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刻板印象,去養(yǎng)育孩子
養(yǎng)女兒的家長總怕 “沒教好”,可很多時候,毀掉孩子的不是打罵,而是那些掛在嘴邊的 “好心話”“玩笑話”。
這些話像細小的針,慢慢扎進孩子心里,悄悄改變她對自己的認知 —— 覺得自己只能是 “淑女”,不能太活潑;覺得愛美是 “不務(wù)正業(yè)”;覺得自己某方面天生不如男孩……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家有女兒,這 6 句話千萬別說,比打罵還傷孩子。
一、“你是女孩,要文靜點,怎么一點女孩樣都沒有!”
很多家長看到女兒瘋跑、大笑、爬樹,第一反應(yīng)就是皺著眉說這句話。
好像 “女孩樣” 只有一種:說話輕聲細語,坐著規(guī)規(guī)矩矩,連笑都得捂著嘴。
可孩子的天性哪分性別?有的女孩天生愛運動,跑起來像小旋風(fēng);有的女孩性格爽朗,說話直來直去,這些明明都是可愛的樣子,卻被貼上 “不像女孩” 的標(biāo)簽。
長期聽這話的女孩,會慢慢把 “活潑 = 不好”“真實 = 丟人” 記在心里。比如在幼兒園想跟男孩一起玩球,會突然想起媽媽的話,縮回手;明明想大笑,卻下意識捂住嘴,怕別人說 “沒規(guī)矩”。
時間久了,她會變得擰巴,不敢做真實的自己,甚至覺得 “我這樣是錯的”,慢慢失去自信。
其實女孩的樣子從來不是固定的,能溫柔讀詩,也能暢快打球;能安靜畫畫,也能大聲表達。
家長要做的不是 “糾正” 她的性格,而是告訴她:“你笑起來很有活力,跑跳的時候特別耀眼,只要不傷害別人,你想怎么活都可以?!?/p>
平時多帶她見不同的女性榜樣 —— 比如女運動員、女科學(xué)家,讓她知道 “女孩” 的人生有千萬種可能,不用困在 “淑女模板” 里。
二、“你怎么這么愛臭美?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扮自己”
小女孩喜歡穿公主裙、戴閃亮發(fā)卡,甚至把媽媽的口紅涂得滿臉都是,這在很多家長眼里成了 “不務(wù)正業(yè)”,忍不住吐槽 “就知道臭美,心思不用在學(xué)習(xí)上”。
可家長不知道,孩子 “打扮” 不是為了 “吸引別人”,而是在探索 “我是誰”—— 選粉色裙子是因為喜歡溫柔,戴藍色發(fā)卡是覺得很酷,這是她第一次嘗試 “表達自我”。
要是總說她 “愛臭美”,孩子會慢慢覺得 “喜歡漂亮是錯的”。比如上學(xué)前想選自己喜歡的衣服,會猶豫 “媽媽會不會說我臭美”;青春期開始在意形象,會偷偷摸摸,怕被說 “心思不正”。
更可惜的是,很多孩子天生有審美天賦 —— 對顏色搭配敏感,能把簡單的東西擺得很精致,卻因為家長的打壓,慢慢丟掉了這份創(chuàng)造力。
不如換個方式跟孩子聊 “美”:她穿新裙子時,別說 “又臭美”,而是說 “你選的裙子配色真好看,很有眼光”;她想涂指甲油,告訴她 “在家可以涂,去幼兒園要方便活動,咱們選可水洗的好不好”。
還要讓她知道,美不只是穿得漂亮,認真做題的專注、幫助別人的善良,都是很美的樣子。
這樣孩子才會懂得 “美是自我欣賞,不是別人的評判”。
三、“女孩子嘛,XX 方面差點很正常,又不是男孩”
“女孩方向感差很正?!薄皵?shù)學(xué)學(xué)不好沒關(guān)系,男孩才擅長這個”—— 這些話家長可能覺得是 “安慰”,卻在悄悄給孩子貼標(biāo)簽。
好像女孩天生就該在某些領(lǐng)域 “認輸”,不用努力也不用嘗試。
可科學(xué)從來沒說過 “性別決定能力”,很多女孩數(shù)學(xué)比男孩好,方向感比大人還強,只是被這句話澆滅了嘗試的勇氣。
比如孩子第一次玩積木,搭不好哭了,家長要是說 “女孩動手能力差點,別玩了”,她可能再也不會碰積木;上學(xué)后數(shù)學(xué)考得不好,聽到 “女孩學(xué)數(shù)學(xué)難”,會直接放棄努力,覺得 “我天生就不行”。
長期下來,她會把 “我不如男孩” 刻進心里,遇到挑戰(zhàn)第一反應(yīng)是 “我不行”,而不是 “我試試”。
其實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練出來的,跟性別沒關(guān)系。家長可以陪她玩方向游戲 —— 比如用地圖找公園的出口,讓她當(dāng) “小向?qū)А?;一起搭樂高,從簡單的小房子開始,慢慢嘗試復(fù)雜的模型。
