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很有意思的消息。近日,美國白宮正式提出了一項新計劃。這項計劃的內容,是關于如何分配政府的研究資助經(jīng)費。特朗普政府打算對現(xiàn)有的撥款方式進行一個大的調整。
具體怎么調?根據(jù)報道,白宮官員把方向說得很明確:那些在招生和招聘環(huán)節(jié)嚴格執(zhí)行 “擇優(yōu)” 標準、完全不考慮種族因素的學校,將在政府資金支持中獲得明顯優(yōu)勢。換句話說,誰跟著這個規(guī)則走,誰就能在經(jīng)費申請里 “占上風”。官方對此的解釋是,他們想通過這項政策,鼓勵大學在招生和用人時,更能體現(xiàn)當前政府的價值觀。也就是說,學校的政策導向最好能和執(zhí)政者的理念同步。而在這個理念中,種族多元化不再是一個優(yōu)先考慮的要素。
如果我們用更直白的方式來理解,這項政策的潛臺詞就很清楚了:哪一個學校在行動上更配合、更忠誠,哪一個學校就能獲得更多聯(lián)邦資金。聽起來很簡單,但這件事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遠。這項政策實際上改變了一個基本規(guī)則。在過去,學術經(jīng)費的分配,主要看的是研究實力和學術潛力。這是一個相對公認的、以學術為本的標準。但現(xiàn)在,一個新的標準被加了進來,政治上的契合度,成了一把重要的衡量尺子。
所以,很多人覺得,這與其說是一次教育改革,不如說是一套“政治篩選”機制。特朗普政府表面上喊的是“擇優(yōu)”的口號,聽起來很正當。但仔細看,他們真正想建立的,是一套把“忠誠度”和經(jīng)費掛鉤的體系。更關鍵的是,這項政策的目的從來不是消除歧視。它只是想用另一套標準,來引導甚至規(guī)定教育機構的立場。它追求的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一致性。
那么,這樣做會帶來什么樣后果呢?一個很直接的后果,就是讓美國的教育界更加分裂。我們可以預見到,一部分學校會因為經(jīng)費壓力,選擇轉向,去配合這套新規(guī)則。而另一部分堅持學術自由與多元價值的學校,則可能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
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政策會逐漸形成一個“忠誠梯隊”。那些與政府立場一致的教育機構,會獲得越來越多的資源和資金。這種資源傾斜,會帶來持續(xù)的影響。這些被重點扶持的機構,所培養(yǎng)的學生和研究人員,會帶著相似的政治傾向進入社會。他們會進入政府、智庫和企業(yè)。這樣一來,一條穩(wěn)固的人才與理念的輸送鏈就形成了。這條鏈能為特定的政治方向,持續(xù)地補充力量。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會發(fā)現(xiàn)這套做法并不新鮮。它的邏輯,很像冷戰(zhàn)時期的“忠誠審查”。只不過今天,它換了一個包裝,出現(xiàn)在教育資助的領域里。它的實質,是把學術和教育變成了政治的延伸。它讓本應崇尚理性與批判的大學,走向工具化,甚至助長反智的傾向。
一旦這種趨勢成為常態(tài),美國社會就會面臨更深層的問題。公眾對科學和專業(yè)的信任,會慢慢被削弱。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忠誠”可能比“事實”更重要;“感覺”可能壓倒“理性”。這無疑會動搖一個現(xiàn)代社會的基礎。
最后,我們把這個政策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F(xiàn)在有不少人都在討論美國科技優(yōu)勢面臨的挑戰(zhàn)。在這樣一個需要凝聚智慧、加大投入的時刻,推出這種以政治立場分配資源的政策,確實是一個非常大膽,甚至冒險的舉動。不少觀察者都覺得這一步,看似是在爭取控制權,實則可能削弱美國科技創(chuàng)新的根基。
特朗普這一次,是不是真要“親手送走”美國的科技霸權?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我們持續(xù)關注和深思的重大事件。畢竟,一個科技強國的走向,影響的遠不止美國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