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天上一輪皎潔月,照亮了人間萬千團圓。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將滿腔中秋情愫凝于筆墨、藏于詩行。在時光的長河里,那輪千年不變的明月,不再是單純的月亮,而是在文人筆墨滋養(yǎng)下,承載鄉(xiāng)愁、友情與思念的象征性符號。
詩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可替代的心靈密碼。詩歌的歷史,毋寧說,就是整個民族的一部心靈史。同濟大學教授劉強所著的《詩意回響》,沒有厚重典籍的壓迫感,它像一位溫厚的老友,在與我們細說千年詩事。
如果說《彈歌》是先民的生存史詩——“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八個字就寫盡了狩獵的全過程,那《擊壤歌》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古人最樸素的幸福觀。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原來千年前的安寧,和我們今天追求的平靜如此相似。
從上古歌謠的原始吶喊到魏晉名士的風流倜儻,這本書顛覆傳統(tǒng)的解讀視角,讓沉睡的詩句在當代語境中煥發(fā)新生。正如劉強所說:“這些古詩,每一首的背后,都有一個可以娓娓道來的故事。她們已經(jīng)等了千年,等待我們用嶄新的視角打量,擦拭,洗滌,等待我們用更鮮活的語言疏解,闡釋,激活?!蓖ㄟ^此書,劉強想把那些寄居在民族詩歌沉船上的“古詩”,放在陽光下重新擦亮,并置于讀者的眼前。
這是一場跨越三千年的詩歌盛宴,一次古典與現(xiàn)代的靈魂共振。當古老的平仄韻律與今日的鍵盤敲擊聲共振,我們終將懂得——真正的詩意,永不退場。
本書由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提供
場地支持:徐家匯書院
記者:馬自豪、王小晴、施悅煒
編輯:寧平英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