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瑞三
所謂“臥游”或稱“神游”,是指足不出戶,在家借助文字、畫冊、視頻和個人的想象力,循圖索驥領略山川人文勝景,以達到開拓眼界、增知悅性的目的。
我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景色秀麗,國門之外也是勝跡遍布。千百年來,眾多旅行家、文人學士足跡踏遍五湖四海,寫下了大量探幽訪勝、尋求知識的游記作品。我收有不少這類書,現已初步形成一個藏書系列。近兩年,我樂得老僧坐定,凝目運思,在大千世界里盡情“臥游”。
我讀馮之丹的《西非八國漫記》,結識了喀麥隆火山、黃金海岸、撒哈拉大沙漠的神奇;我讀陳從周的《簾青集》,感受到了西湖劉莊的“水竹宜人”和江南水鄉(xiāng)的“軟風柔波”。我還愛讀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是北京旗人,一生禮贊濟南的散文達25篇,比寫北京的還多。他在《吊濟南》一文中說:“講富麗堂皇,濟南遠不及北平;講山海之勝,也跟不上青島??墒浅吮逼角鄭u,要在華北找個有山有水,交通方便,既不十分閉塞,而生活程度又不過高的城市,恐怕就得屬濟南了。況且,它雖是個大都市,可是還能看到樸素的鄉(xiāng)民,一群群的來此賣貨或買東西,不像上海與漢口那樣完全洋化。它似乎真是穩(wěn)立在中國的文化上,城墻并不足攔阻住城與鄉(xiāng)的交往;以善作洋奴自夸的人物與神情,在這里是不易找到的。這使人心里覺得舒服一些。一個不以跳舞開香檳為理想的生活的人,到了這里自自然然會感到一些平淡而可愛的滋味?!贝宋膶懹?938年1月,正是倭寇侵華即“灰色的濟南”時期,老舍先生這些暖心的文字,讓我們跨越時空感受到了濟南淳樸的民風和眾志成城抗敵御辱的信心和力量。
我“臥游”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讀書,通過讀書拉近與實景的距離,求得恍若真游、儼如有睹的效果。因此對這類書的選擇,盡量內容豐富,資料扎實,在寫法上描摹和詮釋并用,使一書在手,整個景區(qū)歷歷如在眼前。1987年5月,陜西法門寺塔下地宮出土佛指骨等千件稀世文物,地方史志專家梁福義先生“八下扶風,五進法門寺”,編寫出版了《法門寺紀事》,此書“大事不漏,小事集錦,趣味翔實,可讀性強”,受到佛學界和廣大文物愛好者的歡迎,1991年《人民日報》(海外版)予以連載。我認為這是一本理想的景觀書,于是果斷郵購收藏。這本書可以說是對法門寺的興衰榮廢,真身寶塔的毀建起落,聞名中外的青銅器,以及流傳久遠的蘇若蘭與竇滔愛情故事,宋巧姣法門寺告御狀的歷史傳說,均作了系統介紹,可作導游,可提供文史資料,誰會不喜歡呢!
我上面說這些,并不是只強調“臥游”,而貶低現場實踐活動?!芭P游”長學問,實踐出真知,二者各擅勝場。今年夏初,我去了一次有“九朝古都、八代陪都”之稱的洛陽,當時主要目的是尋訪李格非《洛陽名園記》里的十九處名園還有沒有,現在何處。李格非是山東濟南人,女詞人李清照之父,北宋熙寧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工詞章,《洛陽名園記》是其代表作,為我國第一部名園記專著,影響深遠。他在文章中闡述洛陽名園的興廢是洛陽盛衰的征兆,而洛陽的盛衰又是觀察國家“治”與“亂”的窗口,這種家國之思,曾使好幾代人感慨不已。
我到洛陽第一天就去了中國國花園。彼時,牡丹盛花期已過,我向公園老師傅詢問李格非記載的那些名園,他們一臉茫然。第二天我在老城十字街吃“水席”,后去街對面一家老書鋪看書,從一位正在找書的老先生口中獲知:“《洛陽名園記》所記十九處名園都在宋代以前,自富鄭公始而終于呂文穆,全是公卿家園圃即私家花園,唐朝以后這些名園就毀壞了?!币宦犂舷壬f古就知道是個學問人。他熱心提醒我,“已找不到舊園影子了!可買本新版的《中國歷代造園文選》《中國風景園林文學作品選析》,其中收有四篇李格非的名園記”。多么可敬可佩的老人??!洛陽尋園無望后,我專注游覽,先后觀瞻了奇?zhèn)コ缇乃逄坡尻柍?、中國佛事活動中心白馬寺、白居易晚年歸隱處香山寺和洛陽市博物館,深感洛陽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近些年的古城改造升級,也盡顯漢唐建筑特色,不愧是中國古史的一個縮影。
歸來后,我又搬出華藝出版社的《華夏縱橫》四卷本開始“臥游”,希望對洛陽歷史名人及其遺址仔細做番檢索,可收獲不大。倒是洛陽老先生告訴我的兩本書從書店如愿找到,我高興,對家鄉(xiāng)文化名人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我可以寫篇較完整的讀后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