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他們身著各國軍裝,卻戴著統(tǒng)一的藍色頭盔或貝雷帽,穿梭在世界各個沖突地區(qū),他們就是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他們在做些什么呢?
在戰(zhàn)火廢墟上種下和平的種子
1948 年 6 月的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戰(zhàn)壕里彌漫著硝煙味。聯(lián)合國軍事觀察員詹姆斯?皮爾遜少校擦了擦蒙塵的望遠鏡,鏡片里映出對面陣地上晃動的人影。作為首批 32 名維和人員之一,他的任務是監(jiān)督以阿?;?,但當?shù)鼐用駞s用阿拉伯語叫他們 "戴望遠鏡的異鄉(xiāng)人"。沒人想到,這頂褪色的遮陽帽,會在 70 年后演變成象征和平的天藍色鋼盔,更沒人想到,這支被戲稱為 "國際郵遞員" 的小隊伍,會成長為足跡遍布 46 個國家的 12 萬 "藍盔軍團"。
真正改變維和歷史的,是 1956 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當英、法、以三國軍隊入侵埃及,聯(lián)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組建一支跨國界的武裝部隊介入沖突。11 月,由加拿大、瑞典等國士兵組成的第一支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抵達開羅,他們頭戴天藍色鋼盔,臂章上繡著地球與橄欖枝 —— 現(xiàn)代維和部隊的標志性形象就此誕生。"我們不是來戰(zhàn)斗的,是來隔離戰(zhàn)火的。" 首任維和部隊指揮官伯恩斯少將在部署儀式上的講話,成為維和行動的核心理念。
這套 "中立、同意、自衛(wèi)" 的三原則,在 1960 年代的剛果危機中經(jīng)受了考驗。當比利時雇傭軍與當?shù)匚溲b沖突升級,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首次大規(guī)模介入。瑞典士兵卡爾?約翰森回憶:"我們的裝甲車被兩邊的子彈打得叮當作響,但命令是絕不還擊,直到用身體組成人墻隔開交火雙方。" 這種 "非強制性和平" 的理念,雖常被批評為 "軟弱",卻為后續(xù) 56 次維和行動奠定了規(guī)則基礎。
非洲油罐車運輸線上的 “孤膽英雄”
2003 年 12 月的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像是被戰(zhàn)火揉碎的拼圖。反政府武裝的檢查站林立,生銹的 AK-47 槍口掃過每一輛過往車輛。中國第一支維和運輸分隊抵達時,迎接他們的是機場外長達 9 小時的武裝封鎖。戰(zhàn)士們用行李箱堆成掩體,槍口朝外警戒,直到聯(lián)合國官員帶著白旗談判才解圍。
在非洲運輸油罐車,相當于在火藥桶上跳踢踏舞。2014 年南蘇丹內(nèi)戰(zhàn)正酣,中國維和運輸分隊承擔了朱巴至博爾的 "魔鬼走廊" 運輸任務。這段 200 公里的路,平均每 3 公里就有一個武裝據(jù)點,路邊炸彈的金屬探測儀每天要響上百次。
中國維和部隊的 "秘密武器",藏在迷彩服下的 "繡花功夫"。在剛果(金)的熱帶雨林,工兵分隊每修 1 公里路,就會在路邊搭起一個簡易醫(yī)療站;在馬里的沙漠部落,運輸車隊每次經(jīng)過都會留下半車大米和急救包。2016 年埃博拉疫情最嚴重時,中國醫(yī)療分隊做出了讓國際社會震驚的決定:醫(yī)護人員穿上三層防護服,駕駛油罐車穿越疫區(qū)。車身上用中、英、當?shù)卣Z寫著 "油和藥,都是生命",
當?shù)谝卉嚥裼瓦\抵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停電 17 天的醫(yī)院里,透析機重新轉動的聲音,成了最動人的和平樂章。有位老奶奶跪在車輪旁親吻地面,她的孫子剛在停擺的冰箱里保住了救命的疫苗。
1300 萬公里運輸里程,相當于繞地球 325 圈;9800 枚地雷排除,讓 200 萬畝土地重歸耕種;20 萬人次醫(yī)療救助,其中 60% 是兒童 —— 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中國維和部隊在非洲的 "不可能任務"。2018 年,南蘇丹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中國維和步兵營的裝甲車被火箭彈擊中,戰(zhàn)士李磊用身體護住身邊的難民兒童,自己卻被彈片劃傷頸部。當他在醫(yī)院醒來,收到的是難民營孩子們用樹葉折的千紙鶴,上面歪歪扭扭寫著 "中國爸爸"。
國際舞臺上的和平使者
在黎巴嫩南部的 "藍線" 邊境,中國掃雷工兵正在創(chuàng)造奇跡。這片被以色列和真主黨反復爭奪的雷區(qū),曾讓多國部隊望而卻步,因為每平方米平均埋著 3 枚地雷。但中國工兵分隊的探雷器每天在 45℃高溫下工作 10 小時,金屬部件燙得能煎雞蛋。 但當他們用 3 年時間開辟出 12 條安全通道,看著黎巴嫩農(nóng)民牽著牛走過曾經(jīng)的死亡地帶,所有傷痛都化作了田間的歡聲笑語。
中國維和部隊的存在,正在悄悄改寫國際維和的 "風險計算公式"。2019 年馬里人道救援行動中,最危險的加奧至莫普提段讓聯(lián)合國犯難,因為這里每公里有 2.7 次武裝襲擊記錄。中國維和部隊卻主動請纓,用上了 "東方智慧":無人機提前 2 小時偵察路線,裝甲車以 "之字形" 隊形前進,醫(yī)療組攜帶的急救包精確到每個士兵的血型。
截至 2025 年,中國累計派出 5 萬余人次維和人員,這個數(shù)字背后是無數(shù)個 "第一次":第一次在非洲修建全天候機場,第一次在中東實現(xiàn)雷場變良田,第一次在疫區(qū)建立移動血庫。更重要的是,中國維和部隊創(chuàng)造了維和史上最低的平民傷亡率,培養(yǎng)了 2000 多名當?shù)蒯t(yī)護人員,讓 "中國藍盔" 成為戰(zhàn)亂地區(qū)的 "安全符號"。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視察中國維和營地時說:"當其他國家計算任務風險時,中國軍人在計算需要守護的生命;當其他部隊選擇繞行時,中國車隊正在碾平地雷旁的道路。"
和平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無數(shù)雙握過鋼槍又捧過面包的手,是歷經(jīng)戰(zhàn)火卻依然愿意播種的勇氣,是跨越膚色的信任與守望。從蘇伊士運河的第一頂藍盔,到非洲油罐車上的 "中國維和" 貼紙,半個世紀的維和歷程告訴我們:真正的和平守護,始于對生命的敬畏,成于超越國界的擔當。
當中國維和士兵在馬里的星空下寫下 "待我回家,定帶和平種下",他們守護的不僅是某個地區(qū)的安寧,更是人類對無硝煙未來的共同向往。這頂天藍色的鋼盔,終將成為文明史上最溫暖的注腳 —— 它見證過戰(zhàn)火,卻始終面向陽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