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漫記:在太湖竹海里遇見江南詩意
初到湖州,便被 “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的詩句打動。這座被太湖滋養(yǎng)、被竹海環(huán)繞的江南之城,沒有蘇杭的喧囂,卻藏著最溫潤的江南底色 —— 南潯古鎮(zhèn)的石板路刻著商幫傳奇,莫干山的竹林間藏著山居雅趣,太湖的煙波里飄著漁舟晚唱,安吉的竹海中透著自然禪意。七日的漫游,更像一場與湖州的溫柔對話,每一處風(fēng)景都不是冰冷的 “景點”,而是能觸摸、能感受的江南日常。
南潯古鎮(zhèn):石板路上的商幫傳奇
去南潯古鎮(zhèn)的那天,下著微雨。清晨七點的古鎮(zhèn)還浸在薄霧里,從南門走進時,青石板路沾著水汽,踩上去輕輕的,生怕驚擾了巷弄里的靜謐。與其他江南古鎮(zhèn)不同,南潯沒有過度商業(yè)化的喧囂,更多的是 “富而不驕” 的沉穩(wěn) —— 沿河的清末民初建筑,既有江南水鄉(xiāng)的婉約,又藏著商幫的大氣,難怪被稱作 “江南第一豪宅” 的聚集地。
沿著張石銘舊宅的高墻往里走,墻頭上的爬山虎帶著雨珠,綠意盎然。舊宅的大門低調(diào)內(nèi)斂,推開雕花木門的瞬間,卻讓人眼前一亮:中西合璧的建筑風(fēng)格,既有江南的木構(gòu)廊柱,又有法國的玻璃花窗,客廳里的大理石地面歷經(jīng)百年仍光潔如新,天花板上的水晶吊燈折射著微光。講解員說:“張石銘是南潯‘四象’之一,當(dāng)年經(jīng)商致富后,沒有張揚,反而將宅子建得低調(diào),只在細(xì)節(jié)處藏著匠心?!?最動人的是后院的 “芭蕉院”,雨打芭蕉的聲響混著遠處的水聲,像一首江南小調(diào),讓人想起 “雨打芭蕉葉帶愁” 的詩意。
午后雨停,沿著頔塘河往小蓮莊走。河邊的游船緩緩劃過,船娘的吳儂軟語順著水波飄來,“前面就是劉墉的私家花園咯”。小蓮莊的荷塘雖未到花期,卻透著清幽,岸邊的古柳垂著枝條,與 “退思園” 的漏窗相映,構(gòu)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畫。走近 “嘉業(yè)堂藏書樓”,木質(zhì)書架上整齊排列著古籍,陽光透過天窗灑在書頁上,塵埃在光中飛舞,仿佛能看見當(dāng)年主人伏案讀書的身影。管理員說:“這里藏著 60 萬卷古籍,很多是孤本,當(dāng)年為了保護這些書,主人特意在樓里修了防火防潮的設(shè)施?!?/p>
傍晚坐在河邊的 “老茶館” 里,點了一碗湖州干挑面。面條筋道,配上筍干、肉末,滿是江南的咸鮮。茶館老板是位白發(fā)老人,他說:“我們南潯人講究‘慢’,喝喝茶、聽聽評彈,日子就過去了?!?窗外的燈籠漸漸亮起,暖黃的燈光映在河面上,與游船的燈影交織,這一刻突然懂了,南潯的美,不在熱鬧的商鋪,而在石板路的沉穩(wěn)、舊宅的匠心,以及藏在巷弄里的江南慢時光。
莫干山:竹林間的山居雅趣
從南潯驅(qū)車一小時到莫干山,越往山里走,空氣越清新。車剛停在山腳,便被一陣竹林的清香裹住,比城市里的空氣多了幾分溫潤。當(dāng)?shù)叵驅(qū)дf,莫干山因 “干將莫邪鑄劍” 的傳說得名,如今更因 “山居美學(xué)” 成了江南避暑勝地,“夏天來這里,晚上還要蓋薄被呢”。
往劍池走的路上,兩側(cè)的毛竹遮天蔽日,陽光透過竹葉灑下斑駁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碎金。腳下的石階濕滑,偶爾有山泉從石縫中滲出,叮咚作響。走到劍池瀑布前,溪水從數(shù)十米高的崖壁沖下來,撞在巖石上碎成雪白的水花,水霧飄在臉上,瞬間驅(qū)散了暑氣。向?qū)е钢卤谏系?“劍池” 二字說:“這是王羲之的墨寶,當(dāng)年干將莫邪就是在這里鑄劍的?!?我坐在瀑布旁的石凳上,聽著水聲,看著竹林在風(fēng)中搖曳,突然覺得,所謂 “山居雅趣”,不過是這樣一方能讓人靜下來的天地。
午后往裸心谷方向走,沿途的民宿透著文藝氣息 —— 有的藏在竹林間,用原木搭建;有的臨著山谷,有大大的落地窗。走進一家名為 “大樂之野” 的民宿,庭院里的繡球花正開得熱鬧,客廳里的壁爐旁擺著書架,幾位客人正圍坐著喝茶。老板娘用山泉水沖泡本地的莫干黃芽,茶湯清澈,入口回甘,“這茶是山上的老茶樹采的,只有春天才有”。坐在露臺的藤椅上,遠處的山巒被云霧裹著,像仙境一樣,偶爾有山鳥啼鳴,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
