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運城新聞網(wǎng))
一、發(fā)掘概況
轅村遺址位于山西省夏縣裴介鎮(zhèn)轅村南部,是一處以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期遺存為主體的古代聚落遺址,外圍有廟底溝文化時期的環(huán)壕圍繞,東北部被現(xiàn)代村莊和廠房疊壓。遺址地處運城鹽湖北側(cè)、古蘆溝河岸邊臺地上,屬青龍河的下游河段。遺址東、南面為崎嶇高聳的中條山脈,西、北面為相對低緩的鳴條崗丘陵(圖一)。
圖一 遺址位置示意圖
2005~200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等單位曾對轅村遺址開展過調(diào)查和發(fā)掘,發(fā)掘面積500平方米。2018年,為配合基建項目建設(sh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和運城市考古隊聯(lián)合對遺址進行了勘探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發(fā)掘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兩次發(fā)掘均發(fā)現(xiàn)較多新石器時代及夏商等時期的遺跡,出土大量遺物,但未發(fā)現(xiàn)有早商時期墓葬。
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為配合吉林大學考古學院2021級考古學專業(yè)本科生田野考古實習和國家文物局開設(shè)2023年度田野考古實踐訓練班,2023年8~12月,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等單位聯(lián)合對轅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區(qū)分為東北、西南兩部分,共布設(shè)5米×5米探方72個、5米×3米和5米×4米探方各1個,揭露面積約1500平方米(圖二)。清理出新石器時代、夏至早商時期、戰(zhàn)國時期、宋金時期的房址、灰坑、窯址和墓葬等遺跡38處,出土陶器、銅器、玉石器、骨器等遺物。此次發(fā)掘所獲主要為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遺存,早商時期遺存數(shù)量很少,其中4座早商時期的墓葬(編號為M8、M12、M15、M16)保存較好,出土遺物豐富,是研究晉南地區(qū)早商文化的重要資料?,F(xiàn)將這4座墓葬的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二 2023年度發(fā)掘區(qū)位置及探方分布圖
二、地層堆積
2023年發(fā)掘區(qū)位于轅村遺址的東部居中,地勢平坦開闊且西高東低,文化堆積西薄東厚。整個發(fā)掘區(qū)地層堆積可分三層,現(xiàn)以T4545北壁地層剖面為例介紹如下(圖三)。
圖三 T4545北壁地層剖面圖
1.淺黃褐色砂質(zhì)黏土 2.紅褐色砂質(zhì)黏土
第1層:近現(xiàn)代耕土層。淺黃褐色砂質(zhì)黏土,土質(zhì)較疏松,厚0.22~0.32米。包含大量植物根系、磚塊、陶瓷片等。
第2層:宋金時期文化層。紅褐色砂質(zhì)黏土,土質(zhì)較致密,厚0.18~0.3米。包含大量植物根系和少量料礓石、草拌泥、紅燒土塊等,出土陶瓷片數(shù)量較少。M12、H67、H168疊壓于此層下。
