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即將卸任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他任期的最后幾個小時里,通過首相官邸官網(wǎng),悄無聲息地甩出了一份長達6000字、7頁A4紙的“個人見解”,標題為《戰(zhàn)后八十年之際內閣總理大臣所感》。
這篇長文,像一根鋼針,精準地刺向了正在狂歡與混亂中的日本政壇。
一場精心策劃的制度拷問
許多人第一眼看到這份文件,或許會以為這只是又一篇呼吁和平、反思歷史的陳詞濫調。
但仔細讀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石破茂這次,玩了一次極其“越軌”的政治操作。
這份文件被特別標注為“個人見解”,它沒有經(jīng)過內閣會議的批準,甚至沒有征求過黨內大佬的意見。
這與1995年“村山談話”、2015年“安倍談話”那種需要內閣全體背書的官方聲明,有著天壤之別。
據(jù)透露,這份文稿前后修改了20次,顯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一次有預謀的“制度挑戰(zhàn)”。
石破茂在文中提出了一個振聾發(fā)聵的問題,一個歷任首相都在刻意回避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礇]能避免那場戰(zhàn)爭?
他沒有將戰(zhàn)爭歸咎于一兩個戰(zhàn)犯,也沒有歸咎于所謂的“國際形勢所迫”。
石破茂的矛頭直指日本戰(zhàn)前的國家制度本身。
他認為,從憲法、政府、議會,到軍隊、媒體,整個國家機器的每一個零件都出了問題,最終導致了整個國家在錯誤的道路上失控狂奔。
石破茂的分析極其犀利,他指出了四大制度性病根:
第一,是軍事的徹底失控。
他點名《明治憲法》第11條,這一條賦予了天皇“陸海軍統(tǒng)帥權”,使得軍部可以完全繞開政府,直接向天皇負責。
這導致了“文官統(tǒng)制”的崩潰,軍方可以無視內閣的指令隨意調動部隊,政府對軍隊毫無約束力。
第二,是整個社會的非理性狂熱。
在軍國主義的裹挾下,媒體和教育機構成了鼓吹戰(zhàn)爭的急先鋒,任何理性的、反戰(zhàn)的聲音都會被扣上“國賊”的帽子并被無情打壓。
第三,是經(jīng)濟困境與外交孤立。
國內的大蕭條和高失業(yè)率,讓政府急于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矛盾;而《華盛頓海軍條約》等國際限制,又讓日本感覺自己被世界拋棄和圍堵,從而走向了極端。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點,是政府與議會協(xié)調機制的徹底癱瘓。
軍部手握獨立的預算大權,還能直接向天皇進言,首相的權威被完全架空,國家決策機制名存實亡。
石破茂的這番剖析,與其說是在反思80年前的歷史,不如說是在給今天的日本敲響警鐘。
他特別強調,在當下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擁有“自衛(wèi)和震懾力量”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制度的制衡,一個強大的軍事組織,也可能在瞬間給國家?guī)頍o法挽回的災難。
這番話的指向性再明確不過了。
近年來,日本不斷突破和平憲法的限制,防衛(wèi)開支連年暴漲,并積極尋求所謂的“對敵基地反擊能力”。
石破茂的反思天花板
石破茂的這篇“個人見解”,無疑展現(xiàn)了巨大的政治勇氣。
在日本政壇普遍右轉,高市早苗這類強硬派人物都能當選總裁的大背景下,他敢于如此深刻地解剖自己國家的制度病根,其深度甚至超過了戰(zhàn)后任何一位首相。
在野黨國民民主黨黨首玉木雄一郎就評價說,石破茂對制度問題的洞察“很新穎、有一定意義”。
然而,這篇看似深刻的反思,卻有著一個明顯且堅硬的“天花板”。
石破茂的勇氣,到此為止了。
最關鍵的一點是,在長達6000字的文章里,石破茂通篇都在用“那場戰(zhàn)爭”這個中性詞匯,他小心翼翼地、系統(tǒng)性地回避了“侵略”這兩個字。
這絕非偶然的疏忽。
同時,全文沒有任何形式的道歉。
他沒有對日本在二戰(zhàn)期間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任何歉意。
更有甚者,他在文中明確表示,自己“繼承了”歷代日本內閣的立場。
這句話相當于給自己設置了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表明他無意在歷史認知問題上,與日本政府過去的主流論調公開決裂。
最耐人尋味的是他對天皇戰(zhàn)爭責任的回避。
石破茂在分析《明治憲法》時,明確提到了天皇的“統(tǒng)帥權”是制度漏洞的核心。
可就在問題即將觸及最敏感地帶時,他卻話鋒一轉,稱“元老們”去世后制衡機制消失,然后便戛然而止,不再深入。
天皇在戰(zhàn)爭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這個問題,石破茂碰了一下,又迅速縮了回去。
這是日本戰(zhàn)后政治中一個誰也不敢觸碰的“禁區(qū)”,石破茂也不例外。
這種矛盾的姿態(tài),其實與他不久前在聯(lián)合國的演講如出一轍。
那次演講,同樣因為回避“侵略”和“道歉”而受到批評。
這顯示出石破茂在歷史問題上的一種擰巴心態(tài):他想在右翼勢力和國際輿論之間找一個平衡點,既要展現(xiàn)反思的姿態(tài),又不敢觸碰問題的本質。
正如許多評論指出的那樣,石破茂“有勇氣反思,但沒勇氣認錯”。
他敢于向自己國家的制度開刀,卻不敢承認自己國家對別國犯下的罪行。
這種“勇敢的懦弱”,恰恰是日本在歷史反思問題上根深蒂固困境的縮影。
他們可以承認自己“失敗”了,承認自己的制度“走錯了路”,但很難讓他們承認自己是“加害者”,是“侵略者”。
石破茂的這篇臨別贈言,在日本政壇激起了巨大的波瀾。
高市早苗連夜召開記者會,公開表示反對,認為這會“撕裂歷史共識”。
一些在野黨則諷刺他“在位時不做,下臺了才說,令人懷疑其資格”。
反對者們很聰明,他們避開了石破茂提出的制度問題,轉而攻擊他發(fā)言的程序、時機和動機,這恰恰說明他們無法正面回應那場深刻的“制度拷問”。
在即將離任的最后時刻,石破茂以一種近乎“政治自爆”的方式,為這個急速右轉的時代,留下了一聲孤獨的吶喊。
他問出了那個關鍵問題:“為什么沒能避免戰(zhàn)爭?”。
但可悲的是,在他身后,即將登上政治舞臺中心的人,似乎對這個問題毫無興趣。
這份6000字的“個人見解”,或許無法改變日本政治的航向,但它將作為一份特殊的歷史記錄,提醒著人們,在一個關鍵的歷史節(jié)點,曾有一位即將離任的首相,以他自己的方式,最后一次警告他的國民: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參考資料:
【中國網(wǎng)評】“石破談話”距離日本真誠反省相去甚遠
2025-10-11 16:19·中國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