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廳的燈光下,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副代表耿爽放下發(fā)言稿,目光掃過與會各國代表。10月6日,第80屆聯(lián)大六委關于反恐措施的會議現(xiàn)場,他拋出的三個主張像三發(fā)精準的炮彈,直指國際反恐合作中最敏感的神經(jīng)——“反對雙重標準”“反對政治化工具化”“必須鏟除恐怖主義根源”。但最引人矚目的,是他明確要求將“俾路支解放武裝”及其分支“馬吉德旅”列入聯(lián)合國制裁名單的呼吁。這一刻,中國把一場圍繞南亞恐怖勢力的博弈,推到了全球輿論的中央舞臺。
冷戰(zhàn)的幽靈,如何成了今天的毒瘤
俾路支解放武裝(BLA)的誕生劇本,幾乎是一部大國博弈的教科書案例。1979年蘇聯(lián)坦克開進阿富汗,克里姆林宮為切斷巴基斯坦對阿富汗抵抗組織的后勤線,決定在巴境內(nèi)埋下“釘子”——一支專門搞破壞的武裝。于是,這個未來以綁架、爆炸和襲擊中國項目聞名的組織,在冷戰(zhàn)陰影中悄然成型。
它的老巢俾路支省,地圖上像一塊被上帝遺忘的拼圖:面積占巴基斯坦43.6%,GDP卻僅占3.5%,71%的貧困率讓這里成為極端主義的溫床。首府奎達與阿富汗接壤,南部的瓜達爾港俯瞰阿拉伯海,歷史上被波斯、蒙古、英國輪番控制,至今仍是中亞油氣出口的咽喉?!按髧娴鼐墦淇?,俾路支人付代價”,當?shù)夭柯溟L老的這句抱怨,道盡了地緣政治的無情。
但BLA能活到今天,遠非“歷史遺留問題”五字可概括。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多次出示證據(jù),指控印度通過阿富汗邊境向BLA提供資金武器,甚至幫其設計襲擊方案。例如2021年瓜達爾東灣路爆炸案中,巴方繳獲的通訊設備追蹤到印度情報人員坐標;2022年卡拉奇大學孔子學院襲擊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自殺式炸彈背心產(chǎn)自印度軍工廠。盡管新德里一貫否認,但“死對頭養(yǎng)殺手”的邏輯,在南亞幾乎是人盡皆知的潛規(guī)則。
美國的“幡然悔悟”,藏著多少算計
BLA的猖獗,長期伴隨著華盛頓的曖昧態(tài)度?!?·11”后,該組織靠著流入黑市的美式裝備迅速壯大,卻在近二十年里未被美國列入恐怖名單。直到今年8月,特朗普政府突然“變臉”,將BLA及其馬吉德旅列為“外國恐怖組織”。這一轉(zhuǎn)變的時機耐人尋味——恰逢美巴關系急速升溫。
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訪美、特朗普高調(diào)稱贊“反恐伙伴關系”的背后,是一盤明暗交錯的棋。關稅大棒敲不開印度大門,白宮便拎起巴基斯坦當籌碼:美印貿(mào)易談判僵持數(shù)月,莫迪政府對汽車零部件和威士忌關稅寸步不讓,特朗普干脆拉起伊斯蘭堡的手跳舞給新德里看。更深的意圖在于,美軍撤出阿富汗后急需新的地區(qū)支點,俾路支省緊鄰伊朗與阿富汗,若能借反恐之名在此立足,無異于在中巴經(jīng)濟走廊旁插下一根釘子。
但美國的“支持”從來標著價碼。就在耿爽發(fā)言前一周,美英法三國以“技術性擱置”攔下了中巴在安理會提出的制裁提案?!靶枰獣r是恐怖分子,有用時是地緣籌碼”,這套雙標玩法,聯(lián)合國走廊里的外交官們早已見怪不怪。
中國人的血,與中巴經(jīng)濟走廊的傷
