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買房不是接盤,是什么呢?
房地產的庫存是不能被消化的,它最多只能被轉移,無非就是從開發(fā)商的手里轉到你手里,或者說你去買了別人的二手房,把別人的存貨接過來了。這些行為都不能解決房地產市場的存量堆積問題。在房地產存量時代,這種行為就是標準的接盤,哪還有什么保值增值可言。
另外,在房地產領域,任何先進的產品,其競爭力都會被時間逐漸稀釋和替代。你可以看看前兩年剛發(fā)展所謂“第四代產品”的時候,那時的第四代多“牛逼”,再放到現在的市場來看,這些產品的稀缺性還在嗎?
2017年,我們的容積率是15%;2024年,容積率調到了20%?,F在還有很多人買了第四代的期房,在沒拿到手的情況下,實際上已經發(fā)現這些產品已經被當下很多新產品所替代了。比如說天府新區(qū)有些項目,從原來的卷入戶光廳,現在直接送40平方米的大陽臺,而且還不計建筑面積、全贈送。那你說你當年花高價買的“地士”產品,在這種產品的沖擊下,還有競爭力嗎?
所以當房地產進入存量時代,任何產品都不會改變現有的趨勢,充其量就是存量堆積多與少的問題。但你們要想一個問題:隨著新房的不斷開發(fā),當下的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未來還有沒有稀缺性?
我們今年1到9月份供應的土地,可供建設面積是1011萬平方米。如果按照130平方米每套來計算,這部分就有7萬多套新房。去年是8000多畝地,是不是有10萬套?前年是不是也有10萬套?
我們從高密發(fā)展調整到公園城市發(fā)展這個定位,大概也有七八年的時間了。你們可以想想,容積率2.5以下的這種產品有多少套了?平均每年算8萬套,這七八年的時間是不是得幾十萬套了?未來土地還要供應,所以稀缺性談何存在呢?它就是一個存量堆積的問題,無非就是時間早與晚而已。
當然,更不存在什么“核心資產可以保值增值”的說法。如果真能保值增值,估計大家也買不到了,早就被中間截胡了,怎么可能還輪得到我們呢?這個道理很簡單,而且這種保值增值的產品,其實跟我們這種幾百萬的房子沒有太大關系。
所以我們要清醒地明白,現在去買房,那就是當商品買,不要指望什么保值增值,只有相對保值一說。
那有人說,現在還要不要買呢?
我就一句話:如果你當下真的需要這種產品,確實沒地方住,或者說你的收入水平能夠夠得上更高的產品,那你可以考慮。但買的時候注意3點:
第一,溢價不要過高,任何市場的保值或者流通性,都取決于價格;
第二,產品也不能太弱,至少往兩梯兩戶去靠,跟這個大時代的趨勢要跟上節(jié)奏;
第三,每個區(qū)域的總價要適配。你不能說在成華區(qū)買個六七百萬、七八百萬的項目,還問我能不能保值、流通性在哪里。
我們先要考慮流通性的問題,對吧?每個區(qū)域有每個區(qū)域對應的城市總價,如果你超過這個區(qū)域的總價太多,那擺明流通性要差很多。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看看我們今年成都500萬以上總價產品的占比多少,我告訴你,只有12%。我們今年成都到現在為止,總共賣了6萬多套新房,500萬以上總價的產品就只有12%。
所以當下買房要量力而行,更不要被帶了節(jié)奏,什么新房的情緒價值、什么入戶光廳、什么會所等等,這些東西在流到二手市場之后,通通都會被價差所碾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