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活在輪回中。依照佛學,萬事萬物都是在輪回中。
作為中國人,很自然地,我們也都處在中國式的輪回中。
輪回的單元,有單個的人、家庭、社會乃至整個文化。作為單個的人,我們的自我,其實都是在更大的單元中被塑形。我們的自我,是我們家庭的凝縮,也是社會乃至整個歷史文化的縮影。
認識家庭、社會與歷史文化,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而深入到每一個人的潛意識深處,又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家庭、社會與歷史文化。
我們先說說理想的家庭結(jié)構(gòu)。理想的家庭結(jié)構(gòu),可以歸到一句話上——夫妻關(guān)系是定海神針。即,夫妻關(guān)系在一個家庭和家族中,是要第一位的,而親子關(guān)系要列在第二位。并且,夫妻間有深厚的情感,他們的情感鏈接的質(zhì)量,可以在家中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相反,有問題的家庭結(jié)構(gòu),常可歸到一種模式上: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說到這兒,你可以問問自己——我是活在什么樣的家庭中?理想的,還是有問題的?
我相信,中國絕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有問題的,而且普遍有深重問題。首先,中國人普遍的意識中,親子關(guān)系才是第一位的;其次,中國家庭中,夫妻之間的情感質(zhì)量,普遍不怎么樣。
結(jié)果,我們的家庭模式,多數(shù)真是符合了有問題家庭的模式:一個超焦慮的母親,一個嚴重缺席的父親,和有問題的孩子。
父親的缺席有兩種:一種是,他們很少在家中;一種是,他們雖然常常在家里,但他們對家庭是回避的,既回避和妻子親密,也回避和孩子的高質(zhì)量溝通。這還衍生出一系列問題。如,健康家庭,夫妻相愛,并會祝福孩子走向自由獨立。但我們的家庭,普遍是阻止孩子追求自由獨立的。為什么會這樣?
一天,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寫了一系列微博,最后匯總成文章《中國家庭的輪回鏈條》,這篇文章也收錄在《為何家會傷人》(升級版)中。
鏈條一:結(jié)婚
結(jié)婚時,做選擇的標準,不是情欲與激情,更非愛與戀,而多是安全感,不僅長輩為兒女做選擇時如此,年輕人自己做選擇時也常如此。結(jié)果是,婚姻相對穩(wěn)定,但缺乏情感?,F(xiàn)代社會,愛情概念已深入人心,絕大多數(shù)的小說、影視等,都在講各種愛情。但其實,愛情作為一個主流觀念,只誕生于歐洲。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說,愛情作為社會的主流觀念,在歐洲開始于十三四世紀,和個人主義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愛情必須是兩個個體忠于自己內(nèi)心的產(chǎn)物,集體主義催生不了愛情,并且總是愛情的阻礙。
想想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梁山伯祝英臺、陸游唐琬、許仙白娘子、牛郎織女……基本上都是悲劇,并且,拆散這些愛情的力量,多來自家人。這一點在當代的小說中也有體現(xiàn),譬如《平凡的世界》中,考慮家庭的利益,成了一對對戀人不能走到一起的直接原因。
夫妻關(guān)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但中國式家庭輪回中,這一個基石,普遍沒打好。
鏈條二:婚姻生活
