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統(tǒng)一大勢,美國一邊渲染"渡輪威脅",一邊強索臺積電芯片產能。當"護臺"變"棄臺",這場博弈終局將如何改寫兩岸與世界的未來?
最近,《華爾街日報》爆料,稱中方正在推動特朗普政府調整涉臺立場,要求將“不支持臺獨”表述,改為白紙黑字的“反對臺獨”。
美國認為,這是中國即將“收臺”的信號。
與此同時,美國情報部門突然拋出一份聳人聽聞的報告,聲稱中國大陸的商用渡輪艦隊正在快速軍事化改造,連甲板都能起降直升機、運載兩棲戰(zhàn)車,暗示這些“民用船只”將成為未來收臺行動的秘密武器。
這份被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曝光的美國國防情報局機密報告顯示,有約30艘中國商用渡輪參與了解放軍登陸演習。
更驚人的是,美國智庫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宣稱,中國計劃在2026年前新建76艘大型渡輪。英國媒體還通過衛(wèi)星圖像捕捉到中國正在建造至少5艘特種駁船,這些龐然大物能在船頭伸出120米長的路橋,讓重型裝備直接跨過傳統(tǒng)上難以登陸的松軟灘頭。
美國在此時刻意放大這些數據的用意再明顯不過,就是試圖把中國的行動污名化為“軍事威脅”,好繼續(xù)擺布“臺獨”分子,并為可能的軍事干預制造借口。
但美國也很清楚,引爆臺海沖突對自身沖擊很大,臺灣海峽每年通航商船超過10萬艘次,承擔全球40%的集裝箱運輸量。
美軍若真敢引爆臺海沖突,不僅將面臨全世界的道德譴責,更會直接觸發(fā)解放軍的強力反擊。這種威脅在解放軍的多層次反介入體系面前,更像是一場虛張聲勢的心理戰(zhàn)。
最重要的是,美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插手臺灣問題,中國擁有世界上極強的海軍艦隊,當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和東風-26D反艦彈道導彈構筑起密不透風的“反介入/區(qū)域拒止”體系時,美國的軍事威懾正在變成一紙空談。
所以美國才急著在大陸“收臺”之前掏空臺灣。近日,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毫不掩飾地要求:臺灣必須把一半的高端芯片產能轉移到美國,否則華盛頓“無法保護”臺灣安全。
這番“五五分”的言論撕下了美國“護臺”的偽裝,臺積電這座被“臺獨”分子視為“護臺神山”的堡壘,在美國人眼中不過是可以隨時搬走的戰(zhàn)利品。
盧特尼克的邏輯很直白,既然武力保臺的成本高到無法承受,不如趁早把最值錢的芯片產能搶到手。
這哪里是保護?分明是戰(zhàn)略收割,是為最終“棄臺”做準備的供應鏈轉移。
而愚蠢的賴清德,竟然還打算配合美國,來一場“經濟自殺”,他表示,臺當局愿意和美國一起努力,“讓美國再度偉大”,并支持臺積電去美德日投資。他甚至再次拋出“兩岸互不隸屬”的言論。
對此,國臺辦發(fā)出痛批:賴清德、“臺獨”不過是撼樹蚍蜉,統(tǒng)一必勝,“臺獨”必亡!
國臺辦的話,幾乎是在對外宣告統(tǒng)一進程的加速。
而美國越是急著搬走臺積電這座“護臺神山”,越是證明美國面對如今的中國,已經束手無策。
美國著名經濟學專家理查德·沃爾夫近日發(fā)出“我們完蛋了”的絕望哀嘆,他在分析中指出,美西方集團如今只占全球產品的28%,而中國領銜的金磚國家已經占到35%。
《紐約時報》的報道更加直白,美國現代史上第一次面對在多數關鍵指標上都占優(yōu)的競爭對手。中國的制造產能是美國的2倍,全球70%以上的電池、電動汽車和關鍵礦物產自中國,造船能力甚至是美國的230倍。
在科技領域,中國的有效專利和被引用論文數量全面超越美國。這些硬數據勾勒出的,是一個守成大國面對新興強國時的結構性劣勢。
總而言之,現在的美國,已經是外強中干,根本難以承受和中國開戰(zhàn)而引發(fā)的慘烈后果。
這也注定,美國最終將被迫明確“反對臺獨”,因為這是大勢所趨。美國現在要做的,不是“阻止中國統(tǒng)一”而是如何拯救“管理衰敗”的自己。
臺海即將迎來終局,中國的綜合實力與戰(zhàn)略定力已經鎖定勝局,而美國在臺海的軍事冒險主義與經濟勒索,不過是霸權夕陽下的最后余暉。
美國或許可以搶走一些芯片產能,但搶不走中國統(tǒng)一的大勢;渡輪或許會被污名化,但14億國人的民心所向卻抹殺不了。
這場持續(xù)數十年的博弈,正在以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方式,走向它的必然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