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會記住他的聲音,一如記住人間的所有回響。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鐵生靜靜地走了。
留下地壇的落葉、秋日的菊花、合歡樹的影子和一整個時代對他的思念。
輪椅碾過塵世的崎嶇,卻拓印下生命的寬廣,
地壇的樹影依然搖曳,仿佛還在等他寫完最后一章。
“鐵生不在了……”許多年后,余華在鏡頭前脫口而出,隨即陷入長久的沉默。短短一句話,道盡了余華的遺憾,也道盡了一個文學時代的失落。
史鐵生,史鐵生,史鐵生……
這個名字,仿佛天生就與“生命重量”相連。
他在最狂妄的二十一歲忽地殘了雙腿,卻用一顆豁達通透的心,寫盡了人間至痛與至暖。他的文字,是他坐在輪椅上的遠征,是他用生命書寫的啟示錄。
他永遠都是困在生活里舉著斷槳出發(fā)的沖鋒者。
《我與地壇》與其說是一篇散文,不如說是一個靈魂與命運的對話。
地壇,這座古老的園子見證了史鐵生從絕望到釋然的全過程,構(gòu)建起了史鐵生的精神原鄉(xiāng)。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經(jīng)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p>
命運弄人,輪椅成了史鐵生的雙腿,也成了他與世界之間的一道屏障。
他曾無數(shù)次想過死亡,卻又一次次從死亡的邊緣折返。那段時間里,地壇,成了他唯一的避難所。
在那里,他一待就是十五年。春夏秋冬,四季輪轉(zhuǎn),他看盡了園中的每一處風景,也參透了生命的諸多奧秘。
他說: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p>
這種豁達,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無數(shù)個日夜的掙扎與思考中淬煉出來的。他用筆尖丈量生命的深度,用文字搭建起通往世界的橋梁。
而在史鐵生的文字里,母親永遠是一個沉重而又溫暖的存在。
“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字里行間,是史鐵生藏了多年的眼淚。他寫的是懺悔,是過盡千帆忽而明白母親的背影才是人世間最無聲的岸。
史鐵生的母親總是悄悄地跟在他身后,每當他要獨自去地壇時,她就站在門口,目送兒子推著輪椅緩緩離開。
她不敢上前,生怕傷了他的自尊,但又不能不去,害怕他有什么閃失。這種矛盾的心情,只有已為人父母者才能體會。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直到母親猝然離世,史鐵生才恍然醒悟:那個總是躲在角落里的身影,那個欲言又止的眼神,背后藏著怎樣深沉的愛。
老舍在《我的母親》中寫道:“人,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在,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而史鐵生的母親用她的守護給了兒子好好兒活的勇氣。
《秋天的懷念》或許是史鐵生最催淚的文字。短短千字,寫盡了生死離別,也寫盡了生命堅韌。
母親病重時,還惦記著帶兒子去看菊花。她總是說:“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p>
史鐵生總是拒絕,他不愿面對外面的世界,不愿讓人看見他坐在輪椅上的模樣。
直到母親臨終前,還在念叨:“我那生病的兒子,還有那未成年的女兒……”
母親走后,妹妹推著他去了北海。那是秋天的北海,菊花開得正好。
“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要好好兒活”——五個字,是他用一生苦難提煉出的溫柔。沒有高聲吶喊,沒有悲情控訴,只有如風般輕輕的叮嚀,卻托住了多少正在下墜的心。
史鐵生文字有一種讓人安靜的力量。他不說教,不煽情,只是平靜地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和思考,卻能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完成一次心靈的洗禮。
