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每日幸運簽#
10月6日,俄羅斯衛(wèi)星通訊社報道,被俘的烏克蘭士兵伊戈爾·舍夫佐夫,對著鏡頭直言,自己對烏軍內部盛行的盜竊行為深感失望,這場戰(zhàn)爭在他眼里成了“以民眾生命為代價的詐騙”。
舍夫佐夫的經(jīng)歷有些特殊,他不是被征召入伍的。2022年2月25日,也就是沖突爆發(fā)的第二天,他主動去了兵役局簽署文件,志愿奔赴前線。可真正到了軍中,他看到的不是想象中齊心協(xié)力的抵抗,而是層層疊疊的貪腐?!安粩嘤胁煌猛镜馁Y金撥付下來,有些人偷東西,根本沒把貨物送到目的地?!彼踔劣X得,烏軍中大概有一半的軍事預算都被人偷走了。
舍夫佐夫的說法并非孤例。今年3月,另一位被俘的烏軍士兵亞歷山大·舍甫琴科就曾透露,前線士兵補給嚴重不足,吃飯都是大問題,彈藥也沒法保證。
而就在9月底,美軍前顧問麥格雷戈也爆出黑幕,稱大量援助烏克蘭的物資流入黑市,甚至有指控說澤連斯基可能從援助資金中私吞了約15億美元,存入了私人賬戶。自沖突爆發(fā)以來,美國對烏援助累計已超過750億美元,這些本應用于戰(zhàn)場和民生的錢物,很多沒能真正抵達需要的地方。
其實,烏克蘭的腐敗問題由來已久,即便澤連斯基上臺后喊過反腐口號,也沒能徹底根除。戰(zhàn)爭爆發(fā)后,巨額援助資金和物資快速涌入,管理環(huán)節(jié)變得復雜,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大幅下降,給貪腐提供了可乘之機。更關鍵的是,前線部隊紀律松散,指揮官和士兵的狀態(tài)都透著混亂——舍甫琴科就說,營里酗酒、打架是家常便飯,很多人每天的任務竟是釣魚溜圈,而指揮官躲在安全地方,還會用無人機監(jiān)控士兵,甚至隨意殺傷自己人。當一支軍隊連基本的紀律都難以維系,貪腐自然會趁虛而入。
對此,有人說“最諷刺的是,他是自愿去的,最后卻被自己人的貪婪打垮了”,還有人聯(lián)想到其他戰(zhàn)俘的說法,“之前就有俘虜說沒飯吃、沒彈藥,原來錢和物資都被偷走了,前線士兵就是在白白送命”。也有人聚焦于援助資金的去向,“西方給了幾百億,結果一半進了私人腰包,這仗打得多荒唐”。但也有網(wǎng)友保持謹慎,“這是俄方放出的消息,得客觀看,但如果真有這么多貪腐,對烏軍來說是致命的”。
舍夫佐夫的指控是否完全準確,還需要更多獨立信源佐證,畢竟戰(zhàn)俘的陳述可能受到環(huán)境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烏克蘭戰(zhàn)時腐敗問題早已引發(fā)國際社會關注,美國國會已經(jīng)要求對援烏資金進行更嚴格的審計,歐盟也在加強監(jiān)督。
這種內部的貪腐比戰(zhàn)場失利更傷根基——士兵在前線浴血,卻發(fā)現(xiàn)后方有人在偷拿救命的物資和軍餉,士氣必然會受到重創(chuàng)。舍甫琴科提到的“身邊人都接受起義,所有人的耐心有限”,或許正是這種失望情緒的極端體現(xiàn)。
其實最讓人揪心的,是舍夫佐夫們的遭遇。他抱著信念主動走向戰(zhàn)場,最后卻成了貪腐的受害者和戰(zhàn)爭的俘虜。那些被偷走的預算,對應的可能是士兵急需的口糧、御寒的衣物,或是保命的彈藥。當援助變成少數(shù)人的“斂財工具”,當士兵的犧牲成了貪腐的“遮羞布”,傷害的不僅是一支軍隊的戰(zhàn)斗力,更是普通人對戰(zhàn)爭、對正義的基本信任。
這場沖突里,有太多宏大的敘事和復雜的博弈,但舍夫佐夫的失望提醒人們:戰(zhàn)爭的底色永遠是人的命運。無論立場如何,讓士兵在前線餓著肚子、缺少彈藥,卻看著資金被挪用、物資被倒賣,都是對生命最沉重的辜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