她做得不好時,別說 “你不行”,而是說 “這次比上次搭得穩(wěn)多了,再試試肯定更好”。讓她知道,只要愿意學(xué),沒有 “女孩學(xué)不會” 的東西。
四、“你是女孩,這么愛買東西可不好,以后沒人養(yǎng)得起”
帶女兒逛商場,她看到玩具、貼紙就走不動道,有的家長會開玩笑 “這么能買,以后誰養(yǎng)得起你啊”。
這話聽起來是玩笑,卻在告訴孩子 “你喜歡東西是貪心,會讓人討厭”。
孩子小的時候,看到喜歡的想要,是很正常的事,她還不懂 “錢” 的概念,只是單純表達 “我喜歡”,可家長的調(diào)侃會讓她覺得 “這種喜歡很丟人”。
慢慢的,她會開始壓抑自己的需求:看到想要的玩具,會攥著衣角不敢說;別人送她禮物,會趕緊說 “我不要”,怕被說 “貪心”。
更嚴重的是,她會產(chǎn)生 “不配得感”—— 覺得 “我不值得擁有好東西”,長大后買東西總選便宜的,遇到喜歡的人也不敢爭取,怕自己 “太貪心”。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建立 “需求規(guī)則”:比如每周給她一點零花錢,讓她自己決定買什么;她想要兩個玩具時,不是直接拒絕,而是說 “我們看看,這周零花錢能買一個,你選最喜歡的,或者攢兩周買另一個”。
這樣既教會她理財,又讓她知道 “喜歡東西不可怕,學(xué)會選擇就好”。
還要告訴她 “你值得擁有喜歡的東西,以后也能靠自己買到,不用靠別人養(yǎng)”。
五、“你是女孩,太要強了不好”
女兒在比賽中輸了哭,家長會安慰 “別這么要強,女孩子不用爭第一”;她想競選班干部,說 “太強勢沒人喜歡”。
好像 “要強”“有野心” 是男孩的專利,女孩就該 “溫柔”“佛系”。
可 “要強” 不是壞事,是孩子有目標(biāo)、肯努力的表現(xiàn),家長的否定會讓她慢慢收起自己的 “勁頭”,變得不敢爭取。
比如她想考班級第一,聽到 “別太要強”,會慢慢放松努力,覺得 “考不好也沒關(guān)系”;長大后遇到好的工作機會,會因為 “怕別人說強勢” 而放棄。
其實現(xiàn)在的社會,女孩也需要 “要強” 的勁頭 —— 學(xué)業(yè)上想進步,工作上想突破,這些都是很珍貴的品質(zhì),家長不該打壓。
不如肯定她的 “要強”:她輸了比賽哭,別說 “別要強”,而是說 “媽媽知道你想贏,這種努力的樣子特別棒,下次咱們再試試”;她想競選班干部,鼓勵她 “你愿意為班級做事,很有責(zé)任心,大膽去試試”。
讓她知道,“要強” 不是 “壞脾氣”,是 “有追求”,只要不傷害別人,想爭第一就去爭,想做最好就去做。
六、“你是姐姐,就得讓著弟弟 / 妹妹”
二胎家庭里,女孩當(dāng)姐姐,總會聽到 “你是姐姐,讓著點弟弟 / 妹妹”。不管對錯,只要弟弟妹妹哭了,先指責(zé)姐姐 “你怎么不讓著他”。
這話會讓姐姐覺得 “我的需求不重要,弟弟妹妹才重要”,慢慢學(xué)會壓抑自己:玩具被搶了不敢要,委屈了不敢哭,怕被說 “不懂事”。
時間久了,她會變得要么特別 “懂事”,什么都讓著別人,忘了自己的感受;要么特別叛逆,跟弟弟妹妹對著干,想通過這種方式找存在感。
而且這種 “偏心” 也會影響弟弟妹妹,讓他們覺得 “姐姐就該讓著我”,變得自私、不懂尊重。
家長要做的是 “公平對待”,而不是 “讓著小的”。比如玩具被搶了,先問清楚原因,不是直接說 “姐姐讓著弟弟”,而是說 “玩具是姐姐的,弟弟想玩要問姐姐同意,姐姐也可以跟弟弟輪流玩”。
平時多肯定姐姐的價值,比如 “弟弟很喜歡你這個姐姐,你教他搭積木,他學(xué)得特別快”,讓她知道 “姐姐不是‘讓的人’,是‘被需要的人’”。
七、女孩的成長,需要 “不設(shè)限” 的語言
其實養(yǎng)女兒最關(guān)鍵的,不是教她 “該做什么樣子”,而是讓她知道 “你可以做任何樣子”。那些 “你是女孩該怎么樣” 的話,本質(zhì)上是給她畫了個圈,讓她不敢跳出這個圈。
可現(xiàn)在的女孩,能當(dāng)科學(xué)家,能當(dāng)運動員,能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不需要被 “女孩該怎么樣” 束縛。
家長的每一句話,都在塑造孩子的世界。少一句否定,多一句鼓勵;少一句標(biāo)簽,多一句 “你可以”。
讓她知道,她值得被愛,值得擁有喜歡的東西,值得去爭、去闖,不用因為 “是女孩” 就放低自己。
這樣長大的女孩,才會自信、勇敢,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