第3層:廟底溝文化層。僅在發(fā)掘區(qū)中部偏南局部分布,T4545內(nèi)未見該層堆積。
第3層下為黃白色生土,致密、堅硬。
三、墓葬介紹
4座墓葬中M8和M12位于東北發(fā)掘區(qū)中部,其中M8位于T4645東部,少部分壓在東隔梁下。M12位于T4545北部,少部分壓在北隔梁下。兩墓相鄰,大致呈東北-西南向并行排列,附近零星分布同時期灰坑,該區(qū)域應是轅村遺址早商時期遺存分布的東北邊緣地帶。M15和M16均位于T3838南擴方,為西南發(fā)掘區(qū)的南部邊緣,早商時期的灰坑和房址相對集中地分布在墓葬周圍。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平面近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墓葬均疊壓于第2層下,其中M8打破東下馮文化灰坑H181和廟底溝文化房址F19,M12打破廟底溝文化灰坑H67和H168,M15和M16均打破西王村三期文化房址F17(圖四)。
圖四 墓葬所在探方遺跡分布平面圖
一
M8
墓葬方向43度?,F(xiàn)存墓坑平面近圓角長方形,墓口距地表0.44~0.48米,口長2.34、寬0.74~0.93米,坑深0.5~0.52米,墓壁較直,平底。墓內(nèi)填深灰褐色花斑土,夾雜較多料礓石,土質(zhì)較疏松,內(nèi)含少量燒結(jié)土塊、炭屑等。墓坑正中有一長方形木質(zhì)單棺,僅存棺痕,長2.04、寬0.75米,棺板痕寬0.07~0.1米。人骨保存一般,為單人俯身直肢一次葬,頭向東北,雙手疊壓于腹部之下,下肢平直,雙足并攏,足尖向東。經(jīng)初步鑒定,墓主為約45歲的男性。墓內(nèi)隨葬器物6件,其中陶斜弧腹盆、鼓腹盆置于墓主頭端棺上,陶鬲、斝、圓陶片和玉柄形器置于棺內(nèi)墓主下肢右側(cè)(圖五;圖六)。
圖五 M8平面、剖視圖
1.陶斜弧腹盆 2.陶鼓腹盆 3.陶鬲 4.陶斝 5.圓陶片 6.玉柄形器
圖六 M8(西北→東南)
陶鬲 1件(M8∶3)。夾砂灰陶。侈口,圓唇,折沿,束頸,鼓腹,襠較高,尖錐狀足。近唇緣有一周折棱,器身飾較細的豎向繩紋,襠部飾橫向細繩紋,足根素面。足與器身有較明顯的接痕??趶?3.9、高16厘米(圖七,3;圖八)。
圖七 M8出土遺物
1.陶斝(M8∶4) 2.陶斜弧腹盆(M8∶1) 3.陶鬲(M8∶3) 4.玉柄形器(M8∶6) 5.圓陶片(M8∶5) 6.陶鼓腹盆(M8∶2)
圖八 陶鬲(M8∶3)
陶斝 1件(M8∶4)。夾砂灰陶。侈口,圓唇,高領(lǐng),長頸斜直略內(nèi)弧,袋狀足,尖錐狀實心足根。頸側(cè)有一豎向條形鋬,鋬位于其中一個袋足中軸線上,與另兩袋足連線垂直??谘貎?nèi)側(cè)有兩周折棱,器表飾細密的豎向繩紋,領(lǐng)部繩紋基本被抹平,襠部飾橫向細繩紋,足根素面??趶?5.2、高20.2厘米(圖七,1;圖九)。
圖九 陶斝(M8∶4)
陶鼓腹盆 1件(M8∶2)。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平折沿,沿面較窄,平底內(nèi)凹。上腹飾一周以兩周弦紋為邊界的網(wǎng)格紋帶,其下飾三周弦紋和縱向細繩紋,器底見有交錯繩紋??趶?2.9、底徑9~9.5、高16.4~17.6厘米(圖七,6;圖一〇)。
圖一〇 陶鼓腹盆(M8∶2)
陶斜弧腹盆 1件(M8∶1)。泥質(zhì)灰陶。器形不規(guī)整。敞口,圓唇,卷沿,平底略內(nèi)凹。器表飾繩紋和一周弦紋,口沿下紋飾大部分被抹平,器底不見繩紋。腹內(nèi)壁有較多平行的細密旋痕??趶?1.6~33、底徑10.7~10.9、高13.9~14.7厘米(圖七,2;圖一一)。
