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xiàn)在入手150萬的房子,再過五年,也就是2030年還能 值多少錢?
其實不用猜,王健林和李嘉誠的話,早就把答案告訴你了,不是說他們能精準預測多少錢,而是他們看透了房地產(chǎn)的底層邏輯,買房早就過了閉眼買都漲的年代,2030年的房價,本質(zhì)是好房更值錢,差房賣不掉的分化。
先看王健林,去年十月在行業(yè)論壇上還說,未來五年房子會分化成兩個世界,一線、核心二線的好房子,可能再漲25%-30%。
三四線的房,普遍得跌15%-20%,他自己的萬達早就這么干了,從2018 年開始就拋售重資產(chǎn),把非核心城市的地產(chǎn)項目砍了大半,轉(zhuǎn)而重倉一二線的商業(yè)綜合體。
王健林敢這么判斷,無非是看準了三個因素。
第一個是人,2024年北上廣深人口凈增230萬,但全國157個城市都在往外跑,年輕人都往有工作機會的大城市擠,三四線房子沒人接盤,跌是必然。
第二個是供應,全國六億棟房,按一棟住5人算,夠30億人住了,他早說過沒哪個國家房地產(chǎn)能熱過50年,中國房改都30多年了,供應量早到頂了。
第三個是收入,深圳家庭不吃不喝 48.1 年才能買房,疫情后居民負債率飆到 71.5%,兜里沒錢,再貴的房也撐不住。
再看李嘉誠,他的操作和那句地段、地段還是地段的老話,就是最明確的答案。
這幾年他陸續(xù)賣掉內(nèi)地非核心城市的資產(chǎn),比如早年拋售上海世紀匯廣場、廣州西城都薈,留下的基本是一線城市核心區(qū)的商業(yè)地產(chǎn)。
去年有媒體問他對內(nèi)地樓市的看法,他只說選對地方比什么都重要,潛臺詞跟王健林完全對上了:只有人口、產(chǎn)業(yè)、配套聚在一起的地方,房子才值錢。
順著這兩位的思路,2030年150萬的房子值多少錢,其實能算出個大概,關鍵看你的房子在哪。
要是在一線或強二線城市的核心區(qū),比如北京海淀、上海浦東,或者杭州未來科技城、成都高新區(qū)這種地方,2030年大概率能增值。
但要是在三四線城市,情況就糟多了,2024年三線房價已經(jīng)跌了3.7%,四線房銷量暴跌17.5%,掛出去半年沒人問都是常事。
按王健林說的15%-20%跌幅算,150萬的房子可能跌到90萬到105萬,相當于白虧一輛寶馬5系。
那些沒產(chǎn)業(yè)支撐的小城,比如有些資源型城市,年輕人全走了,房子空置率超40%,到2030年可能跌得只剩一半,還沒人接盤。
哪怕在同一個城市,差別也大得很,王健林有個判斷很準,寧愿買核心區(qū)小一點的舊房子,也別貪便宜買遠郊大新房。
可能有人問,就沒有普適的保值標準嗎,其實李嘉誠的地段論早就給了答案,只不過得加兩個前提:人口流入和配套成熟。
王健林選萬達廣場的位置也按這個邏輯,先看城市人口是不是在漲,再看三公里內(nèi)有沒有地鐵、學校、大型商場,最后看周邊產(chǎn)業(yè)能不能留住人。
符合這三點的房子,哪怕在二線城市,也能扛住跌勢,比如成都高新區(qū),2025年一季度二手房成交量同比漲了27.6%,就是因為產(chǎn)業(yè)和配套都硬。
說到底,2030年150萬的房子值多少錢,沒有標準答案,但有明確的判斷邏輯,核心城市核心區(qū)的優(yōu)質(zhì)房能保值增值,三四線非核心區(qū)的房子大概率縮水,中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王健林和李嘉誠的觀點之所以近乎明示,就是因為他們都看透了, 買房的邏輯早就從有沒有變成了好不好,選對了地方是資產(chǎn),選錯了就是負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