他的文字,是絕望中的希望,是黑暗中的光亮。他告訴我們:生命或有不公,但仍然值得活下去。
讀史鐵生,讀的不僅是一個作家的成長史,更是一種生命態(tài)度的學習。他用自己的經(jīng)歷證明:身體的缺陷并不能禁錮思想的自由,命運的打擊并不能摧毀靈魂的尊嚴。
《聽風八百遍,才知是人間》三部曲,是一場穿越時光的文學漫旅。
我們從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出發(fā),途經(jīng)他筆下荒蕪卻豐盈的沉思角落,路過魯迅《秋夜》中冷峻而倔強的棗樹,感受《合歡樹》下沉默的母愛與生命的韌性;我們在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溫情日常里駐足,也在朱自清筆下那個蹣跚攀爬月臺的《背影》中驀然回首,恍然讀懂父輩的深情。
一路行走,一路聆聽。我們聽見沈從文在沅水舟中寫就的《小船上的信》,也聽見郁達夫在故都秋色里的嘆息;我們看見豐子愷筆下兒女的純粹、徐志摩對生死邊界的叩問,更在胡適與梁實秋的文字里,尋找生命的意義與時間的答案。
風不說話,卻讓我們聽見了整個曾經(jīng)。
第一冊如風初起時的呢喃,收錄史鐵生《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朱自清《背影》、老舍《我的母親》等名篇,于坎坷中傳遞溫暖。
第二冊似穿林清風,延續(xù)魯迅《秋夜》、郁達夫《水樣的春愁》、蕭紅《孤獨的生活》等經(jīng)典,點亮記憶的燈火。
第三冊攜長風浩蕩而至,匯聚史鐵生、汪曾祺、林徽因、徐志摩等更多大家文字,直抵生命內(nèi)核,在長風呼嘯中聽見最本真的回響。
從對生命本質(zhì)的深度剖析,到對親情、愛情、友情的細膩描摹,再到對人性微光和理想星河的熱忱禮贊,
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那些深埋心底的情感,都在作家們的筆尖一一舒展蘇醒,托清風捎來最真摯的回響。
風,攜萬籟而來,掠千山而去。它不停留,卻在時間的褶皺里,悄悄記下人間的萬千回響。
當我們靜下心來,聆聽風中的聲音,或許能聽見史鐵生輪椅壓過地壇小石子路的顛簸聲,聽見朱自清父親越過鐵道的喘息聲,聽見老舍母親深夜補衣的針線聲……這些聲音,穿越時空,匯聚成生命的交響。
人生總有風暴不請自來,挫折悄然扎根,創(chuàng)傷留下印記。
那些星光黯淡夜晚,常讓前行的方向變得模糊。
生命的饋贈,從不會在坦途上輕現(xiàn),它們藏在穿越荊棘的盡頭,等你帶著走過長夜的勇氣,遇見破曉的光。
但書中的文字始終在低語:
老舍在市井百態(tài)中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予我們于世俗喧囂中錨定初心的力量;
林徽因在文字與建筑間流轉(zhuǎn)的溫柔哲思,引我們于歲月流轉(zhuǎn)中觸摸詩意與堅韌的共生;
徐志摩筆尖躍動的浪漫與赤誠,助我們在平淡日常里重燃對理想與熱愛的向往。
而梁實秋的幽默風趣、朱自清的溫潤深情、沈從文的鄉(xiāng)土眷戀……這些文學大家用筆墨為炬,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而故宮紅與琥珀黃的封面相映,沉穩(wěn)中透著暖意,環(huán)襯在光影流轉(zhuǎn)間泛著細碎的金黃光澤,自帶歲月沉淀的質(zhì)感。
封面上那只純凈的白貓,或蜷臥于黛瓦墻頭,或端坐一角仰望蒼穹,似在凝神聽風,又似在靜思世事,一眼便入了心。
妙的是扉頁處那枚郵票花邊藏書票——齒孔勾勒時光輪廓,仿佛一封穿越流年的信,輕輕鈐印在紙頁之間,成為這場文學漫旅最初的信物。
當書頁輕合,風的余韻仍在心頭流轉(zhuǎn)。
那些關(guān)于時光的嘆息、掙扎和頓悟,終在文字里落地生花。
我們讀風雨、讀草木、讀人間冷暖,也在讀自己——活著,本身就是一場寂靜而盛大的花開。
風會吹過四季,而文字里的溫暖和力量永遠鮮活。
About us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