場著名的對話,這就是可以和“隆中對”齊觀的“漢中對”。韓信分析了項羽劉邦表面上的優(yōu)劣勢對比,但馬上話鋒一轉,指出項羽的三大致命弱點: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其強易弱,一時喧囂,長久必??;又認為項羽任命的三秦王得不到秦地百姓認可,而劉邦約法三章,深得民心——這無疑給劉邦吃了一劑強效定心丸,劉邦此時方高呼相見恨晚。
·三場戰(zhàn)役奠定韓信“兵仙”的地位
第一戰(zhàn),是安邑之戰(zhàn)滅魏;第二戰(zhàn),是井陘之戰(zhàn)滅趙;第三戰(zhàn),是濰水之戰(zhàn)敗齊楚。
就是在一場場的大仗中,韓信高超的軍事戰(zhàn)術智慧一展無遺,被茅坤稱為“兵仙”。
和項羽的匹夫之勇完全不一樣,韓信真正既懂戰(zhàn)術,更懂戰(zhàn)略,真正做到了知彼知己。
他的軍事才能從何而來?并非憑空生出,也是通過不斷學習、靈活運用,不拘泥,懂變通,而超拔于眾人的。
·三個人殺死了韓信
第一個連名字都沒留下:韓信的舍人(門客)之弟。韓信把這個舍人關起來了,舍人的弟弟就上書給呂后,告發(fā)韓信要謀反。
第二個,也是韓信的伯樂:蕭何。蕭何設法把韓信騙進了宮中。
最后一刀,來自呂后。呂后正式下令,把韓信捆綁起來,在長樂宮鐘室殺了他。
劉邦對韓信,處處設防
《淮陰侯列傳》有一明一暗兩條主線,明線是韓信不斷建功立業(yè)的過程,暗線,則是劉邦對韓信的種種控制與防范。
在韓信率軍東征的整個過程中,頭上總有一只大黑手在盤旋著,先是不斷地抓走韓信的軍隊,最終破殺項羽后,大黑手便把韓信也抓起來了。
這只大黑手是誰呢?
·韓信為官,高開低走
讀《淮陰侯列傳》,可以看到,韓信拜將后不太久,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打得大敗逃跑;路上和韓信會合,韓信在滎陽筑起防線,攔住楚軍。
劉邦沒有帶韓信出征,所以大?。欢澋脹]有帶韓信,才能在滎陽設防線。那么問題來了:韓信剛剛被拜大將,為什么沒有跟著劉邦一起去彭城打仗?
韓信和劉邦之間,“蜜月期”實在很短。
韓信后來被任命為左丞相,出擊北方各國——左右相比,右為尊,左丞相,就差點意思。
滅趙后,劉邦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fā)者擊齊。拜韓信為相國,看起來地位很高,其實,韓信是趙相國而已,跟蕭何這位“蕭相國”完全不是一回事。
這一切,都說明了劉邦對韓信的不信任。
·劉邦多次抽調韓信兵力
原書記載很明白:第一次,韓信滅魏、代,劉邦使人收其精兵,去對抗項羽。第二次,劉邦從成皋逃出,奪張耳、韓信軍隊,“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fā)者擊齊”。你的兵,我拿走了,你的任務還得完成,自己去弄兵源吧?。ǖn信強就強在,總能征來軍隊,練成可用之師)
第三次,劉邦遣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卻征其兵擊楚。最后一次,是劉邦召韓信參加垓下之戰(zhàn)。項羽打敗了,劉邦卻奪了齊王軍。
總之,沒有理由也要創(chuàng)造理由,確保不讓韓信手里留兵。
·韓信為王侯,同樣高開低走
韓信為齊王、楚王,分別只做了十一個月和九個月。
后來,劉邦在陳縣逮捕韓信,將其貶為淮陰侯。韓信由王降為侯,做了六年。
功勞越來越大,位置是越來越低了。
韓信對劉邦,有意無意的傷害
“蕭何月下追韓信”,對我們來說是美談,對劉邦來說很恐怖——這么個小角色,能讓自己的心腹蕭何不告而追,能量太大!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對我們來說是典故,對劉邦來說很受傷——我的帶兵才能不如你,你干嘛直說出來呢?!而且,將士確實還挺服韓信的。
韓信曾逼迫劉邦封他為齊王;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居然不服從命令,甚至不惜讓劉邦在固陵再打一次敗仗,逼著劉邦先做承諾,而后才出兵。
軍事天分和政治頭腦,怎么就落差這么大呢?
