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從小就琢磨一件事兒:地球上第一個動物到底長啥樣?是像小蝦米似的竄來竄去,還是像水母那樣飄在海里?
以前科學家找答案,全靠挖“硬骨頭”——要么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化石,要么是貝殼印記,畢竟這些硬邦邦的東西能在地下存幾億年,肉眼也看得著。
可最近麻省理工學院(MIT)一群地球化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扔了個“重磅炸彈”:
他們沒找著任何骨頭貝殼,就靠幾塊石頭里的“分子痕跡”,硬是證明了5.41億年前,海里就有海綿的老祖宗了,而且這玩意兒極有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動物之一。
這事兒聽著玄乎,其實原理不復雜,咱們一點點掰扯清楚。
5.41億年前的“分子痕跡”
首先得搞懂一個關鍵概念:啥叫“化學化石”?
不是說這化石是用化學試劑做的,而是古代生物死了之后,身體里的某些分子沒徹底分解,被泥沙埋了、被地層壓了,經過幾億年的轉化,變成了一種特別穩(wěn)定的化學信號。
打個比方,就像有人在沙灘上走,沒留下腳印,卻掉了幾根頭發(fā),幾億年后我們撿到這幾根頭發(fā),就知道這兒曾經有人走過——這“化學化石”,就是遠古生物掉在地質歷史里的“頭發(fā)”。
MIT團隊找著的“頭發(fā)”,是一種叫“甾烷”的東西。你可能沒聽過這名字,但你身體里就有類似的玩意兒——膽固醇,它屬于“甾醇”家族。
甾醇是啥用?復雜生物的細胞膜里都得有它,就像建筑里的鋼筋,撐著細胞膜的結構。生物一死,細胞膜分解,甾醇慢慢就會變成甾烷,這東西特別耐造,能在巖石里存幾億年不爛。
甾體的概述圖
這次他們找到的甾烷分兩種:一種是含30個碳原子的(簡稱C30甾烷),另一種是含31個碳原子的(C31甾烷)。這倆玩意兒,后來被證實跟現(xiàn)在海里的海綿有著“血緣關系”。
爭議14年!
不過這事兒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間還鬧過十幾年的爭議。
早在2009年,這次研究的核心人物——MIT地球科學系的榮休教授RogerSummons,就帶著團隊在阿曼的一塊老巖石里,發(fā)現(xiàn)了一大堆C30甾烷。
那巖石是“埃迪卡拉紀”的,大概形成于6.35億到5.41億年前,比咱們常說的“寒武紀大爆發(fā)”還早。
新元古代的概述圖
這里插一句“寒武紀大爆發(fā)”:以前學界都覺得,地球上復雜的多細胞動物,都是在5.41億年前的寒武紀突然冒出來的,就像春天里一下子開出滿地花似的。
要是海綿的老祖宗在埃迪卡拉紀就存在,等于說動物起源的時間,得往前推幾千萬年,這可不是小事。
但當時沒人買賬。反對的人說:“你憑啥說C30甾烷就是海綿弄出來的?說不定是別的微生物,比如某種藻類合成的,甚至可能是石頭自己跟海水反應,瞎貓碰上死耗子弄出來的,不算數(shù)!”
就這么著,這事兒爭議了十幾年,直到這次新研究出來,才算把理說透了。
三重證據(jù)鎖死答案!