圖一一 陶斜弧腹盆(M8∶1)
圓陶片 1件(M8∶5)。夾細砂黑褐陶,陶色不均勻。平面為較規(guī)整的圓形,橫截面近梯形。兩面平整,側(cè)緣磨平,底緣殘留小部分斷茬。直徑3.7、厚0.6厘米(圖七,5)。
玉柄形器 1件(M8∶6)。黃綠色。通體磨制光亮。平面為扁平長方形,柄首兩側(cè)弧形內(nèi)收為頸,柄身兩側(cè)平直,至下端漸窄。素面。長6.8、寬2、厚0.4~0.6厘米(圖七,4;圖一二)。
圖一二 玉柄形器(M8∶6)
二
M12
墓葬方向30度?,F(xiàn)存墓坑平面近長方形,墓口距地表0.51~0.56米,口長2.32~2.54、寬0.86~1.12米,坑深0.7米,墓壁較直,底部呈南低北高的緩坡狀。墓內(nèi)填土可分兩層,皆為夾雜料礓石的花斑土,較疏松,出土少量陶片。上層為淺黃褐色土,內(nèi)含少量草木灰和較多植物根系。下層為深灰褐色土,內(nèi)含較多草木灰、紅燒土顆粒等。葬具為木質(zhì)單棺,僅存棺痕,長2.18~2.3、寬0.62~0.82米,棺板痕寬0.06~0.22米。棺與墓壁之間有熟土二層臺,北側(cè)長約1、寬0.12~0.16米,南側(cè)長約0.9、寬0.06~0.1米,西側(cè)長約2.4、寬0.06~0.19米,東側(cè)長約2.52、寬0.07~0.16米。人骨保存一般,為單人俯身直肢葬,頭向東北,左手置于髖骨下部,右手垂于身下,下肢伸直。結(jié)合顱骨和牙齒磨損程度,初步判斷墓主為年齡約35歲的男性。出土器物7件,其中棺頂靠近足端位置放置殘碎的陶鼓腹盆、斜弧腹盆和罐各1件,棺內(nèi)右腳踝東側(cè)橫置1件陶鬲,左腳踝西側(cè)立有1件陶鬲,其下橫置1件銅爵。銅爵口沿近流處有1個羊下頜骨,可能是從陶鬲中散落出來的。另在墓主左手腕下方放置1件銅刀(圖一三;圖一四)。
圖一三 M12平面、剖視圖
1.陶斜弧腹盆 2.陶鼓腹盆 3、4.陶鬲 5.銅爵 6.銅刀 7.陶罐 8.羊下頜骨
圖一四 M12(東南→西北)
陶鬲 2件。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折沿,束頸,深腹略鼓,襠較高,尖錐狀足。沿面有一周折棱,器身飾較細的豎向繩紋,襠部飾橫向細繩紋,足根素面。足與器身有較明顯的接痕。M12∶3,口徑14.6、高18.6厘米(圖一五,5;圖一六)。M12∶4,口徑13.5、高16.9厘米(圖一五,7;圖一七)。
圖一五 M12出土遺物
1.陶罐(M12∶7) 2.陶斜弧腹盆(M12∶1) 3.銅爵(M12∶5) 4.銅刀(M12∶6) 5、7.陶鬲(M12∶3、4) 6.陶鼓腹盆(M12∶2)
圖一六 陶鬲(M12∶3)
圖一七 陶鬲(M12∶4)
陶鼓腹盆 1件(M12∶2)。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卷沿,束頸,平底內(nèi)凹。上腹飾兩組各兩周凹弦紋,下腹飾豎向細繩紋,器底飾交錯細繩紋??趶?8.6、底徑10.7、高17.3厘米(圖一五,6;圖一八)。
圖一八 陶鼓腹盆(M12∶2)
陶斜弧腹盆 1件(M12∶1)。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卷沿,束頸,平底。上腹飾兩周凹弦紋,下腹飾豎向細繩紋,器底不見繩紋??趶?7.6、底徑8.9、高13.3厘米(圖一五,2;圖一九)。
圖一九 陶斜弧腹盆(M12∶1)
陶罐 1件(M12∶7)。泥質(zhì)灰陶,肩部經(jīng)磨光。小口微侈,方唇,平沿,直領(lǐng),圓肩,深腹,平底內(nèi)凹。領(lǐng)外側(cè)有一周凸棱,肩部飾三組六周凹弦紋,腹部飾豎向繩紋和一周凹弦紋,底部飾交錯繩紋??趶?3.4、底徑7.6、高23厘米(圖一五,1;圖二〇)。
