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則新聞,令人后背發(fā)涼。江蘇如東的康先生存在銀行的35萬元,取款時竟發(fā)現(xiàn)賬戶余額為零。這筆錢是他辛苦攢下給兒子結婚用的,銀行卻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接劃走,理由是他十年前為別人做過擔保。
更讓人心驚的是,這不是什么電信詐騙,而是銀行親手操作。儲戶把錢托付給銀行,結果銀行反手就把錢“沒收”了——這不就像你把貴重物品寄存在保管處,保管處卻擅自把你的東西拿去抵債嗎?
事情經過值得每個在銀行存過錢的人仔細了解。2013年,康先生為趙某的20萬元借款提供擔保,后來趙某未能還款。2024年,銀行發(fā)現(xiàn)康先生賬戶里有存款,直接劃走了35萬元,不僅包括擔保的20萬本金和利息,還多劃了近10萬元。
法院的判決很明確:銀行違法。但整個過程暴露的問題,遠不止這一家銀行的違規(guī)操作那么簡單。
銀行什么時候成了“執(zhí)法機構”?
我們都知道,如果有人欠錢不還,債權人應該通過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判決并執(zhí)行。這是最基本的法律程序。但在這起事件中,銀行直接跳過所有司法程序,自己判斷、自己執(zhí)行,既當“法官”又當“法警”。
律師說得很清楚:銀行無權擅自扣劃儲戶資金。發(fā)現(xiàn)債務人財產線索,應該通過法院依法執(zhí)行。銀行這么做的本質,是把自己凌駕于法律之上。
你的存款,真的安全嗎?
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今天發(fā)生在康先生身上,明天可能發(fā)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為朋友、親戚做過擔保,后來事情過去多年早已忘記。但某天突然發(fā)現(xiàn),銀行賬戶里的錢不翼而飛。更可怕的是,像康先生這樣,銀行不僅劃走了擔保金額,還超額劃扣。
如果我們連把錢存在銀行都要提心吊膽,不知道哪天會被以各種理由劃走,那么整個金融系統(tǒng)的信用基石何在?
為什么銀行敢這么肆無忌憚?
說白了,就是違法成本太低。在這個案例中,銀行最后只需要退還多劃的9萬余元,賠償3000多元利息損失。相比于擅自劃走35萬元的行為,這點代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每次違規(guī)操作的代價只是“把不該拿的錢還回去”,那銀行當然愿意冒險。成功了就賺到,失敗了也沒什么損失——這樣的“生意”,誰不愿意做?
銀行的雙重標準
值得玩味的是,如果是儲戶欠銀行錢,比如房貸逾期,銀行會嚴格按照合同和法律程序,先催收,再起訴,最后通過法院執(zhí)行。整個過程合法合規(guī),一步都不會少。
但輪到銀行要收儲戶的錢時,程序就變得“簡潔高效”起來——不需要法院判決,不需要通知儲戶,直接劃走。這種雙重標準,暴露的是銀行在交易中的強勢地位和對儲戶權益的漠視。
對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樣,談談我的個人兩點看法:
第一,銀行業(yè)需要更嚴厲的懲罰性賠償機制。目前這種“退還本金+象征性利息”的處理方式,根本不足以遏制銀行違規(guī)操作的沖動。應該引入懲罰性賠償,讓違規(guī)者付出沉重代價。比如,擅自劃扣儲戶資金,除了全額返還,還要支付三倍以上的賠償金。只有讓銀行感到“肉疼”,它們才會真正尊重儲戶權益。
第二,每個儲戶都要學會自我保護。在銀行辦理業(yè)務時,仔細閱讀每一份文件,不隨意簽署空白合同,不為不了解的風險做擔保。定期查詢個人征信報告,了解自己的擔保記錄。大額存款分散存放,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最重要的是,一旦權益受損,要像康先生一樣勇敢起訴維權——你的每一次維權,都是在推動這個行業(yè)變得更好。
周五安好!
感謝你讀到最后!
點贊就是最好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