韓信為什么不造反
曾經有兩個人勸過韓信,擁兵自立,和項羽、劉邦鼎足而三。
一個是武涉,他勸韓信:“反漢與楚連和,參(三)分天下王之?!彼﹂_漢,單飛,和楚聯合,三分天下,你韓信自己做王。
另一個是縱橫家蒯通,他的計劃更大:先“參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后“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你韓信自己最后做大!
可韓信呢?念念不忘于劉邦解衣推食之恩,不忍心背叛;而且自以為功高,漢王不至于奪走他的齊國。
韓信說項羽“婦人之仁”,這一刻,他自己也差不多。
歸根結底,是韓信有足夠的大才,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大志,結果反遭其害。
韓信為什么非死不可?
項羽已死,劉邦已老,太子尚小,韓信就成了漢王朝最大的威脅。
查《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可知,高祖即位之初的前202年,共封立了七個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淮南王黥布、燕王盧綰、趙王張敖、梁王彭越、韓王韓信、長沙王吳芮,都是異姓王。
到了高祖十二年(前195)去世時,共有十個諸侯王,除長沙王吳芮,其他皆是劉姓王了,其他異姓王,都被一一剪除。
而吳芮,因為實力最差,所以活到了最后,至文帝時因沒有后嗣而封國被撤銷。
實力超強、構成威脅的韓信,自然沒有活下去的理由。
李廣韓信的當代啟示
司馬遷在篇末“太史公曰”,對于韓信是否謀反,用正話反說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
韓信要在天下已定時圖謀造反,最后使整個宗族被滅,這不是罪有應得嗎?
天下未定,手中有兵,尚且不反;天下歸劉,手中無人,卻要造反?
你信嗎?
讀史不妨比較。和漢代另一位名將李廣相比,可以用一句略顯直白的話來概括:
李廣確實不行,所以不行;韓信實在太行,所以不行。
李廣統(tǒng)兵打仗的能力不夠,卻放在那個位置,于是導致了自刎結局。
韓信領軍作戰(zhàn)的能力太高,造成太大的威脅,于是必然被君王除掉。
韓信不是功高震主,而是只要他存在,就震主。
有些人的鋒芒根本藏不住,要想不被別人干掉,只有自立為王這條道可走。
讀李廣,再讀韓信,啟示有三:
一、人要真正了解自己的一技之長,是否符合社會或所在組織的需要;千萬不要覺得這事我擅長,就一定是別人需要的;如果別人不待見我,那一定要怪老天不公,而失去了自我反思的機會。
比如李廣,如果認清自己的技能是長于射箭,就安心做一個騎射教練,大概率可以得善終。
二、自己的能力到底處在哪個位置,要心里有數,不要非待在不適合自己的地方。鶴立雞群,不被啄才怪。
比如韓信,比諸將高出太多,受到了咬牙切齒的記恨。
三、事會變,人也會變。
比如蕭何之于韓信。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也蕭何,令人愉悅,伯樂與千里馬的傳說人人樂見。
而最后騙韓信入宮的,也是蕭何。
蕭何是伯樂不假,但是,伯樂的作用是確保你能為人所用,他不能保證你就此平安終老,甚至他自己都無法保證,自己會不會加入謀算你的行列之中?。ā妒捪鄧兰摇防铮捄我彩侨缏谋”?。)
PS1:居功自傲,切不可有;功勞只能證明你的過去,不能保證你的將來。
PS2:讀史書,讓人明目,不是讓你死不瞑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