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原本普通的青訓解約糾紛,卻成了目前國內足壇青訓的一個痛點。12歲的小球員張卓毅因傷病和教練矛盾提出離開孫繼海創(chuàng)辦的“嗨球”青訓,卻被索要18萬解約金。家長拒絕支付并網絡曝光后,嗨球直接起訴至法院,將索賠金額飆升至266萬元!這場因為青訓解約產生的糾紛,發(fā)生了多次反轉后,球員家長反而成了眾矢之的,不管輿論還是球迷,更加傾向于支持孫繼海。但266萬的索賠金讓球員家長無法承受,球員家長也接受了媒體的采訪,訴說了自己的難處和訴求。
然而,這場拉鋸戰(zhàn)最受傷的可能還是孩子,可能會徹底斷送了孩子的職業(yè)道路,曾被教練譽為“同位置十年一遇”的張卓毅,如今連校園足球都難參與,生涯基本宣告終結。家長最初的解約心理價位是5萬元,理由是此前其他學員解約費均在5萬上下。但嗨球高管在談判錄音中強硬表示:“18萬已是底線”,強調張卓毅作為主力培養(yǎng)成本高昂,僅國內外拉練費用就達數萬。
矛盾焦點在于“自由身證明”——家長堅稱孩子因傷已難走職業(yè)路,要自由身只為回歸校園;嗨球則質疑:“不踢職業(yè)為何非要自由身?”甚至放話“若直接退役,分文不取”。家長稱簽約后從未拿到合同原件,而嗨球CEO卻透露合同違約金“比18萬更高”。這場信息不對稱的博弈,最終因家長網絡發(fā)視頻徹底激化,嗨球反手將索賠額抬高至266萬,堪稱“殺雞儆猴”。
其實站在青訓機構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是受害者,畢竟在培養(yǎng)基本免費的情況下,機構在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投入了很多財力物力和精力。嗨球號稱“全免費”青訓,靠公益捐款運營,但年度預算超2300萬,人均成本23萬。機構盈利只能依賴未來將球員賣給職業(yè)俱樂部的轉會費,而張卓毅作為主力被寄予厚望,其離隊意味著巨額投資打水漂。所以18萬的解約金在機構看來都沒辦法彌補成本。
然而,國際足聯規(guī)定青訓補償僅按公式計算(中超10萬/年),遠低于嗨球索賠額。更諷刺的是,若球員成年后自主簽約新俱樂部,嗨球連溝通資格都沒有——這種“投入高風險、回報無保障”的模式,正是中國青訓的普遍死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