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刻《花好月圓人壽》
印文:花好月圓人壽
邊款:白石山翁。
材質(zhì):青田石
尺寸:3.9×3.9×5.5cm
出版:1.《歷代名家刻印選集》,鈐印本。
2.《白石山人印譜》,鈐印本。
3.《襟吳帶泠——篆刻、鈕印金石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23年。
4.《萍翁鐵筆》,即將出版。
刀石鑄情:齊白石《花好月圓人壽》印中的藝術(shù)哲思與人文回響
一、金石為媒:一方青田石上的藝術(shù)交響
齊白石為汪亞塵所刻《花好月圓人壽》印,以3.9厘米見方的青田石為載體,凝練了篆刻藝術(shù)的至高境界。印文“花好月圓人壽”六字,采用典型的齊氏單刀沖刻法,線條如斷金切玉,剛勁中見柔潤。邊款“白石山翁”四字,以隸意入楷,刀鋒轉(zhuǎn)折處盡顯蒼茫之氣,與印文形成“剛?cè)嵯酀钡拿缹W呼應。此印材質(zhì)選用溫潤如玉的青田石,其淡雅的青色與印文的吉慶主題相得益彰,暗合中國傳統(tǒng)“以素為絢”的審美哲學。
據(jù)《白石山人印譜》記載,此印創(chuàng)作于齊白石藝術(shù)成熟期(約1930年代),正值其“衰年變法”后篆刻風格定型階段。印面布局疏密有致,“花好”二字緊湊,“人壽”二字舒展,通過空間留白營造“月圓”的意象,堪稱“以形寫意”的典范。西泠印社2023年出版的《襟吳帶泠》金石集評價其“刀筆合一,將書法筆意與金石質(zhì)感熔于一爐”。
二、文心雕龍:印文中的三重生命禮贊
“花好月圓人壽”作為經(jīng)典吉語,在齊白石的刀下被賦予多維度的文化隱喻:
- 自然之美:“花好”象征勃發(fā)的生命力,刀法如花瓣綻放,采用“細朱文”刻法,線條婉轉(zhuǎn)如春風拂蕊;
- 時空之思:“月圓”以圓弧形刀路表現(xiàn),暗合中國傳統(tǒng)“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邊款干支紀年更添時間厚重感;
- 人文之愿:“人壽”二字結(jié)體方正,借鑒漢印氣象,寄托對知音汪亞塵的祝福。
《萍翁鐵筆》序言指出,此印創(chuàng)作背景與齊汪二人的藝術(shù)交往密切相關。汪亞塵作為海派書畫大家,曾多次為齊白石推介作品,而齊白石則以刻印回應,形成“以藝證道”的文人交往范式。中國篆刻藝術(shù)院學者認為,這方印章超越了實用功能,成為“藝術(shù)家精神契約的物化見證”。
三、世紀回響:從金石考據(jù)到文化符號
這方印章的傳播史本身即是一部微觀藝術(shù)史:
- 出版脈絡:從早期《歷代名家刻印選集》的鈐印記錄,到2023年西泠印社學術(shù)性著錄,再到即將出版的《萍翁鐵筆》專題研究,其學術(shù)價值不斷被挖掘;
- 市場表現(xiàn):中貿(mào)圣佳2025春拍數(shù)據(jù)顯示,同類齊白石篆刻作品估價已達15-23萬元,印證了其藝術(shù)與收藏價值的雙重認可;
- 文化衍生:齊白石書畫院近年以此印為主題策劃“刀石情緣”展,湯發(fā)周更通過新媒體解讀,使傳統(tǒng)篆刻進入當代審美視野。
結(jié)語:不朽的金石備忘錄
這方3.9厘米見方的青田石,既是齊白石“膽敢獨造”藝術(shù)精神的切片,也是20世紀中國文人交往的鮮活標本。當我們在博物館燈光下凝視它斑駁的刀痕時,看到的不僅是“花長好、月長圓、人長壽”的樸素愿望,更是一個民族用最堅硬的材質(zhì),鐫刻最柔軟情感的永恒實踐。正如印文邊款那聲跨越百年的“白石山翁”自稱,藝術(shù)的真諦,或許正藏在這刀石相激的剎那回響之中。以刀為筆的百年知遇,以石鑄情的世紀回響!齊白石為汪亞塵刻「花好月圓人壽」,邊款筆力蒼勁,印文藏著花開絢爛、月圓圓滿、人壽久長的祝愿。刀石相激中譜寫著知音佳話,見證了亦師亦友的情誼,百年流轉(zhuǎn),回響悠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