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散落的玩具,和 G0412 高速上兩個回不了家的女孩。
那不是意外,是謀殺
深夜刷到這條新聞,我盯著那張現場圖看了很久。
G0412深南高速,玉林興業(yè)段。五車連撞,兩車起火。
火光映出的背景里,幾個兒童玩具孤零零地躺在路邊。
它們不是擺拍的道具,是從車里被甩出來的,它們的主人,一個十二歲,一個四五歲,再也用不上了。
她們的媽媽重傷,爸爸失聯。一個原本完整的家,在幾秒鐘內,被燒得只剩下灰燼。
有勇敢的司機拿著滅火器沖過去,可火太大了,車身滾燙,根本無法靠近。短短三分鐘,一切都結束了。
我無法想象,在生命最后的時刻,那兩個孩子經歷了怎樣的恐懼和痛苦。
更無法接受的是,這一切,本可以不發(fā)生。
別再談運氣,談談那幾個致命的壞習慣
總有人把車禍歸結于“運氣不好”。
可這世上哪有那么多偶然。當風險的開關被一個個按下,悲劇的發(fā)生就只是時間問題。
天黑,車多,車速快。這三樣湊在一起,本身就是高危環(huán)境。
而更深層的原因,藏在每一個司機的方向盤后面。
一個讓人脊背發(fā)涼的數據是,將近七成的追尾事故,都源于三個我們早已見怪不怪的壞習慣:跟車太近、濫用遠光燈、疲勞駕駛。
時速一百二十公里,意味著每秒前進三十三米。你從發(fā)現危險到踩下剎車,黃金反應時間是三秒。這三秒,車子已經開出去了近百米。
你以為你和前車的距離是安全,實際上,那是你和死神的距離。
還有遠光燈。廣東交警去年的一個調查說,接近一半的司機,晚上習慣性開著遠光。對面車道的人,眼前就是一片白茫茫,跟瞎子沒什么兩樣。
至于疲勞駕駛,出事的這家人從貴港出發(fā),開了兩個半小時。很多人會說,這算什么疲勞?可身體的反應不會騙人。注意力的每一次微小下降,都可能成為催命符。
這些都不是什么高深的駕駛技巧,而是寫在駕考理論題里的常識??沙WR,卻正在被我們集體遺忘。
被忽視的安全座椅,和被“關掉”的救命警報
這起事故里,最讓我感到憤怒和無力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兒童安全座椅。
數據冰冷又殘酷:不使用安全座椅,兒童在事故中的死亡率,會飆升八倍。
整整八倍。
去年福建一個案例,車一撞,孩子直接從車里飛了出去。
法律白紙黑字寫著四歲以下兒童必須使用,可執(zhí)行呢?高速上,百分之九十五的車,根本沒人查。
我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借口。
“我抱著更安全”,這是一種致命的錯覺,心理學上叫“接觸安慰謬誤”。你以為的擁抱,在巨大的沖擊力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你的身體反而會成為二次撞擊的兇器。
“就一小段路,沒事的”,可六成以上的事故,恰恰就發(fā)生在這種“一小段路”上。
僥幸心理,是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賭注。
更諷刺的是,從今年九月開始,新車后排安全帶提醒已經成了強制國標。但很多家長是怎么做的?嫌煩,直接把提示音關掉。
科技給了我們一次又一次活命的機會,我們卻親手把它掐滅了。
這起發(fā)生在玉林的慘劇,甚至沒有出現在國慶的出行安全報告里。
它就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一圈短暫的漣漪,然后迅速被更多的熱搜、更多的新聞所淹沒。
我們集體圍觀了一場悲劇,表達了悲傷和同情,然后轉身離開,仿佛一切都沒有發(fā)生過。
日本有專門的“兒童乘車安全月”,韓國的高速公路有自動預警和處罰系統(tǒng)。他們在做的,是“防患于未然”。而我們,似乎總是在等下一個家庭破碎后,才開始 belatedly 地討論本應是常識的問題。
我們不能永遠指望每一次都有人“小心一點”。規(guī)則必須長出牙齒,科技必須成為底線。
上高速前,能不能像掃健康碼一樣,掃個碼確認孩子已經坐上安全座椅?
夜間行車,能不能通過技術手段,強制拉開車距,讓那些習慣“親吻”前車屁股的司機自動減速?
媒體在報道時,除了展示破碎的家庭照片,能不能多做一個像“三秒生死測試”那樣的小游戲,讓每個人都親身體驗一下,在高速上,三秒鐘到底有多短,多致命?
改變,必須從現在開始。
大家覺得呢?為了絕對的安全,你愿意讓渡出一部分所謂的“駕駛自由”嗎?歡迎來評論區(qū)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