傍晚去 “大坑景區(qū)” 看日落,夕陽把天空染成橙紅色,遠處的太湖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與近處的竹林相映,格外壯闊。幾位攝影愛好者舉著相機,快門聲混著風(fēng)聲,成了最動聽的晚曲。下山時,路過一家賣竹筒飯的小店,剛蒸好的竹筒飯帶著竹香,咬一口滿是軟糯,向?qū)дf:“這是莫干山的特色,用新鮮的毛竹裝米蒸熟,連竹殼都能吃。”
太湖龍之夢:煙波里的漁舟晚唱
從莫干山驅(qū)車半小時到太湖邊,眼前的景象豁然開朗 —— 一望無際的太湖像一塊巨大的碧玉,遠處的漁船在煙波中若隱若現(xiàn),偶爾有白鷺掠過水面,翅膀劃過水波,留下一道淺淺的痕。當(dāng)?shù)貪O民說,太湖是 “湖州的母親湖”,這里的魚蝦最鮮,“春天的銀魚、秋天的大閘蟹,都是太湖的饋贈”。
清晨七點的太湖邊還很安靜,我沿著湖岸往 “月亮廣場” 走。岸邊的蘆葦帶著晨露,隨風(fēng)搖曳,遠處的 “太湖明珠” 塔在晨光中泛著微光。幾位漁民正駕著小漁船出海,船頭的漁網(wǎng)沉甸甸的,漁婦們坐在岸邊分揀漁獲,笑著招呼我:“姑娘,要不要嘗嘗剛煮的銀魚羹?” 我坐在漁家樂的小店里,銀魚羹入口嫩滑,帶著太湖的清甜,再配上剛烤的太湖白蝦,咸鮮的滋味混著海風(fēng),滿是漁家的煙火氣。
午后租了一艘游船往太湖深處走,船槳劃過水面,激起層層漣漪。遠處的 “弁山” 像一道綠色的屏障,與太湖相映,構(gòu)成 “山環(huán)水抱” 的美景。船老大是個黝黑的大叔,他指著遠處的小島說:“那是‘太湖仙島’,傳說當(dāng)年呂洞賓就在那里煉丹。” 靠近小島時,能看見島上的亭臺樓閣,像藏在煙波中的仙境。大叔撒下漁網(wǎng),不一會兒便撈起幾條太湖白魚,“晚上給你做松鼠鱖魚,保證鮮掉眉毛!”
傍晚坐在湖岸的 “太湖大堤” 上,夕陽把湖面染成金色,遠處的漁船歸港,帆影在暮色中漸漸模糊。岸邊的燈光漸漸亮起,“太湖龍之夢” 的摩天輪像一個巨大的彩色光環(huán),與湖面的倒影交織,格外浪漫。我看著夕陽慢慢沉入地平線,突然覺得,太湖的美,不在壯闊的表象,而在漁舟的晚唱、魚蝦的鮮甜,以及藏在煙波里的江南溫柔。
安吉竹海:竹海中的自然禪意
從太湖驅(qū)車一小時到安吉,剛進入境內(nèi),便被一片綠色的海洋包圍 —— 漫山遍野的毛竹像無數(shù)支綠色的畫筆,把群山染成了翠綠,這就是 “中國竹鄉(xiāng)” 的魅力。當(dāng)?shù)叵驅(qū)дf,安吉的竹林面積有 108 萬畝,“走在竹林里,連呼吸都帶著竹香”。
往 “中國大竹?!?景區(qū)走的路上,兩側(cè)的竹林愈發(fā)茂密,轉(zhuǎn)過一道彎,一座竹制的牌坊映入眼簾 ——“中國大竹?!?五個大字蒼勁有力,牌坊兩側(cè)的竹聯(lián)寫著 “翠竹林中藏雅趣,清風(fēng)夢里覓知音”。走進竹林,腳下的竹棧道軟軟的,踩上去有輕微的彈性,遠處的竹樓在竹林間若隱若現(xiàn),像藏在綠色中的世外桃源。向?qū)е钢豢么謮训拿裾f:“這棵竹有 10 米高,已經(jīng)長了 5 年,安吉的毛竹生長快,3 年就能成材?!?/p>
午后去 “竹博園”,這里收集了 300 多個品種的竹子 —— 有的像細(xì)針,叫 “針竹”;有的像算盤珠,叫 “算盤竹”;有的葉子像蘆葦,叫 “蘆葦竹”。最神奇的是 “龜甲竹”,竹節(jié)像龜甲一樣凹凸不平,據(jù)說 100 株毛竹里才出 1 株。走進 “竹文化博物館”,館內(nèi)陳列著各種竹制品 —— 竹編的字畫、竹制的家具、竹做的樂器,甚至還有用竹纖維做的衣服。講解員說:“竹子全身都是寶,安吉人用竹子做的產(chǎn)品,已經(jīng)賣到了全世界。”
傍晚住進竹林間的 “竹居民宿”,民宿的墻壁、家具、裝飾都是用竹子做的,連杯子都是竹制的。老板娘用竹炭煮了一壺安吉白茶,茶湯清澈,入口清甜,“這茶是用竹炭烘焙的,帶著竹香”。坐在民宿的露臺,看著暮色漫過竹林,遠處的山澗溪水潺潺流淌,偶爾有竹雞的啼鳴聲傳來,安靜得能聽見竹葉的 “沙沙” 聲。這一刻突然明白,安吉的竹,不只是自然的饋贈,更藏著 “竹報平安” 的禪意,以及安吉人對自然的敬畏。
離開湖州那天,車窗外的太湖、竹林、古鎮(zhèn)漸漸遠去,卻總想起南潯的雨、莫干山的竹、太湖的波、安吉的茶。這座城市的美,從不是某一處的驚艷,而是太湖、竹海、古鎮(zhèn)交織在一起的江南詩意 —— 是南潯石板路的沉穩(wěn),是莫干山竹林的清幽,是太湖漁舟的晚唱,也是安吉竹海中的禪意。若你也想找一處能慢下來的江南,湖州或許就是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