圖二〇 陶罐(M12∶7)
銅爵 1件(M12∶5)。敞口,槽狀流微上揚,流與口之間置三棱狀矮柱,近圓形柱帽,短尖尾略上翹,上腹近直,下腹外鼓,上下腹間以一扁拱形鋬相連,平底,三尖錐狀足略外撇。流尾長12.6、底徑6.8、高16.6厘米(圖一五,3;圖二一)。
圖二一 銅爵(M12∶5)
銅刀 1件(M12∶6)。直背,前鋒尖銳,刃部微弧,直柄呈長方形。長22.2、刀身寬3.3、柄寬1.3厘米(圖一五,4)。
三
M16
墓葬方向40度。現(xiàn)存墓坑平面近圓角長方形,墓口距地表1.02~1.14米,口長1.72、寬0.6米,坑深0.17~0.3米,墓壁近直,底部較平。墓內(nèi)填黑灰色砂質(zhì)黏土,較致密,內(nèi)含少量陶片及較多草木灰、料礓石和植物根系。未見明顯的葬具痕跡。人骨保存較差,為單人俯身直肢葬,頭向東北,面朝西北,雙臂較直,置于身體兩側(cè),雙腿伸直。墓主為未成年個體,性別不明。出土陶器3件,其中左側(cè)股骨西部有1件陶鬲,右側(cè)脛、腓骨南部有1件陶豆,足端有1件陶鼓腹盆(圖二二;圖二三)。
圖二二 M16平面、剖視圖
1.陶鬲 2.陶鼓腹盆 3.陶豆
圖二三 M16(西北→東南)
陶鬲 1件(M16∶1)。夾砂灰陶。器形較小且不甚規(guī)整。侈口,圓唇,卷沿,弧腹,襠較高,尖錐狀足。近唇緣有一周凹槽,器身飾較細的豎向繩紋,襠部飾橫向細繩紋,足根素面。足與器身有較明顯的接痕。口徑11.6、高14.2厘米(圖二四,2;圖二五)。
圖二四 M16出土陶器
1.鼓腹盆(M16∶2) 2.鬲(M16:1) 3.豆(M16∶3)
圖二五 陶鬲(M16∶1)
陶鼓腹盆 1件(M16∶2)。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寬折沿,深腹,近平底。上腹飾三周凹弦紋,下腹及器底飾豎向交錯繩紋,底部紋飾模糊??趶?6.5、底徑8.9、高16.9厘米(圖二四,1;圖二六)。
圖二六 陶鼓腹盆(M16∶2)
陶豆 1件(M16∶3)。夾砂灰陶。敞口,圓唇,盤內(nèi)腹稍深,粗柄較高,圈足略外撇。素面。圈足內(nèi)壁不甚光滑,有輪旋痕跡。口徑14.2、圈足徑8.4、高11.4厘米(圖二四,3;圖二七)。
圖二七 陶豆(M16∶3)
四
M15
墓葬方向60度。現(xiàn)存墓坑平面近圓角長方形,墓口距地表0.73~0.83米,口長0.84、寬0.37米,坑深0.08~0.18米,斜壁,平底。墓內(nèi)填黃褐色砂質(zhì)黏土,土質(zhì)較致密,內(nèi)含少量陶片和較多料礓石顆粒、植物根系。未發(fā)現(xiàn)明顯葬具痕跡。人骨保存較差,為單人仰身直肢一次葬,頭向東北,面朝北,下肢微屈。墓主為未成年個體,性別不明。出土陶鬲1件,已破碎散落于足端(圖二八;圖二九)。
圖二八 M15平面、剖視圖
1.陶鬲
圖二九 M15(西南→東北)
陶鬲 1件(M15∶1)。夾砂灰陶。器形較小且變形嚴重。侈口,圓唇,卷沿,束頸,弧腹,襠較高,圓錐狀足。器表飾較細的豎向繩紋,凹陷的襠部繩紋方向與腹部不甚一致,足部大部分繩紋被刮去或抹去??趶?4.4、高17.3厘米(圖三〇,2;圖三一)。
圖三〇 M15及其上地層出土陶鬲
1.T3838南擴方②︰1 2.M15∶1
圖三一 陶鬲(M15∶1)
另在T3838南擴方的第2層中出土1件可復原的早商時期陶鬲,因M15和M16均疊壓于T3838第2層下,且都隨葬陶鬲,兒童墓的墓穴又較淺。所以該陶鬲可能是某座早商時期墓葬的隨葬品被擾亂至其上地層中,故而在此一并介紹。
陶鬲 1件(T3838南擴方②∶1)。夾砂灰陶。侈口,圓唇,卷沿,深腹略鼓,襠較高,尖錐狀足。器表飾豎向繩紋,頸部以上繩紋被刮抹,凹陷的襠部繩紋方向與腹部不甚一致,足根素面。足與器身有較明顯的接痕??趶?7.5、高20.1厘米(圖三〇,1;圖三二)。