婚后,因沒有感情的滋養(yǎng),也因為重男輕女令女性嚴重缺乏安全感,導致妻子一方怕孤獨,于是去抓丈夫,控制丈夫,而丈夫覺得,本來就缺感情基礎,更不愿被妻子緊緊抓住,那會讓他重溫幼時被媽媽吞沒的噩夢,所以丈夫要選擇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愛好,或者其他女人。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原因是,一旦早期的激情期過去,看似平凡的婚姻生活,是對兩個人的心理發(fā)展水平的極大考驗。但作為巨嬰,兩人相處不易,同時小家庭又被大家庭牽絆太多,都會導致中國式的婚姻生活太沉重。
鏈條三:生子
妻子感覺到更加孤獨無助,但她越抓,男人跑得越遠。等有了孩子后,妻子終于發(fā)現(xiàn),孩子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彌補她內(nèi)心的空洞,于是,她開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個兒子,那么,兒子不僅彌補了情感空洞,還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情欲的空洞。異性相吸,在母子間一樣存在。
結(jié)果,媽媽會把兒子抓得更緊。
兒子被媽媽抓很緊,那女兒呢?如果媽媽內(nèi)心比較健康,則可能會有同樣待遇,也會被媽媽抓住,但若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則女兒容易成為媽媽的“被討厭的內(nèi)在小女孩”的投射對象,被媽媽厭惡乃至虐待。于是,造就了一個同樣沒有安全感甚至內(nèi)心空洞更大的女性。
丈夫逃離妻子時,會愧疚與不安,也擔心后院起火,當發(fā)現(xiàn)兒女可以填補妻子內(nèi)心的空洞時,他們也會將兒女推向妻子身邊。所謂的戀母情結(jié),在中國出現(xiàn)了變異,爸爸甚至不與兒子競爭,而是迫不及待地將兒子推給妻子,這樣他就自由了。于是,他也參與造就了另一個自己。
過去主要因重男輕女,現(xiàn)在則主要因男人想逃離媽媽的潛意識的動力,導致做父親的男人不僅逃離妻子,也逃離女兒,與女兒的關(guān)系也很疏遠,這導致女兒即便在母愛一環(huán)上有所改善,但在父愛一環(huán)上仍相當欠缺,于是女性對得到異性的愛,要更為絕望一些。
總結(jié)一下,即,男孩得到的母愛,表面過多但質(zhì)量堪憂,普遍存在著嚴重的被吞沒創(chuàng)傷,這令男孩表達情欲困難,并令男孩比較被動;女孩則得到母愛和父愛都比較少,容易有嚴重的被拋棄創(chuàng)傷,而她們雖也有被吞沒創(chuàng)傷,但比較少,所以相對男孩要主動很多。
鏈條四:新一代的戀愛
這樣的男孩女孩長大了,男孩抗拒情欲表達,抗拒親密,同時被動;女孩則不知情欲是何滋味,并因被拋棄的創(chuàng)傷,而對親密有強烈渴求,但又覺得得不到,所以會找容易掌控的男人,也即被動的男人。
于是,又重復了輪回的第一個鏈條——夫妻之間缺乏情愛。
鏈條五:母子共生
妻子想抓丈夫,丈夫想逃,這還不夠,更要命的是,婆婆也想抓兒子,而對于媽媽,兒子意識上還不能逃離。由此,催生了一個獨特的中國式現(xiàn)象:兒子必須和媽媽黏得緊一些,不能逃離;兒子和兒媳疏遠,卻成了可以被接受的現(xiàn)象,唯獨妻子不能接受,但只能獨自品味。
在我的文字中,我常常使用“中國式”這個說法,引起很多朋友反對,他們認為,我動不動就使用“中國式”這個詞,好像這些現(xiàn)象就只中國有。這個批評,在一些地方蠻有道理,我的確會反思,我是不是引申過度了,但對于母子共生和婆媳大戰(zhàn),這一點我很有把握,我認為它的確就是“中國式”的,最多東方的鄰國韓國和我們類似,而其他國家,不會形成大面積的婆媳大戰(zhàn),以及它背后的深層原因——母子共生。
媽媽為什么非要跟著兒子,非要進入到兒子的小家庭?因為巨嬰都不能獨自生存,必須與一個人黏在一起,中國的媽媽們與自己的丈夫關(guān)系質(zhì)量差,而與孩子特別是兒子構(gòu)建起了共生關(guān)系,這會導致,她們難以脫離這個關(guān)系。共生關(guān)系具有強烈的排外性,對于共生關(guān)系的雙方來說,其他第三方都是入侵者,兒子會將父親視為入侵者,而婆婆會將兒媳視為入侵者,并且是一個絕對的入侵者,于是有很大的敵意。