這次Summons團隊下了血本,跑了三個地方找樣本:阿曼的老巖石、西印度的鉆探巖芯、西伯利亞的露頭巖石,全是埃迪卡拉紀的,年代最年輕的也有5.41億年。
然后就在這些石頭里,他們找到了關鍵的新證據(jù)——C31甾烷。
光找到還不算,他們還做了三件事,把證據(jù)鏈鎖得死死的:
第一件,查現(xiàn)在的海綿。
他們找了幾種現(xiàn)在還生活在海里的“海綿綱”海綿(就是咱們平時說的海綿,軟乎乎的,靠過濾海水里的小微生物吃飯),在這些活海綿的細胞膜里,還真找到了C31甾醇。
這就說明,合成C31甾醇是海綿的“祖?zhèn)骷寄堋?,不是別的生物能隨便模仿的。
海綿
第二件,追根溯源。
他們研究了海綿的基因和酶,發(fā)現(xiàn)不管是C30甾烷還是C31甾烷,都是海綿靠自己特有的基因指導、特有的酶催化合成的。
別的生物,比如藻類、細菌,根本沒有這套“裝備”,想合成都沒門。等于說,C30和C31甾烷加在一起,就是海綿的“專屬簽名”,別人仿不來。
第三件,做實驗室模擬。
為了徹底堵上“非生物來源”的嘴,他們在實驗室里合成了8種不同結構的C31甾醇,然后模擬埃迪卡拉紀以來的地質環(huán)境——比如泥沙埋藏的壓力、地下的溫度變化,看這些甾醇會怎么變。
結果特別明確:只有兩種人工合成的甾醇,最后變成的甾烷,跟從老巖石里挖出來的C31甾烷一模一樣;剩下六種,要么分解了,要么變成了別的東西,根本對不上。
這就證明,老巖石里的甾烷絕對不是石頭自己“瞎搞”出來的,肯定是活生物留下的,而且這生物只能是海綿。
海綿
Summons教授后來接受采訪時說:“我們沒法把5億年前的海綿完整復原出來,畢竟它軟乎乎的,沒骨頭沒殼,埋在地下早就爛得只剩分子了,但我們能確定,它當時就生活在海里,身體軟得像塊抹布,靠過濾海水活著。”
不止定“最早動物”!
這研究不光是確定了“海綿可能是最早的動物”,更重要的是,它給科學界提供了一個“辨真?zhèn)巍钡姆椒ā?/p>
以前找遠古生物,要么靠碰運氣挖硬化石,要么靠猜分子來源,很容易把環(huán)境里的“噪音”(比如石頭自己的化學反應產物)當成生物信號。
但這次MIT團隊用了“三重驗證”:先看老巖石里有沒有分子,再看現(xiàn)在的生物會不會造這分子,最后在實驗室里模擬分子能不能自然形成。
這一套下來,就能分清哪些是真的“生物痕跡”,哪些是假的“環(huán)境干擾”。
論文第一作者、現(xiàn)在在加州理工當研究員的LubnaShawar說得特別實在:“其實這些分子一直都在那些石頭里,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的,只是以前沒問對問題,也沒找對方法。
以前我們只盯著C30甾烷吵來吵去,現(xiàn)在加上C31甾烷,再配上基因和實驗室證據(jù),一下子就清楚了?!?/p>
海綿
還有個隱藏的重要信息:海綿的存在,說明埃迪卡拉紀的海洋不是一片死水。
海綿是濾食性生物,得靠吃海水里的微生物活著,它能活下去,就意味著當時的海洋里已經有穩(wěn)定的有機質循環(huán)了
有微生物生產有機物,有海綿這樣的生物消耗有機物,這對理解早期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別關鍵。
接下來,這伙科學家打算把事兒做得更細。他們計劃在全球更多地方找埃迪卡拉紀的巖石,比如非洲、澳大利亞這些以前可能是古代海洋的地方,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C30和C31甾烷。
現(xiàn)在只知道海綿的老祖宗在埃迪卡拉紀存在,但具體是6億年前還是5.5億年前出現(xiàn)的?當時它們的數(shù)量多不多?這些問題還得靠更多樣本去回答。
這次研究不是MIT一家單打獨斗,而是聯(lián)合了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康奈爾大學,還有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
經費也來自MIT的Crosby基金、NASA的天體生物學計劃這些靠譜機構,所以結果的可信度沒話說。
說實在的,這事兒挺讓人感慨的。
5.41億年前,地球還是個跟現(xiàn)在完全不一樣的地方,那會兒沒有恐龍,沒有魚類,甚至沒有植物,就只有這些軟乎乎的海綿,在海里慢慢過濾海水,留下了一點點分子痕跡。
海綿
幾億年后,人類靠這些痕跡,居然能反推出它們的存在,還證明它們可能是所有動物的“老祖宗”之一。
有時候科學就是這樣,不一定需要驚天動地的發(fā)現(xiàn),而是靠一點點摳細節(jié)、一點點補證據(jù)鏈,把那些被時間埋了幾億年的真相,慢慢拼出來。
就像這次的“化學化石”,看著只是石頭里的幾個分子,卻幫我們推開了理解生命起源的一扇新窗戶
原來最早的動物,不是什么威風凜凜的生物,而是這么不起眼的海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