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美國國防部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助理部長約翰·諾日前在參議院表示,韓國的多項防務能力可以為遏制“咄咄逼人”的中國出上一份力。
10月上旬,華盛頓國會山的聽證會現(xiàn)場傳出這句話。時間不巧,韓國國內(nèi)剛好在討論對外路線。地點在美國,但矛頭直指首爾的選擇,這就把話題推到了臺面上。
先說一個事實:過去兩年,美國不斷把盟友往一個方向攏。2023年8月在戴維營,美、日、韓三方領袖會晤,聯(lián)合文件里第一次同時提到“維護臺海和平穩(wěn)定”。這不是隨口一說,是把區(qū)域安全話題放在三邊合作里。簡評一下:這等于把韓國的安保議題同更大的地區(qū)爭端綁在一起。接著看下一個事實:駐韓美軍約2.8萬人,核心任務仍是嚇阻朝鮮,但美方常把“印太安全”掛在嘴上,要求盟友的能力可以挪到更廣的方向用。
再說另一個事實:中國長期是韓國最大貿(mào)易伙伴。2016年“薩德”風波后,韓國旅游、零售、娛樂業(yè)直接受傷,企業(yè)賬面都能看到坑。與此同時,美國從2022年起收緊對華芯片、設備出口控制,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國的工廠多次申請豁免。簡評一下:一邊是安全綁得很緊,一邊是生意綁得很深,任何單邊動作都會立刻反噬到經(jīng)濟和供應鏈。
同樣需要擺在桌面上的事實:韓國政治現(xiàn)在是“總統(tǒng)與在野黨對拉”。總統(tǒng)尹錫悅把同美、同日的安全合作做實,在聯(lián)合演訓、情報共享上加碼。另外,在野黨領袖李在明多次強調(diào)要避免被卷入外部軍事沖突,主張走更強的防務自主。簡評一下:一個偏向把安全鎖死在同盟里,一個強調(diào)把手里能動的安全按鈕做大,立場不同,但都要面對同一個問題——美國要韓國在對華問題上“更明確”。
接著往下看事實:韓國軍費連年增長,自研潛艇、導彈、KF-21戰(zhàn)機都在推進;武器出口增長,向波蘭、中東賣出不少大單。與此同時,軍隊的主戰(zhàn)部署、情報和指揮鏈條仍和美軍深度耦合。簡評一下:自主是方向,但短期很難把鏈條一下子拆開。因為這個,所謂“把駐韓美軍的任務壓回只盯朝鮮”,在操作層面并不容易。
還有一個現(xiàn)實:商界的擔憂在升溫。韓國對外商協(xié)會提醒,若因站隊導致供應鏈二選一,受沖擊最大的就是半導體、汽車、化工這三塊。同時,中美都在拉伙伴搞本地化,結(jié)果讓韓國企業(yè)在兩邊都得加碼投資、分散產(chǎn)線,成本直線上升。簡評一下:企業(yè)要的是確定性,政治給到的是不確定性;這時政府更要把話說清楚、把紅線劃清楚。
與此同時,美國會繼續(xù)發(fā)出類似約翰·諾的信號。原因很簡單:美方希望盟友的防務能力可以在更廣范圍用,哪怕是情報、后勤、彈藥補給這種“后場”角色。韓國這邊如果選擇“既不開槍,也不關燈”,就要拿出替代方案,比如擴大多邊對話、把危機溝通機制做實。再說一個正在到來的節(jié)點:今年11月,APEC領導人會議周將在釜山舉行,中美高層大概率都在場。
所以,最實際的思路就是兩條線一起走。第一,安保上堅持“不被動擴線”,把對朝任務說死,說清在區(qū)域議題上的邊界;第二,經(jīng)濟上把“抗壓墊”鋪好,繼續(xù)爭取芯片設備豁免、推進供應鏈早預警機制,并用APEC等場合促成中美坐下來談幾個具體問題,比如民航恢復、簽證便利、產(chǎn)業(yè)對話重啟,這些都是能立刻減壓的事。
傍晚的釜山港,起重機一下一下把去往青島和洛杉磯的集裝箱吊上船,海風很硬,碼頭工人把手套又捏緊了一些。等到領導人車隊開進會議中心的那天,韓國能不能在會場里安排一小時,讓中美把最難的話當面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