鏈條六:消失的公公
婆媳大戰(zhàn)就成了中國家庭的主要戰(zhàn)爭,目的是爭奪被動的兒子,至于公公,已成了這個家庭中可有可無的一個注腳,沒有人爭奪他。除非他生命寬廣而精彩,否則他在家庭中就是一個零。
一次,在新浪微博上,看到很多編劇在探討:影視中,公公去哪兒了?他們也注意到,公公從家里消失了。公公年輕時,他就想從家里逃走,而當他年富力強時,他會成為母親與妻子的爭奪對象,但他老去后,果真從家里逃走了,而家庭也會對他視而不見。
很有意思的是,太監(jiān)也叫公公。
鏈條七:小三
婆媳大戰(zhàn)中,雙方誰都贏不了,媽媽畢竟不能得到兒子的情欲,妻子也得不到,但男人的情欲總要去找一個地方安放,于是,妓女,或小三,就成了一個平衡物而廣泛存在于重男輕女最嚴重的地區(qū)。并且,做小三的女子,也常是在原生家庭中得到愛最少的女子。小三,就像男人的妾一樣,長時間和妻子并存,這也是一個中國式現(xiàn)象。一次上課,老師是澳大利亞的,學員有三十來人,結(jié)果那次課,小三成了共同主題,課上幾乎所有人都有小三現(xiàn)象,要么是有小三的男人,要么是女人有小三情敵,要么就是在做小三,這令老師非常震驚,她說,她去過很多國家,只有在中國才發(fā)現(xiàn),長期小三可以如此普遍地存在著。更神奇的是,在婆媳大戰(zhàn)最慘烈的地區(qū),我聽到一些故事,故事中的小三,竟是媽媽為自己兒子找的。
鏈條八:老男人
一些公公和岳父,在大家庭中還發(fā)揮著巨大作用,甚至成為家庭問題的直接制造者(有外遇不算,必須是主動沖突),這幾乎都是因為,他們執(zhí)著于權(quán)力感,不容別人挑戰(zhàn)他們的權(quán)力,但他們不會制造特別復雜的情感關(guān)系,而只是要求別人服從他,這形成不了特別復雜的輪回。
任何一環(huán)破掉,鏈條都破了以上這些,只是我個人對自己聽到的數(shù)以萬計的故事的經(jīng)驗性總結(jié)。作為一名咨詢師,我沒有治療理論上的野心,并不太想發(fā)明什么新的療法、有中國特色的療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國特色的家庭,和中國特色的愛情,是怎么回事。
看到一個網(wǎng)友說,莫言只是寫了中國的一些真實故事,竟然被認為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我寫的,也只是純粹的現(xiàn)實,盡管有時是魔鬼般的現(xiàn)實。
這個鏈條讓很多人感到絕望,其實也很好破。它看似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嚴密得令人悲觀,但其實任何一環(huán)斷裂,都可以破掉這個鏈條的家庭輪回。
兩個地方最應該破,一個是婚姻,如果能以愛情開始,那就太理想了,有了這個基礎,以后都會變得容易;一個是媽媽好好養(yǎng)育孩子,讓孩子內(nèi)心有滿滿的愛。不過,破任何一個鏈條,都需要很深地認識自己,不是一日之功。
嬰兒的出生,是最好破的地方。一次講課,突然說了一些動情的話:一個帶著豐沛感覺的嬰兒的出生,是來拯救一個家庭的——若這些切斷了感覺只剩下頭腦且頭腦還僵化的大人向孩子學習的話。然而,不幸的是,我們更容易將嬰兒弄得和自己一樣,讓他知道,生命是粗鄙的。
小的單位,是大的單位的縮影。所以,中國家庭,是中國社會的縮影。母嬰關(guān)系,則是中國各種人際關(guān)系的縮影。解開中國家庭和社會輪回,母嬰關(guān)系貌似是最容易的一環(huán)。但真正的責任,在于每個人的覺醒。若媽媽們能意識到,就先覺醒;若媽媽們沒意識到,請給媽媽們以支持,而不是苛責。
這個輪回鏈條中,嬰兒的出生也是最脆弱的一環(huán)。譬如生孩子后,男人易出軌,性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男人感覺被排擠了,他插不進緊密的母嬰關(guān)系。本想提醒女性注意,但后來想,其實關(guān)鍵是男人。女人高度重視孩子是很自然的,男人若想與妻子保持親密,一起投入到對孩子的重視中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