對于中國人而言,BLA不是地緣政治術語,而是沾著鮮血的實體。2018年11月,三名武裝分子駕車沖撞中國駐卡拉奇總領館,與警方交火50分鐘;2021年8月,瓜達爾東灣快速路項目班車遭遇自殺式炸彈,車內(nèi)中國工程師險遭不測;2022年4月,卡拉奇大學孔子學院班車爆炸案奪走三條生命,包括時任院長黃桂平?!懊看我u擊都在傳遞一個信號:別想在這里搞建設。” 一位參與中巴經(jīng)濟走廊安保的退役軍官坦言。
這些襲擊絕非偶然。瓜達爾港、薩克馬爾水電站、塔爾煤田——BLA的襲擊地圖與中巴經(jīng)濟走廊關鍵項目高度重合。該組織2023年發(fā)布視頻揚言“要讓中國人的投資化為灰燼”,其宣傳頻道頻繁使用“中國殖民者”“資源掠奪”等煽動性標簽。更令人警惕的是,情報顯示BLA正嘗試與“東伊運”等涉疆恐怖組織勾連,企圖將禍水引向中國本土。
恐怖分子不懂經(jīng)濟發(fā)展,但很懂怎么破壞發(fā)展。俾路支省占巴基斯坦國土一半,中巴經(jīng)濟走廊60%項目位于此區(qū)。一旦安全失守,不僅價值620億美元的合作項目可能擱淺,中國經(jīng)印度洋通往中東的能源通道也將暴露在威脅之下。
聯(lián)合國桌上的撲克牌,耿爽為什么敢亮底牌
耿爽此次出手,看似借美巴關系暖風的“趁熱打鐵”,實則是中國在南亞反恐議題上醞釀已久的總攻。三點主張句句戳中西方痛點:“統(tǒng)一標準”直指美國在BLA問題上的歷史縱容;“反對工具化”暗諷印度借恐怖勢力搞平衡;“鏟除根源”則劍指西方慣用的“以恐亂華”策略。
更精妙的是時機選擇。美國剛把BLA列入名單,中方立即在聯(lián)合國“加碼”,相當于用美國的刀切美國的蛋糕——若安理會再阻撓制裁,華盛頓在反恐議題上的公信力將徹底破產(chǎn)。而巴基斯坦也樂見其成:總理夏巴茲雖與華盛頓熱絡,但國內(nèi)大選臨近,任何對華強硬表態(tài)都可能引爆民意,支持中國提案既鞏固了“巴鐵”人設,又讓美國難堪。
大國玩牌,小國遭殃的循環(huán),或許正在被打破。中國不再滿足于“受害者”敘事,而是主動設置議程:將反恐與發(fā)展捆綁(如提及2030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用“數(shù)字反恐”“網(wǎng)絡犯罪公約”等新議題吸引中間國家,甚至巧妙提及“全球南方國家反恐能力建設”——這套組合拳明顯在爭取非洲、東南亞等地區(qū)的共鳴。
反恐還是反華?BLA背后的鏡子照出了誰
BLA的命運早已超越一個恐怖組織的存廢,它成了大國良心的試金石。俄羅斯衛(wèi)星通訊社曾調(diào)侃:“當美國說誰恐怖時,要看它和誰握手;當中國說誰恐怖時,要看誰在流血流淚?!?此言雖顯尖銳,卻折射出荒誕現(xiàn)實:同一組織,在巴基斯坦是分裂勢力,在印度是“自由斗士”,在美國是“可交易的牌”,在中國則是奪命仇敵。
反恐領域的“上海精神”或許正在萌芽:不搞集團對抗,不劃勢力范圍,安全不可分割。中國在聯(lián)大的呼吁,本質(zhì)上是對“選擇性反恐”的宣戰(zhàn)。當耿爽強調(diào)“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安全觀”時,他是在質(zhì)問西方:如果今天默許BLA襲擊中巴項目,明天紐約或倫敦遭襲時,誰還敢為你挺身而出?
炮火不會在聯(lián)合國大廳響起,但外交戰(zhàn)場的硝煙同樣刺鼻。俾路支的戈壁灘上,中國推土機仍在轟鳴;紐約東河的玻璃幕墻后,制裁名單上的名字依舊懸而未決。唯一確定的是,反恐這面鏡子前,每個國家都將露出最真實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