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荔枝新聞)
轉(zhuǎn)自:荔枝新聞
中秋佳節(jié),無論身在何方,中國人的心總會向往同一個方向——家。在這個僅次于春節(jié)的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團圓是永恒的主題,而食物則是表達這種情感最直接的方式。那些充滿江蘇煙火氣的影視作品,早已把這份“家味”融進了鏡頭里。從市井巷弄的家常甜糯,到水鄉(xiāng)河鮮的時令鮮美,每一幀畫面里的食物,都是江蘇人刻在骨子里的“家”的記憶。
蘇式糕點,融在團圓里的“甜”
中秋團圓,月餅是過節(jié)標配,但在江蘇,除了這枚象征圓滿的點心,還有很多蘇式糕點中也藏著細膩的團圓甜意,還常成為影視作品里串聯(lián)家庭溫情的紐帶。這些甜糯的糕點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與情感聯(lián)結(jié)。
《小巷人家》林棟哲介紹蘇州糕點
新鮮出爐的蘇州糕點
《小巷人家》就把蘇州的甜香煙火搬上了熒幕,“你一定要去觀前街,那兒有好多好吃的,青團、梅花糕、海棠糕、肉釀團子。”劇中林棟哲對家鄉(xiāng)的美味如數(shù)家珍,讓不少老蘇州人的甜味“DNA”動了,滿腦子浮現(xiàn)著黃天源的小餅、糕團,采芝齋的椰香百合酥、玫瑰酒釀餅......
《繁花》中爺叔愛吃定勝糕
定勝糕
同樣讓江蘇人倍感親切的,還有《繁花》中多次出現(xiàn)的定勝糕。作為蘇式點心中的經(jīng)典,它外形飽滿、松軟香糯,內(nèi)裹細膩的豆沙餡,微甜中透出米香與豆香。定勝糕的起源說法不止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相傳南宋時蘇州百姓為鼓舞軍隊特制此糕,因印“定勝”二字得名。節(jié)假日,給鄰居、親朋送定勝糕,寓意吉祥喜慶,也是對家庭平安幸福的祈愿。
《我的后半生》沈黛給媽媽買馬蹄糕
馬蹄糕
在老南京的甜蜜記憶里,綠柳居的馬蹄糕是絕對少不了的,《我的后半生》里,沈黛給媽媽買的就是這一味。馬蹄糕口感軟糯,甜而不膩,搭配桂花清香,每一口都是好味道。作為百年老字號的素食糕點,它藏著金陵特有的雅致,中秋吃起來格外合時宜。
金秋品蟹,水鄉(xiāng)家宴中的“鮮”
煮酒賞月醉秋風(fēng),把盞品蟹話團圓。江蘇人對螃蟹的偏愛早就融進生活里,一到秋天,陽澄湖、固城湖、太湖、洪澤湖的大閘蟹紛紛上市,成了家家戶戶餐桌上的“重頭戲”,這份鮮也常被搬進影視作品,成了串聯(lián)情感、推動劇情的獨特元素。
《我的前半生》羅子君點螃蟹場景
《歡樂頌》眾人吃螃蟹場景
清蒸大閘蟹
要說熒幕上最常見的蟹,要數(shù)陽澄湖大閘蟹了,它總在劇情互動里,成為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元素。《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非 “陽澄湖野生大閘蟹” 不吃的挑剔勁兒,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名場面;《歡樂頌》里的一場螃蟹宴更妙,將劇中幾位主角的性格差異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與劇中一樣,陽澄湖大閘蟹大多是清蒸做法,掰開兩半,滿是金燦燦的蟹黃、白玉般的蟹肉,鮮美無比,不只是一道菜肴,更是一份來自水鄉(xiāng)的精致與講究,是江蘇人家待客聚友的誠意之選。
