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來到浮山南麓,六百年歷史的荒草庵修復更新工程已基本完工,據(jù)現(xiàn)場的施工人員說,待水電項目完工后,整體改造就全部完成,這座歷史名庵即將重新煥新面世。
修繕后的浮山荒草庵前
修繕后的浮山荒草庵
嶗山是中國道教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譽,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位于浮山南麓的荒草庵,即為嶗山“七十二庵”中的一座。
修繕后的浮山荒草庵內
修繕后的浮山荒草庵內
荒草庵,位于浮山的西南麓,建于明代,因修建時原址荒草遍地而得名。初建時規(guī)模較小,后由道士高知禮不斷募化,增加殿宇,至清朝末年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明代清官,兵部觀政署高平知縣黃作孚被罷官后曾在此隱居,使這座道觀又平添了不少文化氣息和歷史故事。
德占青島時期的浮山荒草庵(海外藏友“Frank Duane with”提供)
1901年,德國人海因里?!ぶ\樂編撰的《《山東德邑村鎮(zhèn)志》中,曾對荒草庵有如此描述:
在浮山的一個樹木叢生的山谷深處有一座廟——荒草庵,即黃草廟。在這座廟的大樹以南1899年測量部門建了一座小房子,這個農村房屋和廟旁的繁茂樹林的美麗景色使它成為青島郊游的場所。這個鄉(xiāng)村小屋的四周是殖民地最美的景點之一。
修繕前的荒草庵院內景象
修繕后的荒草庵內部景象
盛時的荒草庵,正殿供奉著南海大士,左側是“三官殿”,右側是“娘娘殿”,東西兩殿為“七神殿”和“閻王殿”,對面是“關帝殿”,廟西南建有道士住宿房舍。其山門在東南,形成一個回字形建筑。
舊時,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日是荒草庵廟會,也是周邊正月里的主要廟會。進香許愿的,民間表演的,商品售賣的,熱鬧非凡。上世紀30年代,荒草庵曾募捐進行了最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修葺。至60年代中期,廟宇遭到破壞,宗教活動被停止,廟會也隨之消失。
1998年,荒草庵被嶗山區(qū)列為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因多種原因,導致這里長期荒廢,四間瓦舍的屋頂多已塌陷。
修繕后的荒草庵院內銀杏樹
荒草庵內,有三棵參天的古銀杏樹,據(jù)嶗山區(qū)古樹保護資料介紹,院東側兩棵銀杏樹齡已有六百年,一雌一雄,枝葉交錯,為夫妻樹,為荒草庵初建時所植。院西側略小的一棵,距現(xiàn)在也已經有五百年的歷史。這三棵樹齡超500年的銀杏樹,均屬于一級古樹保護范圍。
自古以來,荒草庵前和兩側山澗里均有泉水,四季不斷。后期,荒草庵雖然一直荒廢著,但庵后的泉水卻是名氣越來越大,每日里來這里取水的人絡繹不絕?;牟葩謻|側的這口水井,旁邊立著“1號取水點”的指示牌,此處泉水甘甜,特別適合泡茶,不少年長者專門從市里特意趕來取水。
荒草庵四周的樹木高大蔽日,炎熱的夏天也頗感涼爽。碩大的樹根吸納著地氣,長得參天茂密。道庵山水相依,也讓這里充滿了靈氣,或許這就是浮山被稱作“福山”的意境。
荒草庵曾因多年的閑置,荒蕪破敗一直侵襲著這處歷史遺跡。一百多年前,這里曾被德國侵略者譽為最美的地方之一;一個多世紀之后,在多方呼吁及關注下,終于等來了修繕保護。
福山福地,這里被譽為最有靈氣的地方之一。重煥生機的這處歷史,也將為美麗的浮山再增亮色。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fā)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