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日報)
轉自:河北日報
為非遺傳承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9月19日,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崔雪琴(右一)和第四代傳承人仇莎(右二),與合作社工作人員一起研究新研發(fā)的布料。 本報記者 蔡曉輝攝
本報記者 蔡曉輝
9月19日上午,位于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yè)合作社創(chuàng)新研發(fā)基地的非遺工坊中,90后仇莎走到織機前,俯身與70多歲的織娘秦愛英一起研究新織的樣布。
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其核心工藝包含72道工序。仇莎是第四代傳承人,也是第三代傳承人崔雪琴的女兒。
十多年前,仇莎在北京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工作。一次回老家,母親帶她到合作社轉轉,“一推門,滿院都是頭發(fā)花白的老人”。這個畫面反復敲打著仇莎的心,“再沒有年輕人加入,這門技藝就后繼無人了”。辭職返鄉(xiāng),以嶄新的管理理念和銷售理念把原村土布帶到更廣闊的舞臺,由此成為仇莎的選擇。
十多年過去,原村土布引入新工藝、革新織機、推廣植物礦物染法,使傳統(tǒng)土布實現(xiàn)從粗樸厚重到細膩輕柔的蝶變。原村土布不僅“活了下來”,還“火了起來”,與許多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
合作社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其中,大學生秦建組建工作室,帶領大家持續(xù)研發(fā)新產品,為企業(yè)摘取了“河北省工業(yè)設計創(chuàng)新獎”。新鮮血液的持續(xù)加入,不僅彌合了傳承斷層,也讓非遺技藝走出了“小眾化”“老齡化”的困境,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對非遺最好的保護,就是活態(tài)傳承,讓非遺真正走進日常生活。而年輕人,正是活態(tài)傳承的生力軍。他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對新技術、新潮流的敏感度高,善于用設計和技術為非遺賦能,推動非遺轉化為“時尚產品”,實現(xiàn)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提升。
讓更多年輕人愿意投身非遺,就要為他們搭好“舞臺”。有關部門要建立和完善針對年輕傳承者的扶持體系,通過提供活動場所、落實稅收優(yōu)惠、優(yōu)化激勵政策等,切切實實為他們解決實際難題,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非遺。
秦愛英從年輕起就開始織布,但合作社里那些年輕人設計的樣子卻是想都沒想過。當漂亮的布料一梭一梭在自己的手中流淌出來,秦愛英的心頭涌起自豪之情。想到這些布料被做成時裝,裝扮人們的生活,秦愛英更覺驕傲。
文化傳承,薪火相傳。推動更多年輕人主動擁抱非遺,用創(chuàng)新思維激活傳統(tǒng)、用青春熱情守護文脈,古老的非遺必將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