圖三二 陶鬲(T3838南擴方②︰1)
四、結(jié)語
此次發(fā)掘的4座墓葬的形制、葬式與隨葬器物組合具有早商時期中小型墓葬的特點。墓葬均為南北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式為單人俯身和仰身直肢葬,其中M8隨葬陶鬲、斝、斜弧腹盆、鼓腹盆、圓陶片和玉柄形器,M12隨葬陶鬲、罐、斜弧腹盆、鼓腹盆和銅爵、刀,M16隨葬陶鬲、豆和鼓腹盆,M15隨葬單件陶鬲。在這些陶器中,M8的陶盆、M12的陶盆和罐,以及M15、M16隨葬陶器出土時皆已嚴重破碎,應屬于下葬時對陶器人為進行破壞的碎器葬習俗。
墓葬出土器物的形制和紋飾特征,與二里崗下層文化第二期的同類器相近。其中M8和M12所出陶鬲(M8∶3、M12∶3)與河南鄭州銘功路制陶遺址陶鬲(C11M113∶3)形制相似,陶斝(M8∶4)整體形制與鄭州商城西墻陶斝(CWM9∶2)相似,僅鋬略有不同,M8和M12所出陶鼓腹盆(M8∶2、M12∶2)分別與鄭州南關(guān)外遺址出土的陶鼓腹盆(C9.1T106②∶10、C5T22②∶29)形制近似,銅爵(M12∶5)與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商代墓地中型墓M8出土銅爵(M8∶2)形制近同,而西吳壁M8所出陶器亦屬于二里崗下層文化第二期,再次證明這類銅爵的年代。M15、M16和T3838南擴方第2層出土的陶鬲與二里崗遺址下層文化第一期典型單位C1H9出土陶鬲相比,袋足變瘦,實足根變粗短,繩紋也更粗,其年代應稍晚。因此,器物特征反映出這4座墓葬的下葬年代應在二里崗下層文化第二期,即早商文化第一期二段。從轅村遺址的遺存特征和地理位置來看,這4座墓葬屬于二里崗文化東下馮類型。
山西夏縣東下馮夏商時期遺址位于青龍河上游的中條山腳下,是這一時期該區(qū)域內(nèi)的核心聚落。轅村遺址位于青龍河的下游,空間距離上更加接近運城鹽湖(見圖一)。從聚落的規(guī)模和等級來看,轅村遺址明顯要低于東下馮遺址,而在這里能發(fā)現(xiàn)隨葬青銅禮器的中小貴族墓葬,說明轅村遺址可能位于從鹽湖通往東下馮遺址的交通要道上。因此這4座早商時期墓葬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晉南地區(qū)早商文化分布格局提供了重要材料。
附記
本文得到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項目“國際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北方史前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2024-265)的資助。2023年轅村遺址考古發(fā)掘項目負責人為林森,參加墓葬發(fā)掘和資料整理的還有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林珊、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劉娟、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劉彥辰等。本文遺跡照片和線圖由何林珊、劉娟、劉彥辰等拍攝、繪制,器物照片和線圖由周冰、林天駟拍攝、繪制。
執(zhí)筆:林森、鐘龍剛、陳醉、趙里萌、施光瑋、海青
來源:運城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