《北上》劇中面拖蟹制作場景
面拖蟹
除了傳統(tǒng)的蒸蟹,江蘇人對蟹的吃法還有很多巧思?!侗鄙稀分谐霈F(xiàn)的面拖蟹便是一例,滿膏的六月黃裹上面粉炸得金黃,外酥里嫩,連殼都能嚼出鮮味兒。比起清蒸的雅致,這道菜多了股子熱鬧煙火氣,一家人邊吃邊聊,吃蟹不僅是嘗鮮,也是團聚飯桌上歡樂的互動。
食鴨習(xí)俗,傳統(tǒng)飯桌上的“香”
除了吃蟹,江蘇不少地方的中秋餐桌還有一道繞不開的硬菜——鴨,它不只是味覺的選擇,更是一種傳統(tǒng)習(xí)俗的延續(xù)。
《我的后半生》出現(xiàn)的徐家的鹽水鴨
南京烤鴨
《我的后半生》中,沈青一句“徐家鴨子”和“鴨四件”,不僅安撫了妹妹沈黛,也喚醒了無數(shù)南京人家的味覺記憶。斬一只鴨子、調(diào)一碟鹵水,是南京家宴的 “標配”,它是團聚時的主菜,也是平淡日子里的亮色,少了這盤鴨,總覺得團圓的滋味差了一截。
南通八寶鴨
高郵麻鴨湯
這樣的食鴨習(xí)俗并非南京獨有,南通、揚州等地的中秋餐桌,也總少不了鴨子的身影:南通的紅燒鴨子和八寶鴨子、高郵的麻鴨......民間相傳,這與“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有關(guān),元末時期,百姓不堪壓迫,相約中秋起事,以“殺鴨”為暗號(“鴨”暗指韃子),最終成功起義。為紀念這段歷史,蘇北及蘇中地區(qū)便有了中秋吃鴨的風(fēng)俗,代代相傳至今。
如今,中秋食鴨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歷史故事本身,它融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節(jié)日的儀式,一口鴨肉下去,是家常的踏實。
市井小吃,街頭巷尾中的“暖”
若要尋最接地氣的“家”味,還需走入街頭巷尾。散落在市井間的小吃,或許沒有宴席的隆重,卻成為無數(shù)江蘇人記憶中最本真的味道。它們見證了日常的酸甜苦辣,也出現(xiàn)在影視作品中,成為最容易引發(fā)共鳴的“家的符號”。
《喬家的兒女》劇中喬三麗、喬四美在排隊買鴨血粉絲湯
鴨血粉絲湯
《喬家的兒女》里常出現(xiàn)的鴨血粉絲湯,就是這樣一味帶著家味的小吃。作為南京街頭的經(jīng)典,它更像許多家庭的“深夜食堂”,一碗熱湯端上來,鴨血滑嫩、鴨腸爽脆、鴨肝綿香,撒把香菜、澆勺辣油,鮮香誘人。它算不上什么大菜,卻裹著實實在在的家的溫度,一口下去,暖胃,更暖心。
《小巷人家》吃面場景
蘇式面
若說鴨血粉絲湯是深夜歸家的慰藉,在江南巷弄里,還有些冒著熱乎氣的傳統(tǒng)面館同樣讓人時常惦記。《小巷人家》里,宋瑩和黃玲常去面館解饞,她們愛吃的蘇式大排面與熏魚面,就是刻在江南人舌尖的家常。厚實的大排浸足了醬汁,蓋在勁道的面條上,醬香順著熱氣往鼻尖鉆;熏魚裹著甜咸的鹵汁,外酥里嫩,一口下去全是滿足。
《北上》劇中油墩子
《北上》劇中長魚面
《北上》里的油墩子與長魚面,也是不少江蘇人在街巷就能尋到的快樂記憶。金黃的油墩子外酥里嫩,油香裹著清甜;爽滑的細面配上鮮嫩肥碩的鱔絲,浸在濃郁的高湯里,鮮美無比。它們不惹眼,卻會在尋常日子里遞上暖意。
中秋的味道,本就是家的味道。戲里戲外的江蘇風(fēng)味,不只是桌上佳肴,更是藏著鄉(xiāng)愁的文化密碼、裹著團圓的記憶。無論你身在何處,都祝你中秋快樂。
(文稿/李瑤 參考來源:方志江蘇、水韻江蘇、常觀、南通史志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